高月園
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違憲行為分析
——從憲法行為角度
高月園*
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違憲行為的定性,目前在學術界都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1、立法者模式說;2、公權力者模式說;3、法律主體模式說;4、公權力模式附帶公民特殊違憲主體說。以上觀點都有各自的特征,具體的論證方法也有不同。筆者將從憲法行為角度論述違憲行為是指享有公權力的法律主體違反憲法規范、原則以及精神,以至于需要通過違憲審查來追究其危險責任的行為。
憲法行為;憲法主體;違憲行為
階級斗爭已不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公民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憲法就是為了解決公民和國家之間的矛盾,調整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①它規定了國家的各項基本制度,其中憲法權利和憲法權力是憲法的兩大核心問題,公民憲法權利的保障離不開對國家權力的控制,憲法權力就是將國家權力加以約束。②
(一)定性
憲法是調整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關系的規范,這種使得公民和國家之間形成了憲法關系,參與的主體我們稱之為憲法主體。憲法主體是會發生聯系、相互作用的,這必須通過行為來實現。因此,憲法主體與憲法之間的關系是行為與規范的關系。③
憲法行為是基于憲法而為的行為,屬于法律行為的一種,周葉中教授認為憲法關系的客體是憲法行為,包括公民的憲法權利和國家的憲法權力行為。肖北庚教授認為:憲法行為是憲法主體實施的,與憲法規范有關的或引起憲法發展變化的活動的總稱。也只要是憲法主體實施并與憲法有關的都是憲法行為,無論它是促進憲法的實現(合憲行為)還是破壞憲法的實現(違憲行為)。④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前者將違憲行為排除在憲法行為之外,而后者則相反。對此筆者認同后者的觀點。因為邏輯上違憲行為應當屬于憲法行為的子集。在出現憲法行為之后,我們將用一個標準來進行認定,據此而區別出其是良性的憲法行為還是惡性的憲法行為即違憲行為,而此標準既是憲法規范。
(二)分類
以是否符合憲法規范為標準,憲法行為分為良性憲法行為(合憲行為)和惡性憲法行為(違憲行為)。
合憲行為是主體的憲法行為符合憲法規范。合憲行為又可分為憲法權利行為(主體行使憲法所確定的權利的行為)、憲法義務行為以及憲法權力行為(主體為實現其職能和保障公民權利而行使憲法所賦予權力的行為)。
違憲行為是指主體所實施的違反憲法規范、憲法精神和憲法原則的行為。
違憲行為目前學術界大體有以下幾種:1、立法者模式說。2、公權力者模式說。3、法律主體模式說。4、公權力說兼公民違憲行為說。
以上學說從不同出發點理解違憲行為,得出不同的結論。然本文將從憲法行為角度出發結合邏輯分析違憲行為。憲法行為的主體:1、憲法權力行為是主體行使憲法所賦予權力。2、憲法義務行為是主體履行憲法規定義務。憲法義務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只有有公民資格的人才能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因此,憲法義務行為的主體是公民。公民憲法義務行為是公民憲法義務行為所履行的是憲法明確規定的具體化義務。⑤綜上,憲法行為的主體包括公權力的主體和公民。⑥所以違憲行為的主體為享有公權力的主體以及公民。然公民在違憲行為中基本是通過普通法律解決,剩下的需要通過違憲審查來解決。那其中不需要經過違憲審查處理的部分屬不屬于違憲行為呢?這就需要我們引入另一個判斷標準——需不需要通過違憲審查來處理。違憲審查制度的重要目的是維護憲法秩序。⑦所謂憲法秩序是指以憲法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法律秩序,任何與憲法相抵觸的法律均是違背憲法秩序的。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處于國家法律的最高點,任何其他法律都要以憲法為指導。反過來說,其他法律都反映著憲法的精神,憲法是其他法律制度的指導原則,因此作為原則性的指導,憲法具有最后性,也就是說對于公民的違憲行為,在可以用其他法律解決的情況下就使用其他法律,并不需要動用憲法這個大頭。憲法的最后性決定了這一部分行為不需要通過違憲審查來解決,即解決了憲法包羅萬象的局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違憲行為是指享有公權力的主體以及行使憲法權利的公民違反憲法規范、原則、精神,并需要通過違憲審查得以解決的行為。該觀點大體與法律主體模式說相似,但是與法律主體模式說不同之處在于,該觀點加入了另外一個判定標準,即需不需要通過違憲審查制度來解決。
[注 釋]
①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②歐愛民.憲法是什么[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4).
③歐愛民.違憲審查模式與中國選擇[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6(2).
④孫國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324.
⑤王蕾.論憲法行為[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2011.
⑥北庚.憲政法律秩序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⑦夏正林.從基本權利到憲法權利[J].法學研究,2007(6).
高月園(1991-),男,湖南邵陽人,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
D
A
1006-0049-(2017)05-0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