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安徽建筑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馬克思價值觀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王文靜*
安徽建筑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當今高校對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升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樹立對大學生的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大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大學生哲學思維的填充、明確政治立場,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等都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價值從認識論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也是當今哲學領域尤其關心的問題。當今哲學對于價值的討論也進一步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問題擺上臺面,也讓專業(yè)人員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馬克思價值觀在當代哲學價值觀轉向背景下,要積極探尋自身的理論支點、思想內(nèi)涵和有效實現(xiàn)途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價值理想、政治素質、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使其具有健康且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站在價值層面討論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全面性。我國作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的國家,馬克思價值論勢必會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革新。若想達成意義上的革新,開展馬克思價值觀的實踐途徑,首先要清楚明白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觀基礎。
(一)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
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關心的兩個基礎性問題。未來社會的人才都是來源于高校畢業(yè)的大學生,大學生群體又是由各個個體構成的。鑒于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xiàn)需要在迎合個體價值的基礎下完成社會價值。在對自我發(fā)展得到知足和認同的情況下,對社會做出奉獻[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思想境界做出指導時,應主要抓住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兩個基本要素。個體價值所關注的重點是教育實踐的微觀性,思想政治的傳輸形式必須符合當代大學生群體,在認可他們本身具有的個性特征和新的精神面貌后,把民族利益以及樹立愛國情感等社會主導思想,以大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融入到其思想教育中。
(二)科技發(fā)展與人文發(fā)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決于教育能夠有效掌控教育行為的實質、主體和根本依靠、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以及對社會具有的歷史使命、教育行為所依附的時代背景。21世紀科學發(fā)展與人文發(fā)展相并存,成為大學生群體所關注的兩大主要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思想推陳出新時,切莫忽視科學與人文兩大領域作為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大學生處于21世紀科學與人文相作用的時代下,對科技技術與人文價值的關聯(lián)等問題帶有一定的探索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正要抓這點,在教育過程中有意識的使大學生進行思索和辯證,調動其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在規(guī)范和體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仍尚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偏向,大學生對此缺乏興趣;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平等化意識不足;著重體系化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對個體價值觀缺少正確的引導[2]。這些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都可以簡單概括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實現(xiàn)在一些程度上的阻礙和匱乏。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在價值觀層面上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一)側重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忽略其自身價值
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和個體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大功能。社會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突出表現(xiàn)集體的功能,利用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來創(chuàng)立宏觀的價值體系,使每個社會個體對這個價值體系做出認可;個體意識形態(tài)主要突出的是個體功能,具體針對每一個個體的社會價值體系進行深度剖析,并實施個性化的引導。這樣才能促使整個價值體系走向完善。兩者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個體價值觀一旦缺少引導,想要重新塑造的難度較大。當代許多大學生思想認知認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是強制給自己灌注社會主義主流思想,自己被迫放棄了選擇價值觀的權利,且這種認知長時間禁錮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科學技術占據(jù)教學份額比重大,忽視人文教學
科技發(fā)展日益壯大的今天,仍有不少大學忽略了人文的教育。在科技發(fā)展帶來優(yōu)質物質生活的同時,許多大學生對生活依舊感到不知所措[3]。對人文教育的忽視,使得大學生在思想教育過程摒棄了人性和理想信念。這不僅僅是存在于大學教學中,在如今社會的各個行業(yè)以及各個領域中都存在這些潛在的問題。科技理念所具有的確定性和目標體系使大學生對多樣化的價值追求實行井然有序的規(guī)劃,導致?lián)碛胁煌瑑r值觀的大學生在共同學習、生活中面臨被隔離的可能。
通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仍需要進行研究,從中尋找出適合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契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清楚的為學生指明正確的價值觀、個人價值如何在思想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以及樹立社會整體意識。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管是教學者還是受教育者,其都是存在于社會中的個體,需要思想教育在傳輸時保證對社會個體的尊重。在教育實踐中多關注實際熱點話題,用大學生們喜歡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樹立其對自身價值的觀念和對自我的實現(xiàn)。創(chuàng)建有效的師生交流平臺,積極開展教育活動,促使大學生們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個臺階。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是我國各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同樣也是我國高校一項艱巨而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如何讓當代大學生具有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心是否可以確切的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實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更好的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也是為了在面對多元化文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所做出的必要選擇。
[1]閔永新.馬克思主義整體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有效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9:1-6.
[2]閔永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4:390-394.
[3]趙昭.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文學教育(下),2016,02:170.
王文靜(1990-),女,漢族,安徽蚌埠人,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安徽建筑大學,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
G
A
1006-0049-(2017)05-0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