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教研室,山西 陽泉 045100
習作教學 從“真”處開始修煉
——小學生“綠色作文”教學模式初探
王素娟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教研室,山西 陽泉 045100
作文教學一直是困擾廣大師生的一大難題,老師抱怨教材中的習作訓練內(nèi)容跟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太遠,難造無“米”之炊,而我們的學生更是談“文”色變,提筆難言。這樣使得我們的作文教學長期重復、低效,學生作文呈現(xiàn)假、大、空現(xiàn)象,習作能力和素養(yǎng)也得不到切實的提高,為此,我們提出了“綠色作文”教學模式。意在努力為我們的作文教學開辟一片嶄新天地,讓我們的作文教學回歸本真,使學生在此模式下一步一步做到能寫、會寫、樂寫,沿著這條路,我們的學生才會學到真知,學做真人。
習作教學;隨文練筆;海量閱讀
三年級的一節(jié)習作講評課上,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小伙伴,一個班45個人有十幾個孩子把他們小伙伴的樣子寫成了一個人——“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像葡萄似的,還有一張櫻桃小嘴。”再看看我們的考場作文,在一次六年級考試習作“戰(zhàn)勝困難”中,抽樣調(diào)查竟有30個人在作文中說,父母雙亡“我”戰(zhàn)勝困難,面帶微笑走進考場;有30多人考前遭遇車禍,“我”戰(zhàn)勝困難,面帶微笑走進考場……為了拿高分無數(shù)學子不惜“殺父弒母”“自我摧殘”……
我們在無可奈何的笑對同時,您是否也感到了一種深深的懼怕?我們的學生已把“造假”推向了極致。此刻,我想到了韓寒曾說過一句頗具風趣辛辣的話:說假話是從寫作文開始的,說真話是從寫情書開始的。這樣的問題我們?yōu)槿藥熣唠y道一直在聽之任之嗎?沒有!我們很多教育專家已多次呼吁,我們的課標也提出:“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而作為我們教者,課改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倡導學生“我手寫我心”“我的課堂我做主”,但在各種觀摩活動風生水起,教學流派異彩紛呈的大潮過后,沉淀于我們心里的是“回歸”兩字。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回歸本真,讓我們的作文教學回歸本真。在習作里,我們的學生可以說他們想說的話,喜歡說的話,為此,我們進行了小學生“綠色作文”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實踐近一年,隨著課題的深入探索,可喜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不再感嘆“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習作功底也逐漸增強。現(xiàn)結(jié)合我的課題實踐探索談幾點關于習作教學的看法和做法:
我們?nèi)昙壍膶W生之所以會有“千人一面”的習作,高年級的學生會出現(xiàn)“無病呻吟”的考場作文,究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缺乏寫作素材。很通俗的一句話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我們要努力開創(chuàng)資源,為學生打造一雙“火眼金睛”去發(fā)現(xiàn),去積累,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找米”甚至要“造米”。
例如寫身邊的事:課間游戲、集體活動、上下學路上見聞等;寫身邊的人:同學、老師、家人;寫身邊的變化:寫心情、寫景色等等這些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都是親身經(jīng)歷的或耳聞目睹的,無形中就帶來了些“情感”,牽引著他們的心弦,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既務實又動情。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努力為孩子們重現(xiàn)生活場景,努力為孩子們模擬生活片段,充分利用資源變化形式讓孩子們積累不同的語言,從而引領他們走進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語言積累活動中,當孩子們一路去“拾撿”這些注入自己精力的果實時,情自會由感而生,情動而辭發(fā),有了喜怒哀樂何愁無話可說?當然更是摒棄了“假大空”一說。顯而易見,教會學生選材需要我們?nèi)拘褜W生的最近情感區(qū),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找材料,去發(fā)現(xiàn)去捕捉,最后選出那單獨的“這一個”及時記下來。正如作家“尚愛蘭”說:“發(fā)現(xiàn)題材,是最重要的寫作才能。”
可是,你是不是發(fā)現(xiàn)學生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由于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已經(jīng)熟視無睹了,所以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很少運用到“有意注意”?也因此當寫到“小伙伴”時,都是大眼睛、櫻桃小嘴,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我要說比找素材重要的是有效指導學生作文。
習作的“關鍵缺陷”在哪兒?那就是有意思的情節(jié)不見了。沒了情節(jié),自然就沒了味道。
因此,我們課標指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到底怎么寫具體?我們要根據(jù)習作體裁、題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針對性地找到訓練點。例如,三年級的觀察日記,作文課上我布置每位同學都拿一個橘子,讓學生充分調(diào)動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從而立體化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橘子顏色也不相同,有黃的、有綠的、還有黃中帶綠的。再仔細瞧瞧外皮上有米粒般大小的小圓點,它的表面光滑油亮捏起來軟軟的,像一個超大的QQ糖,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這樣的習作指導課經(jīng)常在班里“上演”。在這類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學會了認真觀察,表述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既保證了學生的參與度,也保證了預定教學目標的達成,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的技能。再如3月5日是學雷鋒日,我布置日記“寫校園里的好人好事”。一位學生寫到:“今天,我?guī)屠蠋煴ё鳂I(yè)本,在去辦公室的路上不小心摔倒,幾位同學幫我撿起,我說了一聲:‘謝謝。’”這樣的日記也真,也是身邊的好人好事,但就是——不具體,沒意思!怎么辦?我干脆把這個素材拿到班上,全班同學一下子炸開了鍋,我還沒說就七嘴八舌地改了起來,這篇文章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逐漸豐滿成形,全班同學共寫一篇文章。
“今天早上,我一如既往地走在去英語辦公室的途中,今天的作業(yè)很多,我剛走了一小會兒,雙手雙腿就像灌了鉛一樣又酸又疼。走著走著,腳下突然踩到了一塊石頭,我本來就難以控制的平衡一下失控了,只聽呼啦一聲,作業(yè)本撒了一地我也跌倒在了地上,周圍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我慌慌張張地爬起來,倉促地拍拍身上的土,趕緊撿地上零零散散的作業(yè)本,手忙腳亂的我迎著大家的目光讓我更難為情了,真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這時,有一幫男孩兒出現(xiàn)了,他們看到了我慌里慌張的樣子,都呆住了。有一個大叫道:“快幫忙!”大家都回過神來,連忙幫我撿作業(yè)本,在他們的幫助下,五十個作業(yè)本一會兒就整整齊齊地回到我手中,平時很少和人說話的我輕輕地對他們說了聲“謝謝”,但他們好像沒聽見,蹦蹦跳跳地消失在我的視線中……”
這樣的指導作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老師只引領,不包辦;只點撥,不拍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改自評、互改互評的“口語交際”中通過觀察、交流、思考進行遣詞造句、情感構建從而發(fā)現(xiàn)并獲得了把事情寫具體的方法,讓“內(nèi)容具體”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課標建議中指出“加強平時練筆指導”。什么意思?意思是寫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賴寫作課,應該緊緊跟隨閱讀教學,相繼進行寫的訓練指導,實現(xiàn)讀寫結(jié)合,從而有效獲得習作技巧。但如何進行有效的隨文練筆?我想我們可以借助每篇課文的讀寫結(jié)合點,通過句式練習、語段訓練、篇章結(jié)構模仿等,讓學生逐步學習文辭要求和寫作規(guī)范。例如:學習修辭手法。六年級的《山中訪友》“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文本的典型語言形式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你能模仿文中的句子寫一些嗎?“你好,五彩繽紛的鮮花!你__________;你好,美麗的蝴蝶!你__________;你好,翠綠的樹葉!你__________。”再如,學習描寫方法。五年級的《竊讀記》文本的典型語言形式是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里?左邊第三排,不錯……’”我們可以給學生制定訓練項目“你有過竊讀的經(jīng)歷嗎?如果有,是在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景下?就把這難忘的經(jīng)歷寫下來吧。重點寫好當時的心情。”此外,還可以對文章進行補白、續(xù)寫、改寫。如:學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為學生制定練習點:“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續(xù)寫,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獻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那會是怎樣一番動人的場景?”這種延伸式的練筆讓學生沿著課文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fā)展進行發(fā)揮想象,既使練筆內(nèi)容豐富,同時也讓語言實踐得到有效落實。如果我們在課堂上經(jīng)常進行這樣實實在在的“練習”,我們學生的習作水平定會日漸提高,技巧也會日臻熟練。
我們常說閱讀寫作同行不同步,閱讀能力提高,寫作能力才會增強。高爾基在半流浪中度過了童年,鄭淵潔初中都沒畢業(yè),而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僅上到小學五年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酷愛閱讀。只有大量的閱讀積累才會迎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zhì)”的飛躍。因此對于我們小學生而言,更需要老師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潛心讀文,為學生的精神世界打好底色,讓閱讀助力學生踏上表達能力、習作水平的快車道。
總之,我想,我們的“綠色作文”教學模式其課題的意義在于努力為作文教學開辟一片嶄新天地,把我們的思路、想法真正實踐到我們的教學中,學生才會從點點滴滴中一步一步做到能寫、會寫、樂寫。沿著這條路,我們的學生才會學到真知,學做真人。為此,我建議,我們的習作教學,不妨從現(xiàn)在開始,從“真”處修煉。
G
A
1006-0049-(2017)05-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