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秦英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解讀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之“命”、“力”、“義”
袁秦英*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命、力、義這三個概念是中國哲學所研究的重要概念,先哲們對其的解釋眾說紛紜。本文通過概念和關系的辨析,力圖在現代教育中,強調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師通過教育對學生行為的導引性。
命;力;義
(一)命
命,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性命、生命。它不是具體物體的名稱,而是抽象的概念,是對生死的一個規定。有命是生,無命就意味著死?!懊鼞矣谒??!?《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皆關民命?!?《聊齋志異·促織》)。
這里,抽象的命就是一個不容易把握的東西。生命的開始并非本身所能把握,它是由母體所給予的;生命的結束也不完全由個體所掌控。命是個體本身生存的決定性因素,但似乎又外在于人本身并控制著人的生和死,也就是生命個體的存在。由此,人們進一步抽象為命運和天命的意思,也就是生命的內在發展運動規律?!柏M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它是個體生命本身所處的客觀現實環境以及生命本身運動發展的內在的必然規律。哲學上所研究的“命”恰恰就是這個天命,強調生命甚至是客觀世界運行的必然規律。
(二)力
體力和力氣是“力”最初的含義,“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說文》);“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其行之以貨力。”(《禮記·禮運》)等等。后來就引申為力量?!皯鸺擦?。”(《漢書·灌嬰傳》);“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資治通鑒》)。
哲學范疇上講的“力”就是指人的力量和由此抽象而成的能力?!坝麨楸菹滤鶠檎呱醣?,顧力不能耳。”(《史記·淮陰侯列傳》)
(三)義
“義,已之威儀也?!?《說文》);“署行義?!?《漢書·高帝紀》)等。這里的“義”是儀容和狀貌的意思。就詞本身分析,“義”,從我,從羊?!拔摇笔潜鳎直硎緝x仗;“羊”表祭牲。本義就是正義;也就是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傲x固不殺人?!?《墨子·公輸》);“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度義而后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一)命(客觀現實)與力(主觀能動)
1.人本身的兩個方面——命與力。命和力的存在都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命是個體生命所處的客觀現實環境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生命本身運動發展的內在規律。力則是人不安于現實環境而嘗試著能動改變環境的力量和能力。對于有生命的人來說,不斷的改變自己的“命”來展現自己的力量才是宿命。
2.主客二分上的命和力。墨家把“命”與“力”對立起來,不承認“命”的存在。墨家所謂之“命”是完全前定的“命”,這樣的“命”就是必然的先天的不能改變的東西。按照墨家的思想,如果命是不能改變的,那么,對“命”的思考必要嗎?在我看來,我們只需考慮個體如何活著就足夠了。
然而,“命”雖是先天固有卻并非不能改變??鬃又v“知命”,卻不廢人事。儒家所謂命是經過主觀努力之后仍不可超越的客觀限制,必須盡人事,才能知天命。
(二)力(想然和能然)與義(應然)
1.力和意志。誠然,“力”中應該包涵“意志”力。孔子肯定人有獨立的意志?!叭娍蓨Z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意志和力并不是一回事。意志力是一種“想當然”的狀態,是一種巨大的勇氣和頑強的持守。而力是人的力量和能力。如果說意志力停留在思想意志上,是一種“想然”。那么,力就是實踐中的“能然”的狀態。力就是人的實力切實可以做到的行為。
2.義和意志。孔子沒有提出自由的意志,而是提出“由己”,肯定道德意志的自由,或者說肯定道德自覺能動性。孟子比孔子更為明確,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也充分肯定“志”在人類生活中的主導作用。義,就是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而孔子將意志的自由限定在道德的意志自由,而并非任意的意志自由。心,有所可,有所不可,這是心的選擇,也就是意志的作用,同時也是道德規范的作用。
3.力和義。在明確區分力和意志的關系之后,就可以看出力、義和意志這三個概念的關系。力包涵著“想然”和“能然”的兩層含義,也就是包涵著意志力。但是,無論是力還是意志力,都必須在“義”的范圍之內,也就是應該在“應然”的范圍之內。而且,意志力的“想然”也應該在一定的“能然”的力的范圍內堅持自己的意志。
(三)命(必然)與義(當然)
孔子把“命”與“義”統一起來。遵守客觀規律的時候也得遵守道德的原則,這兩方面是一致的。而孟子以“命”與“義”并舉。“義”是道德的原則,“命”是客觀的必然。孟子以為從事活動,必須遵守“義”,又應該順從“命”。
儒家宣揚“舍生取義”。道家強調“命”,強調生命本身的重要,卻不贊同儒家所說的“義”。二程則提出“命者所以輔義”,只應考慮義之當然,不應該考慮命之必然。張載提出“義命合一”,“義”是當然之理,命是必然之理。這里就將“命”和“義”真正統一。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一個典型的說明。
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你的行為選擇是自由的;但是作為社會生命的一分子,你的社會行為受到社會環境的選擇;于是,我們倡導每一個社會個體,選擇有道德的道德行為。那么,這一真理在之乎者也的爭論中浮現在我們眼前。
[1]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林存陽,劉中建.中國之倫理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唐凱麟,曹剛著.重釋傳統[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袁秦英(198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培華學院,講師。
B
A
1006-0049-(2017)05-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