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雯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茶馬古道的價值分析及其發展前景規劃
趙雅雯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茶馬古道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茶馬古道將西南地區的眾多民族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強化了各個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效的促進了彼此的團結與友誼。即使是在今天其也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在文中就茶馬古道的價值進行了分析,并就其發展前景規劃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可以為茶馬古道價值的發揮提供借鑒。
茶馬古道;歷史文化價值;旅游開發
所謂茶馬古道指的就是在中國西南地區,交通工具主要使用的是馬幫的一種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地區各個民族之間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茶馬古道主要分為兩路,分別是川藏線與滇藏線。
茶馬古道主要起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地區的茶馬互市,興起于唐宋時候,在明清時達到鼎盛,特別是在二戰的中后期是最為興盛的時代。
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茶馬古道改變了西藏人民的生活習慣。西藏地區人民以游牧為主,在飲食上以奶類,牛羊肉為主食。高原地區寒冷干燥,大量的食用奶類、肉類這些高脂肪的食物,容易讓人體產生燥熱。馬幫通過茶馬古道帶來的茶葉能夠很好的分解堆積在藏民身體里的脂肪,又能夠補充水分。聰明的藏族人民還在茶水里面加入酥油,從而發明了酥油茶。酥油茶不僅味道醇美,更具營養。酥油茶的發明改變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飲食習慣,已經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茶馬古道還帶去了漢藏與西藏地區的文化融合。漢民族從漢武帝后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地位,而西藏地區廣泛流傳著藏傳佛教的信仰。透過茶馬古道使漢藏的儒家文化進入到了藏族人民的心中,藏傳佛教也流傳到了漢族人民的心中,使雙方的心理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心理意識。兩個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共同發展。茶馬古道將藏族與漢族兩民族人民的心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對中華民族的團結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有學者認為,云南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來源于云南各民族自古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所以中原王朝不能采用與內地相同的統治方式,于是,兩漢、蜀漢采用邊郡制,唐時采用羈糜制,元明清三代采用土司制等特別的統治方式,客觀上為云南眾多民族及民族文化的保護提供了條件。如果說,古代中國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管轄客觀上保持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那么茶馬古道的出現和運轉則為沿線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條件。沿線各民族的文化成就也顯示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現象。
青藏高原因其海拔最高、面積最大而被稱為“世界屋脊”。早在半個世紀以前,任乃強先生就青藏高原的交通難度就做了如下概述:“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砒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尤以與四川盆地及云貴高原相結之部,峻坂之外,復以遂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蓋難展施。”
另外,根據石碩教授的研究,茶馬古道的通行難度主要是來源于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茶馬古道需要穿越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該地區是當前世界上地形最為復雜與最為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道路崎嶇,通行難度非常大。第二個方面是,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茶馬古道從西雙版納至西藏,主干道長度超過4000公里,加上滇緬、滇印等輔助干道及連接村村寨寨的支線、岔道,總里程達萬里以上,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的古道。相比較阿根廷等南美六國正在申報的“印加古道”,如此漫長艱險的高原之路,促使茶馬古道成為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
茶馬古道的發展前景主要圍繞其旅游開發,而旅游開發的有效途徑是強化其作為文化線路遺產的價值和意義。
(一)先外后內,開拓境外市場
從考察獲取的資料分析,2015年云南省共接待海外游客39148萬人,為全國第9名,其中麗江、迪慶共接待海外游客39.05萬人,其中76%是散客。而同年西藏昌都接待的海外游客僅為1500多人。歐美散客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西藏昌都為非對外開放地區,這一現實的直接結果是國外背包客隨身攜帶的旅游指南中均沒有對昌都地區的描述。鑒于這種事實,茶馬古道的旅游開發應該先瞄準歐美國家著名背包客出行的旅游指南,通過電子郵件等多種可能的方式與其聯系,宣告昌都己經開放的消息,主動提供旅游接待,景點介紹等基礎性信息。
(二)率先申報文化線路類遺產,謀求加入CIIC
利用中央對西藏的特殊政策,結合的具體要求,積極開展茶馬古道文化線路世界遺產申報工作目前國家文物局已于2006年12月15日正式公布了剛剛審定通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其中明確的將大運河和絲綢之路以文化線路的身份列入,這為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遺產申報明確了方向。西藏目前屬于全國世界遺產擁有較少的地區,僅擁有布達拉宮這一項文化遺產,這與西藏獨特的文化以及國際影響力是不相適應的。申報世界遺產,主要是為了在全球范圍傳遞茶馬古道核心區域己獲開放的訊息,力爭引起國際遺產組織的重視,打響知名度,從而拉動其旅游發展。
TU984.114;G
A
1006-0049-(2017)05-0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