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玲
山煤國際能源集團山西鑫源貿易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的若干建議
王麗玲
山煤國際能源集團山西鑫源貿易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國有企業的地位特殊,具有不同于一般企業的功能和優點,除了像其他企業一樣追求利潤最大化之外,國有企業還擔負著社會責任,為人民提供基礎設施和各項服務,但很多企業不適用于國有企業的發展模式,國有企業的理想狀態是數量少、管理質量高,我國的國有企業遍布各行各業,固定資產豐厚,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帶動了城市超過一半的就業和勞動,在兩千年后國有企業的改革進入減速階段,國有企業在實現脫困后如何促進進一步改革方面出現了問題,這是我國經濟長久健康發展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
(一)國有企業的初步探索階段在78年到92年之間
在初步探索階段我國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首先經歷了經營權向所有權的過渡,有效治理了國有企業的低效運轉,提高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但該模式缺乏監督機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央推行工業經濟責任制;其次,中央又開始了股份制和企業承包制的試點,但當時企業職工資源有限,導致股份制在當時無法順利開展;企業承包制不同于股份制,在改革前期充分調動了員工積極性,推動了經濟和指標的巨大發展,但由于企業過于追求短期利益導致了國家財政不增反降。
(二)國企在93年至03年處于制度創新階段
在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的新階段,我國實行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新發展模式,甚至有些優勢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經濟;其次,通過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的收購、承包等方式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分散了政府的控制權。但在大中型企業中難以達到預期,因此,中央成立長城等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債轉股,有效提高了企業效率;通過剝離附屬企業的醫院、學校等單位,減輕了企業的社會負擔。雖然總體上看,中央企業的下方導致了地方政府的改革困難。
(三)國企在03年至今的改革縱深推進階段
國有企業制度改革在推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的現代產權制度,有力的推動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給予了非公有制經濟更大的發展潛力。但在壟斷領域國有企業的地位依然難以動搖,但經過多年改革,我國經濟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增強了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力;由于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問題,國有企業在某些方面仍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將對我國下一階段的國企改革造成影響。
(一)政企職能未能完全分開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進行了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有太多政治干預性因素,最終結果導致了大部分企業仍由國家控股,而且在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大部分為政府人員,通過制度改革并沒有完全政企分開,企業與政府又形成了新的利益關系。此外,改制后的國有企業依然在享受財政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同時財政補貼又沒有幫助到最需要的企業,導致了我國整體經濟效率的降低。
(二)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在動力不足
改革是內外動力共同推動的結果,但我國改革內在動力不足。在改革初期,改革的內在動力是人們的生存壓力,但當時企業沒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且生產效率低下,無法滿足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要求,這構成了改革初期的內在動力。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市場開始供不應求,計劃經濟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為增強經濟活力國家開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制度,但因效率和公平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矛盾;另一方面,壟斷國有企業由于缺少競爭環境,更樂于享受現在的成果,導致改革缺乏內在動力。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是完成國企最終目標的關鍵因素。
(三)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存在問題
國務院宣布成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來,我國擁有了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機構。但國資系統同時兼顧出自和管理雙重身份,仍然沒有達到政企分開和政資分開的原有目標。國資委作為出資人要受到政策方面的限制,這會造成國資委控制的企業無法形成有效競爭力,同時作為管理部門有需要處理好與政府和企業間的關系,進行資產的增值保值服務,這使得國資委的兩種職能產生了矛盾,不利于企業的長久健康發展;國有企業的人事管理同樣要受到國資委的影響,企業因政策方面干預無法使用完全競爭方法選擇管理者和決策者,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同時又極容易產生腐敗現象。
(一)將政府職能盡可能從國有企業中剝離
根據規定,國務院和地方政府應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自主經營。但現階段政府和國有企業還存在利益關系,導致了對有些國有企業監管不到位,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環境。因此,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方向除了維護國家和社會經濟安全穩定外,還應該盡量減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干預,盡量以市場干預為主導;同時剝離國有企業的政府職能,增強國有企業的盈利性,促進企業間競爭的公平公正,激發市場活力。同時,放棄通過行政或其他方法干預國有企業決策者的選拔,鼓勵國有企業通過市場競爭挑選企業決策者和管理者,剪斷國有企業與政府間的利益關系,打破行業傳統和行業壟斷,維護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利益,促進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二)區分國有企業的雙重屬性
國有企業在政府職能被剝離后,仍然具有盈利性和公共性兩種屬性。首先,國有企業的營利性是以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但在國有企業的體現形式較為特殊,國有企業的股東不是個人而是全體公民;其次,國有企業的公共性是政府為了防止市場失靈而進行的相關干預行為,是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關鍵手段,也是國家進行宏觀管理調控的主要工具之一,公共屬性是國有企業的本質屬性。對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進行兩種功能的不同側重分配,有助于促進國有企業的分類管理,同時國有企業的順利發展壯大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維護了經濟、社會、國家的穩定,有利于國家政策的順利實施,降低影響經濟發展的各種風險,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必備要素。
(三)分類管理和改革
我國國有企業按經營類型分為涉及國家安全和控制國家產業命脈的企業、涉及民生領域的公益類企業、代行政府融資職能的企業和競爭類領域的企業。對涉及國家安全和控制國家產業命脈的企業,要加強對企業的管理,企業的治理模式、考核及薪酬標準,與其他企業相區別,并實施第三方監管,保證國家控股;對涉及民生領域的公益類企業,應向民營企業全面開放,提高準入機制,并進行政策扶持和優惠;對代行政府融資職能的企業,應控制經營規模,降低該類企業成長速度;對競爭類領域的企業,可以從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釆取稅收、信貸、政策等中立的措施。通過分類管理能有效增強各行各業發展潛力,有助于國家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根據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歷程可以看出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相當大的成功,但在新時期如何對這一成果進行鞏固和發展,是國有企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促進職能部門從國有企業中剝離,區分國企的雙重屬性,并進行分類管理和改革是新時期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1]李新龍.國有資本收益與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對策研究[J].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
[2]袁木.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的若干意見[J].今日中國論壇,1999(1):9-15.
F
A
1006-0049-(2017)19-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