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楠楠
遼寧理工學院文法系,遼寧 錦州 121000
?
再論漢語語境下的語言和方言
景楠楠*
遼寧理工學院文法系,遼寧 錦州 121000
本文從三個角度說明了語言與方言的關系和區別,使學生能夠了解他們的概念和在運用上容易出現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給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語言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語言;方言;第一語言;第二語言
語言是語言學的一個研究對象,它可以是一種抽象的實體,也可以是泛指人類的語言。語言學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社會功能,另一個則是思維功能。其中,社會功能還包含著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這兩個功能。語言和思維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它以思維的載體和物質外殼而存在著,它既是思維的工具,也是用來交際的工具。另外它還作為一種符號系統,有著音義結合的建筑材料和語法規律所構建的體系,但是其內在卻是以語義作為意義的內容。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用來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進行思維和信息的傳遞,還能夠為人們保存認識的成果,具有民族性和穩固性的特點。語言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大創舉,因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語言,只有人類才可以把一些無意義的語音重新組合起來從而變成有意義的語素,他們能夠把雜亂的語速都按照一定的規律用多種方式將它們組合起來,并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表達它們多變的含義。
從廣義上來說,它是一項共同運用規則,包括溝通符號、處理規則和表達方式,符號能夠用聲音、觸覺亦或是聲音來表達,但是語言就更為嚴格一點,它是人類在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也就是自然語言。
通常情況下來說,自然語言與民族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漢族就要說漢語,藏族就要說藏語等等,語言也是區域劃分的一個代表性標志。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相處與溝通都離不開語言。雖然文字、動作、圖片等也可以表達人們的思想,但是語言卻是最為不可或缺的,它是人們進行溝通的最為便捷的媒介。
語言也有區別,它有“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分。人在出生后首先能夠掌握和運用的語言就被稱之為第一語言。而母語或者是本族語一般是一個人的第一語言,也是他們主要使用的語言。人出生后,首先掌握和使用的語言,叫第一語言。第二語言專指本國內非本族語。在全世界范圍內,第二語言同第一語言往往能夠同時被使用。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它雖然有一定范圍的限制,但是其本身卻也具有著較為完整的體系。它因為本身就具有語音結構系統、詞匯結構系統還有語法結構系統,所以它足夠滿足基本的社交需要。同一個民族的各種方言和這個民族的共同語,一般總是表現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語言特點。一般來說,民族共同語言的發展是要基于某種方言的發展。從性質方面劃分,可以分為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
社會中的人群通常被劃分成相同的或者是不同的社團,這是基于他們的年齡、性別或者是在社會上的分工不同。在每個社團的內部,人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交際的比較頻繁,但是不同社團之間人們的交際卻比較稀少。這種交際密度大小,也會影響語言的發展與傳播。如果人們在社團中交際的密度大,那么語言創新就有無限的可能性,也能夠得到更好地延展;但是如果人們交際的密度低,語言創新就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不能得到及時的傳播,那么各個社團中間的語言特點也就大相徑庭。由于這些社團的語言特點都不相同,因而又被稱為“言語社團”。每個語言社團都是在民族共同語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發展的特點或者是語言變體或者是語言分支而形成的,這種情況就被叫做是“社會方言”。
當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有了迅猛發展的時候,通常這個社會的人口和領土都有擴大的趨勢。但是因為天災或是人禍的時候,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人也有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的遷移。尤其是在古代社會交通極為不發達的條件下,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在同一社會的不同區域下經濟和政治法上的相對不平衡。因此,僅限于一個區域內的語言變化是很難傳播到其他的地區去的,這就導致了本來共同語言通用的地區就少,再加上這種差異的不斷擴大,就使得一個語言上形成了不同的語言分支。
這種語言分支是從使用同一個語言的不同區域里分化出來的,但如果是處在同一種心理認同下的這種不完全分化的社會條件下的語言狀態,就叫做“地域方言”,即“方言”。這些語言都是從語言分化出來的結果,是由于語言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們在使用原語言和方言之后,口音是很難發生變化的,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帶有原來所用語言的口音。由此可見,就算是在同一種語言中,依然會有不同的方言出現,而且方言之間的差別也是大不相同的。就像有的方言之間較為相近,有的方言卻完全聽不懂,例如東北人聽不懂粵語,香港人聽不懂青海話。此外,不僅僅是在不同的地區,就是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階層和不同年齡之間也會有代表他們的獨特的語言來進行交流,就好像有代溝一般。
語言和方言在某一方面來看是幾近相似的,譬如在作為社會群體的交際工具方面或者是在其結構系統方面,因此他們作為純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來說,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但它們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種差異體現在社會政治身份的不同。因為語言與民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方言從屬于民族語言,因此只有民族的某個地區或者是領域是與方言聯系在一起的。
但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語言之間也是存在著分歧的,能夠保證漢語和普通話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民族語言還是要得益于中國千百年以來的傳統文化、民族的共同意愿、還有大致相同的基本語法和詞匯等。另一方面祖國統一的政治局面也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所以,從總體上來說,語言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要想完全地脫離社會語言是不可能的。方言和語言的區別僅僅只是體現在政治身份上,所以要想在語言的結構上來區別語言和方言是不可行的,更別說想要在理論上立足了,這種說法在本質上就是不現實的。
[1]李學珍.語言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2]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
景楠楠,遼寧撫順人,文學碩士,遼寧理工學院文法系,講師。
H
A
1006-0049-(2017)07-0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