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潞 王 悅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淺析漢語習得策略與跨文化適應的關系
——來華留學生漢語習得案例研究
于 潞*王 悅*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語言的背后是文化,留學生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面對的問題也就不僅僅是語言的習得,同樣還有文化的適應。本文認為跨文化適應的程度對學習者習得策略和習得效果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跨文化適應;習得策略;習得動機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適應程度直接關系語言習得的最終結果。所謂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結晶,學習者的文化適應程度不同,文化適應與習得策略也就不同。
學習者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主體,同時其個體因素也就自然成為了二語習得決定性因素。動機通常也會影響著學習者的習得策略。“動機是激勵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內在動力,常表現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1]
眾多學者已經對二語習得動機進行了分類,包括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同時還有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在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包括習得動機和習得策略,二者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都是重要部分。
(一)近景動機與習得策略的關系
首先,來華短期漢語培訓項目中的留學生和來華預科學生(來華學習一年漢語,目的是拿到在中國讀大學的資格)的習得動機多為近景動機,二者的共同點是要在短時間內通過HSK考試。所以在巨大的壓力和明確的目標下,這些學生往往不考慮自己熱愛漢語與否。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也正是因為他們目標明確,所以在這些學習者之中成績優秀的人不占少數。
(二)遠景動機與習得策略的關系
遠景動機指學習者擁有長遠的目標,包括對漢語的熱愛、想成為翻譯家、外交官等等。擁有這種動機的學習者對學習漢語的態度都是非常積極的,在歷年來華的預科生中有很多是不需要通過HSK的,但其中還是會有一些人依然努力學習漢語。在筆者的觀察當中發現,這些具有遠景動機的學生采用的漢語習得策略是多樣的、高效的。
學者們已經在留學生漢語習得策略的個體差異上進行了討論研究。Skehan“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分為:語言學能、動機、語言學習策略,還包括內、外向性格等。”[2]
(一)習得策略的個體差異與漢語習得效果
每一位學習者都有他們自己的習得策略,而他們的習得策略的形成多和文化適應有一定的關系。
索馬里學生穆利是來華的預科生,他的性格較為內向,班級里的同學一般都愿意和要好的朋友或者同胞一起學習,而他卻常常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自學,當被問起原因時,他說只是不想在學習的時候和別人說話,穆利認為他的獨處能夠幫助他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除了以上幾種之外,還包括“Larsen-Freeman & Long的研究中體現的移情性、壓抑性、歧義容忍度、記憶力和性別等。”[3]學習者來自不同的國家,所以在習得策略上的選擇難免和中國的存在著差異。
尼泊爾預科學生卡恩樂于戴耳機學習,問他原因時,他解釋說如果他戴耳機記生詞,記得又快又準,于是筆者給他三分鐘,允許他戴耳機,給了他幾個生詞,結果是在三分鐘內,他記住了兩個生詞的字形和詞義。這也就表現出了Ellis“學習者個體差異分類中含有個人因素。”[4]
(二)漢語四要素的習得策略差異
語音的重要性決定了語音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是掌握聽說讀寫技能和交際能力的前提。[1]各國留學生在學習語言時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有的學生有明確的對比意識。挪威學生方媚霖在學習語音時有很有趣的方法——在讀漢字的時候,把剩下的三個音也讀一遍,目的是為了區分。而有的學生要把發音與身體語言相結合,索馬里的學生穆利在練習語音的時候總是要用上體勢語,如:聯系聲調時要配合頭部動作。
學習語言時詞匯量是一大關,俄羅斯學生奧麗婭習慣用發散式的辦法擴大詞匯量,就是分類背單詞。另一位美國學生卡拉則是選擇“慢工出細活”的辦法,每背完一個就再寫一遍前面背過的,這樣很費時間,但她只要是背下來了,就不會忘。
語法處于語言學習的中心位置,其難度在于除了要求學生們熟記規律,還要懂得靈活運用。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學生穆拉德的習得策略是多和中國學生交流,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類似語感的感覺。另一位斐濟學生瑞克的策略是經常使用他學過的語法點來說話,這樣使他對每一個語法點的熟悉度都很高。
漢字是由筆畫組成的方塊漢字,這和很多國家的字母文字截然不同的。尼泊爾學生卡恩每次聽寫的時候都不看紙,總是看著別處邊思考邊在紙上“畫”。問及原因時,他笑著說:“因為我在想它的樣子,然后畫出來。”可見學習漢字需要由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轉換。
二語的習得與文化的適應是密不可分的。文化適應的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習得效果,以來華預科生為例,他們在除了要適應中國的習俗、教學方法和與不同文化的同學們相處以外,其習得策略也面臨著跨文化。留學生面臨的習得策略的改變關系著能否實現他們短期或長期的效益。筆者認為,關于習得策略,學習者應該適當地改變,在課堂上要適應中國的模式,自習時可以保留自己的高效習得策略。
綜上所述,首先,漢語習得策略的差異性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多元性。其次,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程度會影響其習得策略甚至是習得效果,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適應中國文化。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學生產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最后,我們還應鼓勵學生多與中國人進行交流,如安排中國語伴或住進寄宿家庭,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
[2]任夢春.外語學能和任務類型對任務復雜度的影響[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3]張溪.不同母語背景學生英語作文中詞塊使用情況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3.
[4]梁紅梅.整體聽寫活動對二語習得的積極作用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2.
于潞(1996-),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2014級本科生;通訊作者:王悅(1978-),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D
A
1006-0049-(2017)07-0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