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梅
湖南省婁底市第四完全小學,湖南 婁底 417000
?
微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探討
鄧玉梅*
湖南省婁底市第四完全小學,湖南 婁底 417000
語文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基礎,小學階段更是堅固基礎的重要階段。若還是沿用老一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家長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探討新形勢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以“微課”教學模式為例,對“微課”+小學語文的應用進行研究,以期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激發小學生學習熱情與動力。
小學語文;“微課”;教學改革;應用研究
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模式大多仍是沿用著老一輩“滿堂灌”的模式,在標準時長為40分鐘的課堂時間內不斷的像學生們灌輸一大堆的知識。但是由于小學生正是好奇心重、自制力差的階段,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難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認真學習20分鐘左右之后,小學生的注意力就難以高度集中,加之現今社會、家長對于小學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為呼應家長的期盼,不少小學都對小學生課后作業有嚴明的要求,小學生課業負擔之重極易使學生們產生厭學和逆反情緒,影響小學生身心健康。特別是隨著信息科技的日新月異,信息科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推動著教育的創新改革,“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不斷革新著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其中,“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受到了眾多教育者的推崇和關注。因此,為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對“微課”在小學語文中的改革應用進行了研究。
(一)“微課”相關概述
“微課”(Micro-lecture)最早見于美國,1993年由Mc Grew教授提出的“60 秒課程”(60-Second Course)被人們認為是“微課”(Micro-lecture)的前身,直到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戴維·彭羅斯教授才正式提出“微課”(Micro-lecture)的的概念。而在國內,對于“微課”概念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部分以胡鐵生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對于微課和微課程沒有明顯的區分,認為兩者并無區別,胡鐵生教授提出:“微課”又名“微課程”,它主要以微型教學視頻作為媒介,針對學科知識點而設計開發的一種信息化、情景化的新型網絡教學資源。而另一部分學者則對“微課”和“微課程”的概念進行了精細的區分,在《微課的理論與制作技巧》一書中李本友、呂維智學者就曾對“微課”和“微課程”的概念進行了詳盡的區分,他們認為微課只是微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微課程出了包含微課的教學內容外,還具有實際的教學活動。對于這兩種不同概念的解讀,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對與微課相關知識的學習,更為認同第二種觀點,認為微課隸屬于微課程,微課程是微課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微課”在小學語文中的教學現狀研究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砥礪品德,同時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需要使學生能夠感受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壯闊景象,去觀賞那“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自然風光,領略那“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士豪情。語文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基礎,試想若是學生連試卷題目的意思也不理解,又何談解題呢?因此,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改革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其中,“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其“短小精悍、資源共享、主題突出、內容具體”的特點滿足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需求。在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這一代的小學生是伴隨著網絡成長的一代,“微課”教學時長短、教學內容具體、教學形式影音化、碎片化的教學方式更加能夠滿足學生們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同時在時間、空間上更為的自由,從而更受小學生們的青睞。
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學習基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知識點繁多,在學習古詩詞以及閱讀課文時,小學生不僅僅要熟練掌握簡單的字、詞語、成語等的學習,還需體會作者的感受和寫作動機。若想在限定的時間內將這些教學內容全部輸送、傳授給學生,教師只有在40分鐘的課堂時間內不停的對學生進行機械式的灌輸,這種傳統、呆板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定時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效果如何就值得商榷了?因此,為了給學生進行學業“減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以及碎片化學習的需求,筆者對“微課”應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進行研究,以詩詞《山行》為例,進行微課教學設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能在一個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的學習。
(一)微視頻制作
傳統的課堂教學將知識的傳授過程置于課內,而微課教學則是將知識的傳遞置于課前,知識的內化過程置于課堂學習。因此,為使學生能夠在課前時間完成知識的傳遞,教師需提前制作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上傳至相應的網絡平臺以供學生課前學習。因此,筆者在進行《山行》一詩課堂教學前,制作教學微視頻,將視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詩詞中的生字、詞語的規范書寫,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第二部分大致描述詩詞的大致意思,幫助小學生體會《山行》一詩中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以及感受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贊嘆和喜愛之情;第三部分則是收集相關圖像,使學生能夠親眼觀賞到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
(二)課堂知識內化過程
課堂知識內化過程大致也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創造情境,提問式導入。小學生在課前的微視頻的學習之后,能夠對《山行》一詩描寫的大自然秋日秀麗風光有一定的掌握。此時,筆者首先讓所有同學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山行》,再次體會作者的感受;在朗讀之后,筆者對各人對“秋”的理解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有人說“秋”代表凋零,秋風蕭瑟,草木凋零;也有人說“秋”代表著收獲,瓜熟蒂落,碩果累累。那么在你的眼中,秋天是什么樣子呢?在調動學生的學習樂趣之后,然后帶領同學一起進入詩人杜牧眼中的秋天。二是領略詩中“秋”之美。首先筆者先帶領學生學習《山行》前兩句,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生處”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指導學生串講句意。然后在三四句學習時,將小學生分為幾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自己去發掘詩詞中的“美”,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三是教師進行答疑解惑。小組學習之后,小學生畢竟能力有限,對詩詞的意思了解還是一知半解,此時,筆者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和小組成員以及教師一起討論,解決學生們的疑惑,使學生在討論中成長。
(三)知識拓展學習
在對《山行》一詩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筆者聯合本次教學,使學生收集與秋天相關的優美詩句與詞,并組織學生進行了詩歌朗誦比賽,使學生在體會過詩人的情感之后能夠有不一樣的領悟,用心朗誦,與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將知識的拓展學習衍生至課外,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比賽性質的課后作業能夠適當的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激情與動力,有助于推動小學生不斷向前進步。
(一)構建小學微課平臺
現今,雖然網絡上存在著大量的微課平臺,但是微課資源魚目混雜,其中專門針對小學語文構建的微課平臺也尚未構建,這些問題都給小學教師制作微課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學校若想要切實提高學科教學效率,應構建專業的小學微課平臺,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將微課這一板塊納入到自身的門戶網站中,為教師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去收集教學資源、上傳微課視頻,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去進行課前網絡學習,以及與師生之間的交流、探討。
(二)加強教師“微課”教學相關技能培訓
“微課”雖然在國外已經普遍進行了應用,但是在國內教育領域中,真正開始大范圍的應用也不過5年,目前仍有很多教師對其效果、制作方法、教學手段都并不是很了解。另外,“微課”的制作要求制作者能夠熟練應用計算機,擁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是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仍存在著“計算機白癡”的現象。因此,為了幫助教師去掌握“微課”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小學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學校勢必需要組織教師進行微課教學相關技能培訓,如如何制作微視頻、PPT等相關微課教學資料,以及如何進行微課教學設計、資源整合等。以提高教師教學素養與實踐應用能力,更好的進行微課教學。
(三)“微課”教學需要適度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課浪潮席卷整個教育領域。不少學校、教師存在著嚴重的跟風現象。明明有些教學知識點能夠在課堂上面明確講解,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部分教師仍執意采用微課進行教學,最終教學效果也并無二致,反而浪費了教學成本。微課教學的目的單純只是為了方便學習學習,它只是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應用要適度,切忌盲目跟風。
[1]陳華英.微世界,大課堂——淺談小學語文微課教學思路[J].現代經濟信息,2016(20):431.
[2]房磊,張中敏.解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資源的設計及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3):66-67.
鄧玉梅(1969-),湖南婁底人,本科,湖南省婁底市第四完全小學,小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
G623.2;G
A
1006-0049-(2017)11-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