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
“后方法”時代與信息化建設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反思
劉 杰*
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
“后方法”時代下的教學理念與信息化建設的時代背景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升級進步的重要契機。筆者從教學一線出發,觀察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組成要素的現狀,并就這些要素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做出系列反思。
后方法;信息化;網絡教學;英語教學模式
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正處于兩個重要的背景因素下,一是教學方法的演進已進入到“后方法”時代。語言教學的研究重心已經從研究“如何教”轉到了研究“如何學”,摒棄了絕對價值和封閉的概念體系,倡導懷疑論的、開放的、相對主義的、去中心化和價值多元的研究范式(武和平等,2014,164);二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全國全面實施。按照新的《大學英語課程課程要求》,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特別強調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使得英語的教與學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空的限制,朝著個性化與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在這兩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語教學這一學科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
首先,在外語教學“后方法”時代思想的影響下,任何一種單一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適性都受到懷疑,強調教學法的多元性、開放性、相對性和特殊性(武和平等,2014,164)。受此影響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就是一線英語教師。縱觀整個外語教學發展史,曾經出現并對教學實踐發揮過重大指導作用的教學法包括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認知法,交際法,基于任務的教學法,詞匯法等。而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為了滿足那個時代的特定需求而產生的,因此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特殊性和局限性。而在當今時代,隨著國與國之間交際的加強和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在個人發展、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方面所占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新時代的英語教師必須熟悉和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法,根據需求整合不同教學法中的有用成分;擁有廣博的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背景,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發現、創新;在新時代下,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和他人觀點理論的消費者,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開放的姿態,做到在繼承中發現、創造,在合作中共進共贏。
信息化建設在教學領域的全面實施,宣布了新的教學時代的到來: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知識的唯一擁有者。而要時刻關注學科發展,不斷更新知識儲備。“雙主”觀點的提出便是教育界回應時代訴求的產物,它向廣大教師鄭重建議: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去探索、發現、創造,創新;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發揮更大的積極性、自主性;學會獨立思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習慣了過去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教師,面對目前似乎有點“失控”的局面,如何把握,如何駕馭。這是其一。其二,海量知識鋪天蓋地涌來,如何讓師生在這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徜徉,但又不被淹沒?教師作為學生學業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協助者、監督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評價者,課前課后要做大量的工作:學習資源的甄別和篩選,優質學習資源的整合與推送,學習過程的監督,學習效果的評估、檢查、回饋,以及課外輔導。信息化建設表面看是在協助教學,提高效率,但實際上也給廣大一線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教師要從心理狀態上、知識結構上、教學技能上做出積極應對。時間緊迫,任務巨大。
以上提到的是有關師資質量方面的問題,師資數量問題也不容小覷。因為它是踐行“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證。但就目前看來,各個高校英語教師供不應求的問題普遍存在。再加上連年擴招,實行分級教學和小班額面授,這個問題會表現地越來越尖銳。
第二,學生方面。目標缺失,動機不強,自制力差,依賴心理,從眾傾向等等,這些現象在我們所教授的學生身上很常見。這些都不利于學生接納新的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強調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的英語教學模式。即便是在大學英語改革示范院校,依然有不少同學表示更習慣和喜歡傳統一些的英語教學模式。而在眾多阻礙英語學習的因素中,動機當屬最基本、最微妙,也是對一個學習者影響力最持久的一個。各種研究表明,動機直接影響學生使用語言學習策略的頻率,與持母語者交流的程度,接受語言輸入的多少,在與課程有關的成就測試中的成績,能達到的水平的高低以及堅持學習的時間長度(Oxford & Shearin,1994)。而我們中國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英語的強烈動機,英語與他們的生活、將來的可能從事工作、個人的價值實現等方面并未確立密切的關系。在此,我們不妨借用一下英國諾丁漢大學D ? rnyei教授在1994年的那篇題為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的文章中所提出的二語動機構念框架來簡單分析一下。從語言層面上來說,學生的融合型動機或者工具型動機都不夠強烈;從學習層面上來看,學生的成就需求不明確;再從學習環境層面來看,學生對使用一門新語言存在焦慮,不認為自己能學好,自我效能感低,不感興趣,認為這門外語與自己無多大關聯,等等;或者說英語教師親和力差,課堂目標結構不合理,獎勵體系不完善,團體凝聚力不強等。在這樣的環境和狀態下學習英語,自然耗時卻低效。學生的動機問題不理順,英語教學將始終擺脫不了學生動力不足、后勁缺乏的無奈和尷尬。
第三,信息化建設。教育部在2012年3月正式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那首先,如何評估一所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和水平呢?針對這個問題,國內很多學者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評價指標、框架尚未完全建立,很多細節更需深入研討。根據《規劃》的精神,我們首先要重視的是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與人才培養、信息化與教學科研,以及信息化的管理與保障體系建設。
單就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方面來看,計算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配置。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在2016年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高校教學用計算機8874309臺,在校本專科生共26958433名,人均可支配計算機數0.33臺。其中,山東作為一個教育大省,在校本專科生1995880名,教學用電腦534550臺,人均可支配計算機0.27臺,還沒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31個省市中,達到或超過平均水平的只有12個,居前三位的分別是北京0.75臺,上海0.63臺和江蘇0.45臺(民辦學校不在此次統計范圍之內)。筆者在2017年9月初對所教授的2016級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進行了一次比較簡單的英語學習狀況問卷調查(https://www.wenjuan.net/s/aE7NJ3/),其中有關“常用學習設備”的統計數據顯示,有79%的學生主要用手機進行網上學習,借助電腦進行網上學習的學生只有29%。這些數字充分反映出計算機作為信息化建設中最基本的硬件設備與教學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的供求失衡現象。
從教育部2000年啟動“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到2004年編寫印發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從2006年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再到2007年批準印發修訂后的《大學英語課程教育要求》,網絡教學和信息化建設在高等教育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肯定和重視。但建設進程明顯跟不上時代需求。在這個問題上,資金投入不足是最大制約因素。如何合理規劃使用有限的教育資金,或者從其他渠道獲取資金支持是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難題,也是他們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雖然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很多,但機遇向來與困難、挑戰并存。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也是這樣。“后方法”時代和信息化建設的大背景給了大學英語教學以優化、進步的新動力。
第一,信息化與教學改革。新背景下,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普遍有了提升,觀念得以更新,可以更加嫻熟地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法,博采眾長,有機組合,服務教學。與此同時,學生擁有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更好地發現了自我,明確了人生目標,增強了自我責任感和學習的動機。
第二,信息化與教師成長。有了信息化的參與,教師授課的內容得以大大擴展和延伸,因此,信息的呈現形式要求更具多樣化。這就對教師的創新能力、資源的篩選、整合、利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了教師的個人成長。
第三,信息化與科研。國外對科研信息化的普遍叫法是e-Science,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恒指出,e-Science的實質就是“科學研究的信息化”。它正引發21世紀的重大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全面鋪開,全球性的、跨學科的、大規模科研合作,跨越時間、空間、物理障礙的資源共享與協同工作,等等都成為可能。如今,產、學、研人員與機構之間交流和合作大幅增多,科研、教研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更為便捷,海量信息隨時共享,這整體上有利于教學領域科研效率和科研質量的提升。
第四,信息化建設與教育公平。信息化建設的推廣和深入使得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公平成為可能。教育公平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教育條件,以及教育成功機會的均等。高校之間,在硬件、軟件條件發展參差不齊的情況下,發展較慢的高校可以借助信息化建設這一契機共享其他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學生之間在所接受的教育方面的差距,讓學生足不出戶就有機會接觸國內,甚至是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第五,信息化與管理。信息技術在高校學業學籍管理、人事管理、校產管理等等方面都到應用。可有效避免重復作業,具有消息即時送達、信息檢索便捷、數據批量處理等優勢,大大提高了辦公和管理的效率;同時,無紙化辦公也有效地節約了資源。
綜上所述,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困難與問題并存,挑戰與機遇同在。理順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走好信息化建設這條路,大學英語教學和改革才能更加順暢和有效,做到與時代發展同步調,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的一線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的角色和任務,快速成長,不斷進步,為英語人才培養貢獻最大力量。
[1]D ? rnyei,Z.1994.“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273-284.Oxford,R.L.& Shearin,J.(1994).“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1):12-28.
[2]何芳,王瑋,監艷紅,郁震.基于網絡的英語學習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3]何慶華.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習得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庫瑪.全球化社會中的語言教師教育:“知”“析”“識”“行”和“察”的模塊模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劉長江.信息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
[7]武和平,武海霞.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8]修月禎.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改革之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9]中科院,等.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2015[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劉杰(1981-),女,山東高密人,山東省濰坊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漢對比研究。
H319;G
A
1006-0049-(2017)24-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