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薔薔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人之困境的“東方出路”
——道家哲學
王薔薔*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同時出現在世界各地的人類文化突變現象稱之為“軸心時代”,他認為每個文化都有一個能夠奠定各個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軸心時期。中國先秦時期屬于人類歷史上主要存在的七個“軸心時代”之一,它匯入了中華文化洪流之中并塑造著中華文明和東方文化。這一時期中國古人對所處的世界和社會的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特征,探索先人的思想是為了更好的解決今天我們遇到的問題,梳理我們的成就是為了超越現在的境遇,道家哲學作為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的代表,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啟示,從這些啟示中能找到解決人類面臨的時代困境。
道家哲學;人生哲學;中西文化
道家哲學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以來的學者對道家哲學具有很高的評價,比如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曾評價道家學說“綜羅百代,廣博精微”,魯迅先生也認為“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家哲學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
道家哲學具有希臘哲學的樸素性特征,在思維范式上兩者很相似,但有本質上的差異:西方的“現象-本質對立論”和中國的“天人合一論”。道家也把世界的本源理解成“道”。萬物由之而來,滅亡后又歸附于它,這種還原論似的解讀是與古希臘的本源論相似的,道作為道家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爭議很多的,到底什么是道,道是精神實體還是物象實體,這些爭議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探討余地,但這不是本文的任務,道家的人生觀的思維范式就是滲透著道的這種本源特性。道有強盛的主宰力和控制力,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的唯一,對于道的理解就是對于整個世界的理解,人就在世界之中,人對于世界的體味就是在于人之行為與世界的雙向作用中,你塑造著理解道的同時,道也同樣影響著你,雖然道是你的體味對象,但是你也在把你的自我特點置于道的觀照之下,在現實中去具體化,所以,道家的人生觀就是對于道的理解體悟在人身上所體現的行動性。所以,道家人生觀的思維范式是以道為體,因道而為的理解和行動。
在莊子,“道”成為人生所達到的最高境界。”①莊子哲學與佛教的禪宗有很多相似之處。②按照以前的理解,道家的這種消極人生觀與佛教的避世思想是一樣的,但是出發點絕對是不同的,宗教的理解在于對原教旨的闡釋而生發的一種宗教體悟,而上文我們看到,道家的人生觀更多的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怎么解決自己在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問題的,二者的出發點是絕對不同的,佛教講避世,是因為在佛教核心思想是“空”、“有”思想,事物的成、住、壞、空是由于因緣的聚合作用,并非有主體本質在其中,這就是印度沙門思潮的一個最大特征,所以,世界皆空你又何苦去執著呢,執無為有就是苦惱的根源,如法相宗的法藏種子就是有破法的玄妙,能使有漏生無漏就是成佛的根基,所以,佛教的放棄就是源于對世界的理解是這樣而產生的。
道家的人生觀并無這么玄虛,道家的人生觀更多的是預設了理想,理想的缺失就需要理想的恢復,原則就是自我的行為是成功的關鍵。這一點更多的是倫理而非宗教的理解,所以,雖然同為避世,道家的避世是要為了使自己的心去體味道的力量,從而與自然合一,而佛教的避世就是因為世界為苦惱根源,為賈不為真,所以,避世是為了修行自我而到涅槃境界。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老子創思想,莊子發揚光大,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所體味到的是一種時代力的召喚,老子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的世道,莊子的時代更是竊國者諸侯的時代,老子的思想整合更重于認識我們的世界,而莊子更多探討的是解脫困難大眾的切實之路,因此,人生哲學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的人生哲學也較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觀。對后世的影響甚為巨大。
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對于儒家的禮教持批判的態度,人本身就具有一種純真的心智,在原始時期是人安身立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基,但是到了后世我們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這種純真的心智,所以我們才需要禮教的力量去約束,但是,禮教的力量是違背人的本性,限制人的自由的,我們不可能在禮教之中感到人性的幸福,而是一種枷鎖般的束縛,所以,道家是反對儒家的禮教之法立民的做法的。這就是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三十八章)。
道家是反對像儒家那種用社會性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儒家主張人在社會中,構成社會,所以,對于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包括問題的解決是需要社會的力量的,人在社會都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用等級禮法去約束人們,解決一切問題,但是道家認為這就使人喪失主體性了,人就淹沒在社會之中了,人要想自由,就需要打破這種種束縛,如莊子追求的那種“獨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超越世俗的價值取向的“真人”“至人”“神人”。體現的是高潔和理想的形象。
在政治上,老子追求的是小國寡民的理想狀態,我們面對的是諸侯爭霸的時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我們對于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這種動蕩的環境中生長出來,原因何在,諸侯的影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國家制度的問題,怎么才能解決,在于恢復到一個理想的國家狀態之中去,這個狀態就是“小國寡民”的理想國度。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道家人生觀是中國古人對于人的問題的一個思考,我們不能從知識性上去思考它的正確與否,要是如此就是強迫古人,未免是自取其辱,我們面對古人的這些東西可能想演說而又不能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最頻繁的詞應該是文化,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文化,感受著文化,現代社會形成了一個文化體系,如飲食文化,社區文化,性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已經影響著每一個人,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存在著受不同文化影響的社會聯合體,但是,文化又是什么呢,據不完全統計,存在著3650多種文化定義,我們不能說那一個就是文化真正的定義,只能把文化大體的特征提出來,這就決定了我們只能用廣義的文化范疇去盡享今天的演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是新時代對于我們這個歷史悠久民族的要求,中國特色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杰出典范,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又是社會精神文化層次的重要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符合我國國情發展,回顧歷史我們太多的重視社會主義這四個字,而完全的忽略了中國二字,對于西方文化采取完全的批判態度,扣資本主義文化帽子,而不能客觀面對,因此,今天的我們要重視中國二字,西方的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兩個源頭,一個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一個是希伯來基督教文化,共同構成今天的西方文化模式,而中國文化源頭是儒釋道,東西文化的不同本質決定了差異的多寡,而共同之處又需要人類去發展,西方現代社會,進入后工業文明時期,出現的一些文化危機是會給我們啟示的,而中國社會的深度異化,又會使西方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形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應對中西方文化問題的新手段,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目的是以人民群眾的自由解放為目的,使人民群眾在物質保障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精神生活,在繼承傳統優良文化基礎上而重造現代性中華民族文化,尊重個性弘揚人文精神,我們意識到這些的同時,在現在也在進行著文化建設,我們的奧運文化,大冬會文化就是較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把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我們要抓住時代機遇,在中國社會轉型期中而重塑中華民族之文化,世界主義地提出普世倫理的探索,也是人類在文化層面的一個新要求,東西方文化均面臨著重振的任務,新的時代對于我們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就需要我們用新的手段去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就是用新的手段去解決中國的新問題,我們要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形成新文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點之所在,在保護中國性的基礎上,融合西方文化,共筑中華新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重要的,也是時代,國家對于我們這代少年的要求,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完成時代大業。
[注釋]
①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9.
②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9.
[1]詹姆士·斯魯威爾.西方無神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湯漳平,王朝華,注釋.《老子》.中華書局,2014.
[3]孫通海,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16.
[4]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9.
[5]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2009.
[6]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王薔薔(1993-),山東臨沂人,華北電力大學北京校區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B
A
1006-0049-(2017)24-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