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梅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 716000
論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論及其教育意義
何小梅*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 716000
人性是什么?如何認識人性?人性如何變化?什么因素決定或影響人性?這些問題成為古今人類不斷探索的問題之一。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曾嘗試對人性進行積極的探究,并將人性與教育理論緊密聯系起來,對后世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選取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觀點,從人性論角度出發,旨在探究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論中所蘊含的教育觀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產生的深遠意義。
中國古代思想家;人性論;教育意義
人性論最早是從孔子發端的,《論語.陽貨》載孔子曰:“性相近,習相遠也。”“性”是指人生下來就具有的特質,每個人的這些特質是相似的,“習”是指后天的主觀努力,努力的程度不同,人的發展狀態就不同。相對于孔子,墨子的人性論觀點就不是那么突出,他主張“人性素絲”論,認為人性就像沒有染色的絲,所染之絲色完全取決于所染之顏色。人性與素絲相似,人剛出生時就像沒有染色的白絲,沒有善惡之分,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之后,就會發生變化。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是向善的,天生就擁有惻隱、羞恥、辭讓、是非這四種道德屬性,被稱為“四端”。人只有通過不斷努力地發展這些善端,才能夠一直向善發展。荀子與孟子的觀點相反,他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中帶有自私的缺點,并且還有不斷追求物質的欲望。認為人生來就有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傾向,具有破壞他人利益的本性,所以社會需要道德規范的約束,如果取消了道德規范的制約,社會秩序就會混亂。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把人性論作為他們探索教育理論的依據,并根據人性論得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理論。本文根據古代思想家們對這些教育理論的闡述,從教育的幾個方面出發,試圖去尋找中國教育理論發展的思想起源。
首先,從教育作用的角度來看,儒家一般認為,通過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變人的本性的,所以儒家非常注重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例如,孔子主張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理論,強調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的結合,通過后天社會環境和教育的渲染,和個人的主觀努力,才能使每個人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和完善。孟子認為,人性中的善端只是一種傾向和可能性,也會有消失的可能,需要通過后天教育的作用才能得以保留。荀子雖然主張人性惡,但也認為在教育的作用下,人的本性可以發生從性惡到性善的轉變。墨家盡管在許多觀點上與儒家不同,但也肯定了教育對人性的影響。墨子認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方向,具有塑造人格的作用。古代的教育家相信人性的可塑性,主張在尊重客觀條件的基礎上,發揮個人主觀努力的作用,強調教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其次,在選擇教育對象的問題上,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影響最為深遠,他最早主張把教育的對象擴大到平民,使接受教育不再只是統治階級的特權。孟子認為圣人和一般人其實是一類人,一般人只要一心向著善的方向發展,堅守自己的“善端”,也可以像圣人那樣偉大。古代教育家都主張擴大教育范圍,賦予受教育者平等的權利,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發展和完善自我。
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各個學派從各自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出發,把以仁、義、禮為核心的反映宗法等級精神及仁愛精神的思想道德及相關的文化典籍作為教育內容。比如,孟子把仁義禮智看作人性的重要內容,所以認為學習以仁義禮智為代表的思想文化是符合人性的發展規律的。而荀子認為正因為人性惡,所以需要學習禮義法度,這樣人后天的行為才能受到約束,符合道德規范。這表明,教育內容的選擇不僅要符合人的發展需求,而且必須與時代發展的趨勢緊密結合。
最后,在教育方法的問題上,古代的教育家以人性論為依據,總結了很多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如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提倡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發揮長處,彌補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孟子重視人對自己內心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荀子重視外在條件對人的影響,所以注重“積”、“漸”、“聞”、“見”、“行”等教育方法的使用。這些教育方法,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主張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強調客觀條件和主觀認識的結合,是后世教育方法的來源。
綜上,古代教育家們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論證并實踐了人性論對教育的影響,建立并發展了一系列豐富的教育理論體系,將人性論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地展示了出來,突出了人性理論與中國教育思想的歷史淵源。人性論是中國古代教育觀的思想基礎。
[1]張燕.中國古代人性論與教育觀的關系[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2]周佐霖.對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再認識[J].創新,2011(04).
何小梅(1993-),女,漢族,重慶人,延安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在讀。
D90-05;D
A
1006-0049-(2017)24-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