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同課異構”作為一種兼具創新性和前沿性的教學方法,體現在各級教研活動構造的有梯度教學角逐中,“同課異構”的引入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活水,讓語文課堂逐步走向真正的“語”課堂。本文以《故都的秋》一文為例,對同課異構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展開思考。
【關鍵詞】同課異構;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一、同課異構教學活動分析
新課程改革之后,“同課異構”成了教學競賽的重要一環。在課堂教學這一動態的過程里,對于語文教學“同課異構”里的同中見異、異中求同,教師怎樣合理地在自己的課堂里實施起來呢?
(一)透過“異”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質
1.教學個性和策略的“異”是外顯的、個性的。授課過程是一個極富本性、凸顯多樣化的進程。一“看”教學導入。A教師開門見山式解題,“故都”二字為切入點。B、D教師創設情境,賞清秋美景,品讀《故都的秋》。C教師則是以古詩詞為背景導入,加入感官聯動體悟秋思。二“看”目標設置。B和D兩位教師的教學目標設置,圍繞三維目標,各有不同。三“看”教學情境。要和教學內容的文體、情理、語言及風格形成高度和諧。
2.教學內容的“異”是內隱的、共性的。D教師緊扣“賞、悟”二字,結合文本研討,教學設計安排“破題、結構和鑒賞”三個部分,組織學生賞清秋美景、悟悲秋情懷。E教師把目光聚焦在新課標倡導的“閱讀”與“感悟”這兩個關鍵詞上,教學設計安排了“寫秋、說秋和悟秋”三個環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說大理的秋”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作業練筆穿插中以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為藍本,以秋景為內容,作令一首。教師展示如下:破屋濃茶小院,漏光鴿聲碧天,秋草藍朵殘垣。槐蕊滿地,落寞人在故都。此環節運用教師先示范,學生再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凸顯出E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
以上五位老師的同課異構,在“異”中尋找教師思維出場和主動建構的結合點,透過這些“異”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質內涵。
(二)抓住“同”的內核,發揮“異”的效應
1.教學方式和策略的“同”,實現了教師間的“合力效應”。同課異構之所以會出現“異構”,是由不同的教學對象與教學內容決定的。我們之所以反對為“異構”而“異”構,是因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等都必須符合教學內容的特點與需要,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認知特點。教學方式和策略的實施對象是學生,對教材文本解讀的本質內容應該是一致的。無論怎樣的“異構”,在教學目的上,就是讓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在文本解讀中精彩出場,最終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最終的目標是“同”的,能實現教師之間的知識與心理和諧共鳴。
2.教學內容的“同”,實現了師生間的“共振效應”。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在教師的“教”,“同課異構”在其之下體現的是教師教學策略的個性化,新課標之下的“同構異構”更多體現的是師生之間的共生關系,教師的教學目標得以有效實現,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有效提升。把握住“同課異構”中“異”和“同”的關系,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認知水平、生活體驗等,結合教學內容,正確預設教學目標,進行有效課堂教學“對話”,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有所得,讓教師在“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中教有所獲,促進師生之間的生命共振、和諧共振。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同課異構”教學的意義
1.同課異構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運用同課異構,充分挖潛教師的潛力,通過師生、生生互動,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2.同課異構的進程本色是一個“擇優”的進程。“同課異構”模式下,教師能更好地理解課程標準,更好地把握教學方法,更好地了解適合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3.同課異構的歸程原點是一個“重構”的歸程。同課異構不僅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而且是對教學理念、文本素質、教學經驗、教學個性與教學策略進行再創造,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教師去學習、去探究、去思考。
三、同課異構下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教學內容重構抓“結合”
1.個性與共性的結合。將教師作為一個綜合的、生動的生命體放入課堂教學中,讓課堂個性化內涵更加豐富。讓多維的角度、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策略在立體式的交流碰撞中得以升華。
2.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課異構以平臺式的交流方式,帶動師生間互動合作。完善同課異構研究的設計思路,將有效教研的理念貫穿于同課異構的環節中,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保障了同課異構的效果。
3.教學與研究的結合。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研討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師參與課堂創新,是集體智慧和個人智慧的有效結合,貼近教師教學實際,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融合與交流。
(二)教學策略實施凸顯“靈活”
1.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靈活變通,凸顯學生思維的“活”。不同的學生在思維上有不同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在同課異構中因材施教,不斷探究適合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使自己的教學風格更加貼近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
2.針對不同文本的不同特點進行靈活引導,凸顯語文課堂的“活”。《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閱讀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教師應瞄準整體,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整體解讀、感悟、回歸,從中獲得語言和精神的整體提高,全面提高自身語文素養。
四、結語
以“同課異構”為平臺,不同的教師在各自的個性化解讀下,設置不同的教學切入點。“同課異構”把重點“聚焦課堂”,使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教師學會創造性的教學。語文教學研究中,教師既要透過“異”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質,又要抓住“同”的內核,發揮“異”的效應,讓語文課堂“活”起來,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