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霞
【摘要】開展課外閱讀,是增強語文積累、拓展閱讀知識、提高讀書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農村小學生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課外閱讀量相當少,因此也限制了農村小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有了課外閱讀的興趣,自然就如花香引來了蜜蜂一樣,努力尋求閱讀的機會。作為教師要運用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把閱讀作為生活的一種需要,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農村,很少有孩子會自覺讀書。一是缺少讀書的環境。在農村,多數家長疲于生計,很少有時間也不習慣讀書看報;鄉村極少建有圖書室。學校雖然有圖書室,畢竟書的種類、數量不多,且開放的時間僅限于課間十分鐘,沒有開設專門的閱讀課,學生的閱讀時間相當少。二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電視、游戲對他們的吸引力比書籍要大得多,多數家長也疏于監管。據調查了解,多數學生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看電視、玩游戲上,極少花時間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范圍由課內擴展到課外,由教材拓展到圖書角、學校閱覽室以及圖書館、書店等。我特別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讀、多看、多想。
一、使學生有書可讀
學校圖書室的圖書數量畢竟有限,而且有些也不是學生感興趣的書。為了學生有更多的好書可讀,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現在我校已在各班設立了“圖書角”,發動學生將家里的圖書暫存于班級之中,相互閱讀,實現資源共享,達到“買一本書,看五十本”的閱讀量。選好圖書管理員管理班里的圖書角,建立班級圖書名錄,給圖書編好序號,分類擺放于書柜中,便于學生閱讀。同時,利用家長會、校訊通平臺鼓勵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訂一份合適的、健康的書、報、雜志等,使孩子有書可讀。建議家長在家里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自己也要多讀書看報,為孩子做榜樣。政府搞“送戲下鄉”,現在要是能“送書下鄉”那就更好了,在假期,滿載書的流動圖書車停在村子某個地方,一定會吸引一群孩子爭相閱讀,既豐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也使孩子不至于到處閑逛,有了一個好去處,安全多了,真是一舉多得。只要政府重視,大力支持,相信這個利國利民的做法會很快實現。
二、使學生有時間讀書
據了解,很多學生表示除了做作業外,沒什么時間讀書,可一問,他們卻總是有看電視的時間。“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要擠總是有的”,老師在閱讀初始階段要善于引導學生“擠出”時間來閱讀,剛開始,我只要求學生中午、晚上各“擠出”十分鐘看課外書,由于時間短,多數學生都能完成,教師隨機與學生談話,了解學生閱讀的時間、內容等,達到監督的作用。當學生遇上自己喜歡看的書或者對閱讀產生興趣時,自然會自己延長閱讀時間。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我校已經設置了15分鐘的“午讀”時間,專門朗誦國學經典。要是每周能設置一節閱讀課,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那學生的閱讀時間就更有保障了。閱讀課要求師生不可來回走動、交談,使學生能靜下心來把書讀進去。同時,在周末、節假日少布置書面作業,讓學生有更多的閱讀
時間。
三、使學生有目的地去讀書
學生帶著要求有目的地去閱讀,會更認真、更專注,對書中內容的記憶會更持久。閱讀要根據平時教學任務的需要以及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去讀書。例如學了《女媧補天》一文后,讓學生讀一讀中外的一些傳說、神話故事,這樣使學生既加深了對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認識、理解,也為《語文園地八》中的“口語交際”做準備。在學習《太陽》這一類知識性較強的文章時,書中有許多問題學生很想了解,我先布置他們去查找相關資料,他們在查找、收集、閱讀、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獲得了許多知識,享受了閱讀的樂趣。學習了《蝙蝠和雷達》一文后,我剛好在學校圖書室發現了一套有關動物與發明的科普讀物,于是我就推薦學生去看這一套書,學生看后明白了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人們不僅受蝙蝠的啟示發明了雷達,還受啄木鳥的啟示制成了安全帽,受野豬的啟示發明了防毒面具,等等。為了讓學生多讀經典名著,我在圖書 角張貼了一份《中小學生必讀的100本好書》的書目,引導他們讀好書。
四、讓學生動手讀書
讀寫結合是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毛澤東曾經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動筆,圈、點、畫、批,它能有效地“以筆促讀”,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質疑以及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讀寫結合的最佳方式就是寫讀書筆記。學生寫讀書筆記,摘抄文章中的佳詞妙句、精美段落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寫感悟可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由讀到寫,以筆促讀,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自然會提高。
五、巧用“借書”引趣
在教學中,我發現當老師向學生借東西時學生特別樂意,都以能借東西給老師為榮。教師要多向學生借書,經常和學生同堂閱讀并講述自己閱讀后的收獲與體會,用現身說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之產生閱讀的欲望。老師每次向學生借書時,都要借最好看的。借書前,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把書看完,然后讓他們說說書中精彩的地方,來個“好書推薦會”,誰說得好,老師就借誰的書。不經意間,學生就自己把書讀懂了。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貴在持之以恒,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國家立法計劃,以法律保障大中小學生閱讀的時間,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作為教師要運用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把閱讀作為生活的一種需要,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