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摘要】情感是一個人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作為青少年,初中生在情感方面存在諸多疑問和不穩定。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增強情感的滲透顯得尤為必要和需要。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情感是指一個人內在的心理反應,對一個人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特點和閱歷、經驗的不足,對于不同的情感的解讀和處理處在基礎階段。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一定要在語文教學中增強初中生的情感教育,使之得到更好的情感教育,促進身心成長。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目的及意義
每個人面對不同的情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對于一個人實施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他在社會生活中的幸福指數。對于中學生來說,對于情感的接觸和處理方式都顯得比較稚嫩和沖動,在這個階段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長此以往地發展下去一定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因此,通過對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的研究能夠更加明確初中語文教學的側重點以及更好地做好以語文教學為立足點的情感教育,從而使初中生的身心取得更長遠的發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分析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的欲望和動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花花綠綠、形形色色的社會。初中生雖然相對有了一些生活經驗,但正因為對外界的接觸和認知而產生更多不同的訴求和價值取向。通過語文教學中積極、正確的情感教育能夠有利于他們明確方向,激發學習的興趣,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促進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建立
情感自身就是一種情緒的氛圍。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優美的詩歌、動人的故事,這些文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美感。讓學生身臨其境、樂在其中,主動地去體驗其中的“真意”,這就是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建立。因此,對于初中語文課堂來說,豐富的情感教育有利于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建立。
(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情感
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初中生有了更多的情感體驗。例如親情、友情、師生情,甚至懵懂的愛情體驗,在面對諸多的情感體驗的時候難免產生困惑和喜怒哀樂等情緒。如果在面對這些情感和情緒時沒有一個正確的處理辦法,容易走向一個負面的極端。因此,對于初中生來說,通過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和感染,能夠受到正確的引導,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自身的情感處理方面也會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一)建立師生心靈契合點
情感教育的前提是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溝通的基礎是師生之間建立心靈的契合點。那么,如何建立師生之間的契合點呢?
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讓人記憶深刻的文章叫做《我的老師》,該文通過五件小事展現出老師關愛學生、學生愛戴老師的真摯情感。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就可以聯系實際情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的愛,明確老師對教育以及學生的奉獻,從而讓學生對師生之間的情感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勇敢地表達出心里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為了學生的美好未來老師“燃燒自己”,學生通過刻苦學習來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教師和學生雖然站在不同的立場,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并都為之付出努力。這樣一來,學生與老師心靈的契合點就建立起來了。在初中語文課本中,類似的文章和情感的表達有很多。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會有父母、老師、朋友。老師會有,學生也會有,這些每個人都會有的情感就是師生之間的心靈契合點。教師要充分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在面對語文教學時善于從學生的立場出發,通過語文課程的教授與學生在不知不覺之間建立更多的心靈契合點。
(二)讓“深情”從朗讀開始
朗讀不是咿咿呀呀地大聲把一段文字念出來,而是一種內心的情感經過積淀通過聲音傳達出來。一個好的朗讀,它的內容一定不是空洞的,它的情感也一定不是匱乏的,而是生動、富有靈魂的。有的文字溫柔細膩,有的文字朗朗上口,有的文字恣情灑脫,有的文字深沉內斂。初中語文課本上有豐富的散文和詩歌,每一篇讀起來都是一種獨特的韻味。例如王家新的現代詩《山的那邊》。第一部分內容是全詩情感的開始,陳述了一個人小時候對于山的那邊的疑惑。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應該相對輕柔和緩慢,逐漸轉至對于幻想破滅的低沉。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某一個失敗的經歷去感悟,從而用更加富有情感的方式去讀。因此,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更加深情的朗讀來體現。朗讀相對更容易產生情感的代入感,在朗讀過程中沉浸在文字帶來的情緒中,用聲音的抑揚頓挫來表達。這本身就需要更多的對全文情感的掌控和細膩的感知。讓“深情”從朗讀開始,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誦這一方式加強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另外,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具有這種“朗讀功能”的文章還有很多。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和素養,就能夠增強情感的教育。
(三)激發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著名作家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初中課本中一篇比較富有童趣的敘事性文章。相信很多初中生在閱讀和學習這篇課文時很容易融入那種快樂而又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中去。童年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快樂的,是剛剛告別的小學時光。總之,剛剛告別童年時光的他們各自一定有很多關于童年的記憶。每個人都有難忘的童年時光,魯迅的童年時光是自由自在的百草園,是書香書色的三味書屋,細細想來,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個充滿趣味和自由的秘密樂園、一段學習與玩耍的校園生活。教師在教授《從百草園達到三味書屋》時,可以著重講述童年的趣味生活和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充分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作者想傳達的思想和價值,產生積極的影響。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具體體現在激發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促進情感教育的發展。
(四)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出發點
初中生大多處于12—15歲,這一時期正處于一個青春的叛逆期。在這一時期,初中生處于心理極不穩定的關鍵時期,其自我意識逐漸上升,對于突如其來的變故缺乏應急處理能力。因此,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情感教育也應該結合初中生心理發展的現狀和特點。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悉心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要悉心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從初中生的立場多進行思考,采用更加合適的方法處理問題。總之,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處于情感發展的上升階段,這一階段面對諸多的不確定因素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情感發展處于一個相對不穩定的狀態。因此,語文教學要緊扣這一特點,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情感。
(五)靈活運用教學法
教學的重點在于教學方法的選擇。語文課不像其他學科,它更加包容萬象,什么題材的文章都會涉及,并且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的重點,故而在教學法的選擇上要更加靈活多變。例如王安石的《傷仲永》和都德的《最后一課》,兩篇課文在本質上都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前者是中國古代文言文,后者是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前者是一種警醒和鞭策,后者是一種愛國主義的宣揚。在這兩篇文章的學習時,教師就要注意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靈活運用。文言文《傷仲永》的學習重在理解,老師要選用學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例如多讀、逐段逐句地攻克。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恰恰相反,不能拘泥于一句話、一個詞語的意思,而是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了解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到底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要讓我們的學生了解怎樣的道理,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整體故事走向的把握以及情感的烘托。這樣一來,學生才能真正明白仲永的“傷”和《最后一課》的濃重的愛國主義情懷。也就是說,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題材、主旨的文章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加準確地讓學生把握文中傳遞的情感,促進情感教育更好地進行。
四、結語
本文系統地闡述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總的來說,學校以及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有意識、有目的、切身地去關注學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加以正確以及積極的引導,為祖國的花朵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吳玉生.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學周刊,2015(9).
[2]拉果瑪.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J].教育,2016(12).
[3]余仙.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2).
[4]黃慧萍.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課外語文(下),2017(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