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睿
【摘要】提升農村高中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從開展朗讀競賽、課上交流互動、演講與辯論、作文交流、課本劇表演以及探究性學習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對開展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升農村學生口語表述能力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實踐活動;口語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讓學生鍛煉好口語表述能力,不僅能夠發展活躍思維,還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讀書與寫作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提前培養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能夠提升農村學生口語表述能力的途徑有很多,開展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同時,一定要以農村高中生的特點為根本出發點,開展真正適合他們、促進其全方面發展的實踐活動。
一、開展朗讀競賽
對文章的朗讀及背誦是高中生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升的最基本的方式,倘若將這項活動轉變為競賽的方式,會不會取得更好的成效呢?可以每兩個星期開展一次這樣的競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選擇多出自于課本的優秀篇章作為朗讀與背誦的文章。在競賽展開之前,教師要對其展開輔導,指點他們一些朗讀背誦的技巧,并且請部分教師與學生來做聽眾,根據他們朗讀背誦的發音、語調、語氣以及情感流露等進行點評,營造激烈的競賽氣氛。
朗讀背誦競賽的展開,不僅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了加強,而且拓展了詞匯與句式的積累,從而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
二、課上交流互動
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準確把握重難點,創立有意義的情境問題,使學生展開小組論述,讓他們在小組內選出一名“小組代表”進行表述,然后讓其余成員進行評價。這是一個思維撞擊的過程,將聽和說相結合,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開放了思維,在這樣的動態互動中鍛煉了表達能力。
例如在進行《鴻門宴》的學習時,對課堂進行拓展,讓學生對“我心中的英雄”展開辯論,需要有看法突出和充分的理由,學生在組內展開了對劉邦和項羽這兩位歷史人物的點評,他們各抒己見,交流得十分激烈。有的引用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樣的名人詩詞歌頌項羽,有的則引用“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憑吊劉朗皆妄語,劉郎笑爾千秋”等詩詞肯定劉邦的價值,在激烈的辯論中,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
又如在對《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的學習完畢時,讓學生對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所獲得的啟發進行討論,得出了“勇于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結論。還有部分人延伸出了許多類似的名人偉事,使他們充滿斗志。
三、演講與辯論
教師可按照座位順序利用早讀的時間開展“三分鐘演講”,為全班的學生提供鍛煉和展現自我的機會。每隔幾個星期就更換一個演講主題,例如高頻考點分析、精彩影評、易錯點總結,等等。
除此之外,根據高中生都很想爭得第一的心理特征,還可以在課余活動時間開展“小型辯論競賽”,激起他們想要得第一的欲望,讓他們做充足的準備,通過這一形式可以鍛煉他們的思維靈敏度,使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四、作文交流
開展作文的交流與評價,也能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將學生寫的作文發散到各個小組中,讓小組成員對作文的標題、語言句式以及結構依照教師發放的“作文批改參照表”,在討論交流后進行點評,并在評語下面標注批改人員的姓名。最終在所有的小組中各選出一篇公認的優秀作品派代表在班內進行朗讀,讓所有同學點評。
在這一系列的交流批改當中,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各抒己見,在朗讀與點評中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課本劇表演
可在課外和課內的經典篇章中讓學生投票選出,并進行課本劇的編排表演。運用這樣的方法能夠極大地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還可以鍛煉他們的思維活躍度以及創新能力,在表演課本劇過程中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高中教材有許多精彩的篇章適合排成課本劇。
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雖然對話并不多,但是情景十分豐富,可以鍛煉學生在各種情景下對語言的把握;《竇娥冤》中的人物都十分形象生動,尤其是主人公竇娥,對學生的語言把握能力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選好要編排的篇目后,還要選出負責人、演員等,組織他們展開排列,鼓勵他們在遵循劇本內容的同時進行突破創新,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六、探究性學習
在課下的時間里可以開展語文探究性實踐活動,活動方式可以采取問卷調查、口頭訪問等。學生在活動中有了一個接觸社會、熟悉社會的過程,在協作和研究過程中把握語言并合理運用,在現實生活中也培養了優良的語言交流能力,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見解,從而大大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七、結語
綜上所述,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途徑有很多,在現實的教學中,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宗旨,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特點相結合,開展豐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斷在探索創新中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井傳.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強化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研究[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5(3).
[2]周瑩.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強化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3(8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