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歆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莆田 351254)
淺談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工作
翁 歆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莆田 351254)
高職院校中的非專業音樂教育對于培養新時期需要的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現階段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工作開展的情況并不容樂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應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為首要任務,并通過開展內容多樣的音樂課程和社團活動來提高校園藝術氛圍。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
伴隨著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的提出,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邁進了蓬勃發展的嶄新歷史階段。近年來,高職教育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取得了更加迅猛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包括高職教育在內的普通高校教育也必須緊緊圍繞這個總體目標進行人才培養。各高職院校都應當強化素質教育,一方面,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良好的育人環境;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乃至綜合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更順應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人才。
高職院校中音樂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必須明確的是,本文所指的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指的是不開設音樂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中的非專業化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具有加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作用。音樂來源于生活,也在其發展傳承的過程中記錄下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例如,我國各個地域、各個民族都有風格各異的民族民間音樂,涌現出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如抗日救亡期間,就有《松花江上》《長誠謠》《五月的鮮花》等優秀歌曲,歌劇《江姐》《黨的兒女》等也能夠承載著中國歷史文化的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奮進精神。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能夠輔助學校對于學生進行更好的管理。另一方面,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所面向的學生群體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各方面知識儲備不平衡,直接地要求學生通過專業課的學習來豐富知識儲備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接收著這些知識,開闊視野,有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盡管音樂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然而現今高職院校中音樂教育的開展情況卻不容樂觀。首先,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以理工類專業為主,在校學生中男生比例更多,接受過專門音樂訓練的學生較少,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較低。其次,高職院校更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往往忽視了音樂等人文藝術類課程的重要性,高職院校音樂師資的缺乏,以及人才培養方案中對音樂課程的不重視,造成音樂課難以普及,只能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存在,而學生多,課程少,這就需要學校在重視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做出一些協調工作,以便更好地培養綜合型人才、提高藝術實踐效果。
加強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工作,首先應該認清其面對的教育對象。高職院校非音樂專業學生與普通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需求上有所不同。專業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專業的表演、創作以及理論人才,需要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專業教育與技能培養。而由于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高職學生也并未接受專門的音樂培訓,他們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了解較少,音樂鑒賞能力較弱,也尚未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觀。然而,由于大學生心理發育成熟,情感較為豐富,同時,他們已經具備了較完善的知識框架和一定的感知能力,所以他們又表現出愿意接受音樂、感知音樂的心理傾向。因此,現今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現狀可以概括為學生具備學習音樂的主觀動機與能力,但學生音樂基礎較薄弱、教育資源缺乏、重視程度不夠。直接表現在高職院校學生對于音樂的選擇呈現隨波逐流的趨勢:口水歌曲、網絡歌曲、低俗搞怪的音樂能夠在學生當中極快地傳播開來,由于主觀上缺乏正確音樂審美,客觀上又缺少正確引導,學生往往出于一些搞笑因素、或者短暫的潮流或個人喜好因素而選擇音樂。這樣以社會潮流和個人喜好驅使的音樂選擇,并不利于學生音樂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發展。
基于這個客觀事實,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引導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是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對于旨在加強藝術修養、提高綜合素質,而音樂課程數量與時長都有限的高職音樂教育來說,過分強調音樂基礎知識的構建,或者要求他們欣賞一些交響樂、歌劇等都并不是最適合高職學生的切入點。針對大學生喜愛流行音樂的特征,以他們更能夠接受的流行音樂為切入點,挑選學生也較為熟悉的積極健康的流行歌曲,通過對其創作背景的介紹;歌曲中節奏、音色、曲調、織體等要素的講解分析;從學會欣賞更具音樂審美價值的流行歌曲開始,逐漸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完善音樂基礎知識的框架,進而了解器樂、交響樂、歌劇、音樂劇等更高藝術形式,從而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由于高職院校音樂師資的缺乏,無法做到在各個專業普及音樂課程,開設基礎音樂理論課程,面向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用于傳授基礎知識,為學生打下進一步音樂學習的基礎;開設難度適中的以學生最熟悉的流行音樂為主的音樂欣賞與演唱教學課程,面向大部分學生,用于鞏固他們對于音樂的興趣愛好,并培養一定的實踐能力;開設更高藝術層次的交響作品、舞蹈作品、歌劇、音樂劇以及世界各地民族民間音樂欣賞等課程,以滿足部分音樂能力較高,對音樂學習有更深入需求的學生。另外,重視學生社團的組織建設。作為高職院校音樂課程的一個有力補充方式,能夠激發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點帶面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由此,不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做到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也提高了校園藝術氛圍,豐富和繁榮了校園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