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婭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 眉山 620860
“識繁寫簡”述評
楊天婭*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 眉山 620860
“識繁寫簡”的提出不僅符合漢字發展規律,還可以彌補簡化字的弊端,增加漢字教學趣味,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海峽兩岸的交流。從長遠看來,“識繁寫簡”是“勢所必至”的。
識繁寫簡;漢字改革;簡化字;繁體字;漢字優化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6年,《簡化漢字方案》用行政力量建立了現代漢字體系,隨后簡化字以飛快的速度取代了繁體字在大陸的正體地位。即便這樣,繁體字仍在某些領域和地域里通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兩種字形并存帶來的爭論越來越激烈,統一漢字字形從而推動社會統一和進步的愿望越來越強烈。1989年,袁曉園明確提出“識繁寫簡”,建議“把繁體字正字作為印刷體,把簡化字作為手寫體”。
本文認為,“識繁寫簡”迎合了語言發展規律,是逐步、有效地消除兩種字形隔閡的有效方法。本文所論述的繁體字是指我國1986年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與規定的簡化字相對應的那些筆畫較多的字。
有學者認為持推行繁體字觀點的人混淆了文字與文化的關系。第一,文字和文化是簡單的記錄與被記錄的關系,真正的文化是蘊藏在漢字形體下音義結合的部分;第二,“識繁寫簡”實為推行繁體字,是繁體字的“復辟”。
(一)漢字和中華文化并非簡單的記錄與被記錄關系
張朋朋(2013)認為語言和文字分屬聽覺和視覺兩套系統,“文字不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而是書寫文章的視覺符號”①。先民造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漢字不僅記錄著語言,保存著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更保留著古代先民的思維和觀察方式。它用結構傳遞著文化,是先民視角的體現,是觀察古代的“望遠鏡”。漢字的“形義統一是它的主要制符原則”②。繁體字雖字形復雜,但不可否認,它是記錄我國語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漢字形義統一、以形表意的體現。
同時,繁體字還曾隨著中華民族的強大而遠傳海外,由此形成了享譽全球的東亞“漢字文化圈”。漢字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和日韓等國的關系,也深刻地影響了日韓本土文化。諺文、片假名、喃字的產生無不是受到漢字字形的影響。可見,繁體字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更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之一。
(二)“識繁寫簡”并非簡單地“刪簡就繁”,而是規定繁簡體的應用范圍
有學者認為,“識繁寫簡”是“崇古”、“崇洋”。此外,鄭林曦(1990)、戴昭銘(1992)和彭澤潤(2009)認為“繁體風已成為當前社會用字不規范現象中最為嚴重的問題”,“識繁寫簡”會動搖簡化字規范字的地位。陳一(1993)也針對性地提“‘繁簡皆識’仍是為繁體字張目”,“認識繁體字不一定就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③。
然而,“識繁寫簡”并非代表繁體字回潮,動搖簡化字“規范字”的地位。而是規定兩種字形各自使用的領域,是在支持簡化字為正體字的前提下,普及繁體字。如果說,恢復繁體字是舊社會“復辟”的象征,那么簡化字就是“漢字亡國論”的成果了。顯而易見,這種說法實屬無稽之談。因此,認為“識繁寫簡”就是“崇古”、“文明退步”的觀點站不住腳。
有學者認為簡化字易寫好認,易于文化普及,消除文盲。文盲的存在是一種社會問題,不是由文字決定的。在同樣使用簡化字的文革期間,文盲數量驟增。而在大陸,1956年以前入學的人繁簡字都認得,而在1956年以后入學的人多數只認識簡化字。這種“半文盲”的狀態,不是繁體字造成的,而是文字改革的結果。在“漢字簡化運動”轟轟烈烈進行之時,我國學者盲目推行西方語言學理論,認為只有漢字拉丁化才能發展國家。“我們一些盲目崇拜西方語文的人,沒有認真研究,就把自己祖國的文字視為敝履”④。
還有學者認為,“識繁寫簡”需要規定一定的專業,沒必要進行普及。
目前,在歷史、文字等古代漢語相關專業領域已經實現了對繁體字的掌握,不過其余的領域對繁體字知之甚少。“時至今日,我們中國已有三代人不學經典古文了,有三代人不了解什么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哲學了,有三代人不了解中國文化了。”⑤這一面,中國文化趨于斷層;那一面,漢語國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在漢語國際教育逐步興起的今天,越來越多國際友人到我國學習漢語,而他們向往的更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不懂古書,如何解說?僅靠專業人士研究古籍,中華民族燦爛文明何時才能發揚光大?
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取決于經濟、軍事實力,還取決于文化認同的民族凝聚力。“識繁”是了解中華古代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的途徑。“真正的文化革命是文字改革和文字教育改革,因為這是從根基上革中國文化的命”,“一個民族自己革自己文化的命,絕無僅有”。⑥試問,不識繁體,如何閱古?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因此,“識繁寫簡”是在尊重漢字、認真研究漢字的前提下提出的,只有這樣,才能看到漢字與拼音文字的不同之處,才能更好地使漢字延續下去,才能更好地利用漢字。
學術界認為簡化是漢字發展趨勢,推行“識繁寫簡”是文明倒退的表現,不符合漢字發展規律。
縱觀歷史,我們幾乎可以從每一次漢字改革、每一次簡化中看到“漢字落后論”的身影。“識繁寫簡”的提出正是本著放慢速度、尊重規律的態度,將繁簡問題交給歷史和人民,讓兩種字形在歷史的自然發展中找到平衡。
王寧(1991)提出漢字簡化或繁化趨勢不能用個體符號筆畫的減少或增多來衡量。在漢字的每一個歷史階段,既有部分字符筆畫減少,也有字符筆畫增多的現象。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簡化字可以提高書寫速度,但無可避免地會因為筆畫的減少導致信息的丟失。因此,王寧(1991)提出了漢字優化的五項標準:形成嚴密的文字系統、保持漢字的表意示源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筆畫、字符有足夠區別度、顧及字符的社會流通程度。同時還指出漢字要在最易于識讀和別異的前提下,實現最大限度的簡化,既要書寫方便,又要具備可認讀性。
顯然,我們對漢字進行簡化的方法并沒有完全從優化原則出發,這造成了簡化字類推范圍不明確、同音替代引起識字混淆和用字混亂、形近字增多、漢字區別度減小、破壞了漢字的表意示源功能、“理據性”和“可識性”、漢字嚴密的系統性被破壞、多音字增加等問題。
由此看來,簡化字并不完全符合漢字優化五項標準。因此,張善文(2009)和謝金良(2009)指出,面對繁簡共存的局面,“恢復繁體字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當務之急”⑦。漢字的筆畫并非越少越好,但我們還是應該站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兩種字形。“簡化字確實并非在短時間內被創造出來并強迫人們使用的”,“它的存在具有歷史的合理性”⑧。
“識繁寫簡”既提倡使用簡化字,同時又提倡認識繁體字,是解決繁體字不易寫、簡化字少字理的合理方法。“識繁寫簡”違背漢字簡化規律的觀點脫離了文字“優化”的前提,將“簡化”無條件地夸大了。
林允富(1996)認為“繁體字回潮給社會用字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是一種嚴重的文化倒退現象”⑨,更提出政府需要加強行政手段推行簡化字,廢除繁體字。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先生指出“簡化字是一個事實,恢復繁體字只能制造混亂”⑩。除此以外,還有學者認為推行“識繁寫簡”會使文字規范失去準繩。
一切文字都有手寫體和印刷體,繁體印刷、簡體書寫并沒有沖突。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繁體字和簡化字和諧地相處著,沒有因為使用兩套字形造成用字混亂。反而在我國大陸一些地區,因為人們缺乏對繁體字的認識,常會出現誤用繁體字的情況。
“識繁寫簡”雖然包含著兩套形體不同的漢字,但限定了繁簡體各自使用的范圍,即印刷品以繁體字為主,書寫以簡化字為主,而這樣的范圍又有一定的彈性,例如,印刷品根據其性質,允許使用簡化字。“識繁寫簡”用一個寬容的態度容納著兩套漢字,不獨行一方,使兩套漢字平等地為人們服務。
學術界質疑:推行“識繁寫簡”會給學習者和教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推行繁體字會增加學習者的閱讀障礙和心理困惑。
針對這些質疑和我國的漢字使用現狀,卯西丁(1999)指出要推行“識繁寫簡”可以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后附上幾頁繁簡字對照表,使學生有彈性地學習繁體字。
第一,在簡化字推行初期,當時經濟、教育水平并不發達,人們尚且能夠迅速習得和使用簡化字。隨著教育的普及、教育手段的多樣化、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國已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師資力量,國民素質和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可以同時學習許多門課程,自然具備了同時學習兩套字形的能力,因此,無論從學習能力、師資力量或硬件設施方面來看,繁體字對于教學,難度不大。
第二,“識繁寫簡”目的是“不識繁者識繁,不識簡者識簡”。在教授繁體字時,可根據繁體字的理據性、可識性及圖畫性的特點進行講解。繁體字教學可以豐富學習者學習生活,還可以增加漢字教學的趣味性。
第三,在實施“識繁寫簡”時,可以采用分級教學的方式,針對不同年齡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繁體字學習方案,將3145個繁體字分段教學。
第四,在現代漢語國際教育中,由于簡化字缺乏理據性和“可識性”,大量形近字、多音字、多義字的存在使外國學生不愿學習、不愿書寫漢字,漢字教學成為漢語國際教育中老大難的問題。盡管簡化字筆畫少,但仍然沒有減輕漢語學習者的負擔。而“識繁寫簡”可以阻止簡化字弊端的擴大,增加漢字教學、書寫樂趣。
在推行“識繁寫簡”初期,一定會遇到困難,但“小麻煩,大方便”。基于以上三點,“識繁寫簡”不但不會增加教學的負擔和困惑,反而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學術界許多人也認為,“識繁寫簡”夸大了文字制度對國家統一的作用。
彭澤潤(2010)曾使用“正體字是特定時間和空間范圍的人們共同選擇的最有效的漢字字形”這一觀點來反對繁體字,但實際上,繁體字或簡化字都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成為歷史。
因此,袁曉園(1989)在談到大陸和臺灣及海外華人漢字使用差異時,認為“書同文”對統一祖國的重大關系。她認為,文字不統一,對祖國的和平統一是不利的。如果中國沒有統一的文字,就沒有統一的文化;沒有統一的文化,就沒有統一的中國。海內外華人識繁寫簡、書同文字、共識互信,更有利于促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交流,以完成和平統一大業。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閉幕式上宣讀了《共同建議》。他說:“兩岸使用的漢字屬于同一系統。客觀認識漢字在兩岸使用的歷史和現狀,求同存異,逐步縮小差異,達成更多共識,使兩岸民眾在學習和使用方面更為便利。”
2008年,郁鈞劍、宋祖英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上聯名遞交了一份關于《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2009年,政協委員梅葆玖、潘慶林等人也提交了有關“恢復繁體字而取代簡化字”的提案。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提出“識正書簡”并建議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
“識繁寫簡”便利了海峽兩岸的交流,迎合了改革開放之風,更有利于塑造“文化自信”。
“識繁寫簡”是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的具有創新性及包容性的提議,推行“識繁寫簡”不僅可以解決簡化字不科學的問題,增加漢字教學趣味,同時還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有利于溝通海峽兩岸。因此,“識繁寫簡”是必要且可行的,從長遠看來,“識繁寫簡”是“勢所必至”的。
[ 注 釋 ]
①張朋朋.論“識繁寫簡”的學術價值及其重大意義[J].漢字文化,2013(2).
②王寧.漢字的優化與簡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1(1).
③陳一,詹人鳳.評對“識繁寫簡”的新解釋[J].語文建設,1993(1).
④袁曉園.漢字現代化研究會袁曉園會長致開幕詞[J].漢字文化,1990(3).
⑤張朋朋.論“識繁寫簡”的學術價值及其重大意義[J].漢字文化,2013(2).
⑥張朋朋.論“識繁寫簡”的學術價值及其重大意義[J].漢字文化,2013(2).
⑦謝金良.關于繁體字與簡化字的若干思考[J].閩江學院學報,2009(8).
⑧譚代龍.漢語通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⑨林允富.從秦“書同文”和唐“正字學”看繁體字回潮[J].西北大學學報,1996(1).
⑩馮驥才.不要再折騰文字了,簡改繁只能制造混亂.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8960608.html.
楊天婭(1990-),女,四川攀枝花人,碩士,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對外漢語、古代漢語。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