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慶華
1.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2.青島第十六中學,山東 青島 266033
自然地理學習興趣之我見
鐘慶華1,2
1.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2.青島第十六中學,山東 青島 266033
本文以日常教學中對自然地理的認識為切入點,闡述在自然地理教學中,應該怎樣指導學生產生興趣并起到學習目的。
自然地理;學習;興趣;方法
一、高中階段學生接觸的地理為必修的三個模塊,第一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理論基礎。本冊以介紹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和基本過程為主,包括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全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等,需要學生有較高的理解能力。雖然從教時間有限,但從每一屆學生學習的反應來看,必修一模塊一直是高中地理階段中難度最大的一部分,但每一屆在地理學科都會有沖出來“黑馬”——有較高的學習興趣。本文我想結合教學中具體案例分析一下在高中地理第一模塊教學中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及學習興趣的培養措施。
針對高中階段,地理學習出現的問題,我總結如下,首先是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剛剛進入高一的學生當中,許多新生連七大洲、四大洋都還不知道,更別說半球劃分了,這種現象的出現,跟中考不考地理有很大的關系。在很多地區,中考是沒有地理學科的,初中階段學生只需通過初中的學業水平測試即可,這便導致學生思想上輕視地理學科,究其本質,學生沒有機會了解地理的學科性質,學生們經過初中幾年的學習并沒有清楚地認識地理學科,例如在新一輪高一的教學中,講到地球運動計算時,有不少學生會跟我討論高中地理的地位與學習方法的問題。其次是教師和學生被中考及高考牢牢禁錮住,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思維上的“不敢輕舉妄動”,而體現在老師身上則是教學受考試主導,使高一的課堂缺乏了生氣與靈活。一般來說,新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學習效果與其老師的風格、素質息息相關。第三是教材方面,在我所從教的地區,使用的是湘教版教材,而無論是湘教版教材還是人教版教材,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安排順序差強人意,高中階段都分為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和必修三(區域可持續發展)三部分,在高一第一學年度為自然地理部分,也是高中階段最為抽象最難理解的部分,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及物理、數學學科知識的輔助,例如第一章中的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比較要用到物理學中圓周運動的相關知識來解釋,地球公轉速度變化規律要用到萬有引力知識,以及黃赤交角要用到數學幾何中的二面角,而上述知識在高一新生階段學生是不具備的,這便與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相違背,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成功的秘訣。學生能力的提升,智力的發展,與學生學習的興趣息息相關,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追求真理的欲望,一個學生學習的熱情一旦被調動起來,那么他便會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方式去潛心研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只把地理建立在考試制度之上的學生,因此,為了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高一伊始應該重視興趣學習這個非智力因素,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
二、為了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身為老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與時俱進,樹立現代化教學新理念。在地理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需求。例如小組合作式探究學習,由于從教學校推行“激勵式小組合作探究課堂”,所以在課堂上,我會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課堂導學案制作中結合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巧設問題組,步步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例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4節《地球的圈層結構》中關于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探究可設置如下問題組:
(1)縱波和橫波分別在地下多少千米處傳播速度發生變化?
(2)縱波橫波波速分別是如何變化的?
(3)縱波和橫波波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4)根據地震波波速變化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學生結合讀圖組織答案,最后結合課本文字內容形成本節知識體系。
其次,重視高一開學第一課。每一屆新高一第一節地理課,最好以座談形式與學生談談地理,營造融洽的氛圍,讓學生理解地理學科性質、中學地理總體知識結構、近代地理學家及近代地理學發展趨勢以及地理學的應用價值,著重強調高中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只有通過這樣一節課才能夠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是什么,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
第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更容易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盡可能多的利用直觀生動的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地理掛圖以及地球儀等具體的教具進行原理演示,例如在講解地球與地球儀、地球運動部分時,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方向、經緯度劃分以及維度劃分,直觀的演示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原理和概念。除去常見的教具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地理課堂與實際生活的相互結合,激發學生求知欲,例如在講解“等級越高數量越少服務范圍越廣,等級越低數量越多,服務范圍越小”時,我們可以拿身邊的煎餅果子鋪或者米線店與香格里拉酒店相比,煎餅果子鋪等級低,在學校周邊有很多家,隨處可見,它的等級低,數量少,服務范圍小,二香格里拉酒店等級高,數量少(整個地區只有一家),服務范圍廣,這樣將抽象的理論與學生身邊的例子結合起來,學生在歡笑的同時也能夠有較為透徹的理解。
第四,加強教師自身科研探究能力,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積極加強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各級教育部門及學校組織的優質課觀摩、優質課競賽等等,再比如校本課程研究,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而地理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生必須儲備足夠的地理知識才能夠學好地理,但課堂時間有限,連教材上的內容都講不完,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好學校的校本課程,為學生補充足夠的地理知識。
三、總之,在新課改大背景下,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就要不斷的想方設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要卓有成效的完成地理教學任務,身為地理教師必須積極參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1]田家豪.高中地理學習中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以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為例.亞太教育,2016-05-25.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