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慧
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121
共情一小步,和諧一大步
——淺談如何幫助不合群的孩子融入班集體
王慧慧*
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121
不合群的孩子是老師和家長重點關注對象,也是文明和諧班級建設的一大難題。這類學生不僅給家長老師造成壓力,也讓其他學生的成長受到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不合群的學生行為表現,大多數的原因是共情能力低下,為了幫助這一類孩子融入班級活動中,本文將具體闡述關于引導共情的方法,僅供參考。
不合群;共情能力;引導方法
幾乎每個班集體都存在這樣一類學生,他們獨來獨往,幾乎沒有朋友,不受同學歡迎與關注,他們基本上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個性孤僻或者執拗,在行為上通常有以下表現:喜歡搞破壞;消極配合老師或同學的要求;喜歡嘲笑或欺負他人或常被取笑被欺負;喜歡給家長或老師惹麻煩;容易生氣;不愿分享;行為上可能帶有攻擊性等。這樣一類不合群的孩子往往會給班級管理帶來壓力與阻礙。為了構建和諧融洽的班集體,營造活潑有序的班級氛圍,打造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幫助不合群的孩子融入班集體中來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大部分不合群孩子出現以上的行為的根本原因是共情能力低下,即同理心發展水平不夠。所謂共情能力,即指理解和感受別人的能力。他是人際關系建立的最重要的基礎,也就是說,會“換位思考”能贏得更好的關系。良好的共情能力是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指標。共情能力較高的人通常會體會別人的情緒,體會別人的想法及別人行為表現背后的原因,并做出共情的行為。例如,有人摔倒了,會主動去關心安慰。
一個團結、民主、平等、和諧的班集體需要這類學生不斷努力做出改變,但更需要老師及周圍其他人做出努力。面對不合群的孩子,班主任掌握培養共情能力的方法才是前提。以下的情況呈現出錯誤的不利于培養共情能力的溝通方式,班主任需要避免此類情況發生:
如:學生上體育課摔了一跤,疼得直哭。老師不應該說:“你要堅強一點,很快就會不疼了啊”,學生的感受其實更需要理解與安慰,而不是教導。
如:學生著急過來告訴老師有人拿了他的橡皮,他很著急。老師不應該說:“你怎么沒有把橡皮放好呢?”或者回應“知道了”
如: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可是孩子不會做在發呆,老師不應該說:“這道題這么簡單,剛才講過了,你怎么不會做呢?”
如:學生的鉛筆掉到地上了,另一個孩子趕忙離開座位撿起來歸還,此時老師不應該阻止撿鉛筆的學生,認為他隨意離開座位是不守秩序。因為撿鉛筆的孩子的共情能力比較高,如果此刻阻止,會剝奪他展現同理心的機會,損壞了學生繼續發展的共情能力的積極性。
如:當學生有情緒時,不是讓他在一旁繼續鬧情緒,或者不管他進行冷處理。因為情緒需要共情被理解之后才能平復。
除了以上需要避免發生的狀況外,建議運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幫助這一類不合群的學生,提高他們的共情能力,促進這類學生能夠主動表現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感受他人的情緒,做出相應合情合理的反應,融入班級的集體活動中來。
首先,班主任應多在集體活動關注不合群學生的特定某種行為,引導學生使用描述個人情緒而非行為的方法來達到共情;
如:某個不合群的學生與他人發生沖突后哭泣扔東西發泄,班主任的教育引導的方式可以是:“某同學,你剛才是不是因為什么事情感到傷心了,所以才扔東西的?”;而不是說某某同學剛才因為什么事情扔東西了。強調內心的感受而不是他的某種行為,這樣能引導班級其他學生學習這種情緒描述的方法,達到集體環境滲透共情能力的培養。多用精準的情緒詞匯,如傷心、害怕、失望、委屈等描述感受的詞語,描述的情緒越具體,就越能理解別人的感受,越不容易發生矛盾沖突。
其次,班主任要想表達對學生行為感受跟想法的理解,就要先展現自己能共情孩子的能力,以身示范;
如:舉行集體活動時,不合群的學生不積極參加活動,被排斥參與時,老師可以這樣與他溝通,來展現自己溝通的方式。老師應該先進行情緒描述:“你很難受是嗎?你是擔心他們都不喜歡你,還是你擔心自己不會玩?”要關注學生的情緒以及孩子行為背后的意圖,多用情緒類的詞語描述,關注行為背后的原因。
在多種場合中,老師應該多引導所有學生運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用“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呢?”的話語來強化共情能力;
如:某學生上課回答問題錯了,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老師要借此機會引導共情方法來教育那些不合群的學生??梢哉埬硞€不合群的學生來談談如果他是答錯問題的學生,聽到有人笑自己,心理會有什么感受?相信多利用這樣的機會來練習,學生的共情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的。
老師要多鼓勵學生產生共情的行為,多用“如果你是他,你會希望別人怎么來做呢?”“或者對比兩種行為,你會選擇怎么做呢?”這樣的問題來引導發展學生的同理心思維;
如:某學生值日時不小心把水弄到地上,導致別人摔跤了,被其他學生告狀了。老師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問問不合群的孩子、灑水的學生、摔跤的學生等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那個不小心灑水的人,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那個摔跤的孩子,你希望別人能為你做什么呢?”“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看到別人來扶你還是在旁邊笑你?”等換位思考的問題,促進學生做出能共情的行為選擇。
綜上所述,不合群學生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學生,因此要幫助他們處理好關系,就必須培養他們擁有良好的共情能力。作為班主任,面對不合群的學生,要以身示范,用共情的溝通引導的方式,才能真正幫助不合群的學生及所有人,共創溫馨的班集體。
D
A
1006-0049-(2017)21-0116-01
王慧慧(1987-),女,漢族,湖北黃石人,本科,任職于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德育及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