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輝
(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關帝廟民間音樂初探
張金輝
(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關帝廟,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沙穎河北岸,被稱作“周口八景之冠”同時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口關帝廟的民間音樂表演形式主要有“擔經挑”和“墜子小調”等。本文以周口關帝廟的主要民間音樂表演形式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擔經挑”、“墜子小調”等民間音樂進行深入調查,以期能對周口關帝廟廟會的音樂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為豫東地區的民間音樂研究提供可參考理論依據。
周口關帝廟廟會;擔經挑;墜子小調;思考
周口,位于豫東的三川交匯之處,即沙河、賈魯河和潁河。明代初期,水路交通較為發達,有船家在此修建渡口,故又得名“周家埠口”或“周家口”。到了清代,隨著賈魯河航運的暢通,周口成為江淮至開封地區的重要水路交通碼頭之一。同時,伴隨南北各地區之間日益加強的經濟交往,周口也逐漸成為鏈接豫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經濟交流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優越的水路交通,帶動了周家口地區商業經濟貿易的發展與繁榮。從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來周家口經商,使得同鄉與商幫在此競相修建會館,周口關帝廟就是周口目前周口唯一幸存的館廟合一的古建筑。周口關帝廟供奉的是武將關羽,在豫東人的文化認識觀念中,關羽是一員猛將,是忠誠、正義、正直的象征。因此,供奉關羽成為普通民眾的一種精神寄托。周口關帝廟在初一、十五都會定期舉行一些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因此,每逢初一、十五,周口附近的縣、鎮中信奉關公的居民都會成批來關帝廟進香祈福,同時,還伴隨有各種文藝團體或民間藝人的表演。
參與周口關帝廟民間音樂藝術表演的大都是虔誠的信徒,不管是個人的獨立表演還是小規模的表演團體多是由個人自發組織起來的,他們的表演和燒香都是為了表示自己對關公的敬意,以達到積德修福的目的。
(一)擔經挑
擔經挑,又被稱為“花籃舞”、“挑花籃”或是“履跡舞”,是一種集舞蹈與歌唱表演為一體的、主要流傳于淮陽及周口的周邊地區,用于祈福、祭祀、還愿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的原始巫舞。在周口關帝廟的廟會上,擔經挑是占有主要表演地位的民間音樂。
關于擔經挑的起源,說法不一,在周口地區比較流行和認可的是“宓妃挑經救母”這個神話傳說。擔經挑的表演者多為農村上了年紀的老太太或者是婦女,近年來也有喜愛擔經挑的男性加入,拿經板的打著節奏,挑經挑的隨著節奏邊歌邊舞,他們肩挑花籃邊歌邊舞。擔經挑的服裝多以紅色、黃色、綠色為主,演出者頭戴彩色頭飾、腰纏彩色綢帶。擔經挑的隊形有剪子股、履跡步、鐵索鏈等舞蹈構圖。后來,伴隨表演團隊的增加和創新,在原來的隊形基礎上,又加入八卦圖形、回字圖形等。“擔經挑”演唱的形式主要有獨唱、齊唱,還有有少數的對唱以及一唱眾和的形式。擔經挑的伴奏樂主要是經板。經板又名“呱噠板”,它由兩個約十厘米的長方形的竹板組成,在兩個竹板的上端鉆兩個孔,用松緊繩穿進去,在兩個竹板的粗糙面中間留一個指頭的間隙打結,系上繩子做成的流蘇,或者彩色的布條等裝飾物,把拇指和中指插入空隙中讓兩個竹板抨擊發出聲音。
(二)墜子小調
河南墜子俗稱“墜子書”、“簡板書”、“響板書”,簡稱“墜子”。是以河南的方言進行說唱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演員主要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唱中夾雜著說。
墜子書最初的表演形式為男性演員單人,自拉自唱。后來,伴、唱開始分工,改為一人拉琴,一人手持簡板擊節而唱,兩人分工明確。因此,河南墜子又分為“單口”、“對口”,以及由三人搭檔合作演出的“群口”三種主要演唱形式。20年代初,河南墜子加入了女演員。墜子的唱腔音域拓寬了,演唱唱腔旋律更加豐富,表演藝術也進一步增強。墜子的伴奏方式也從最初的只有墜胡和簡板伴奏,后來漸漸加入了揚琴、二胡、琵琶等民間傳統樂器,這大大地豐富了墜子的伴奏形式。河南墜子的唱腔音樂調式主要以徵調為主、宮調為輔。唱腔音樂多有“搬高落地”的規律,即高音起低音落。
墜子小調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所以,墜子的唱詞一直保持著淳樸的鄉土風情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如流傳在周口關帝廟的墜子表演多為墜子小曲。如《老來難》、《十八閨女來吊孝》、《拉荊笆》、《王金豆借糧》、《勸世人》、《老媽媽勸閨女》、《新媳婦兒聽墻根》等,這些曲目之所以能得以流傳,主要是因為這些小曲所引申的一些社會道德倫理,以及鄰里來往等家庭瑣事,多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生活息息向相關,因此,能引起來往聽眾的心里共鳴。
因此,其演出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要想使關帝廟廟會的民間音樂文化得以長足發展,就要發揮政府機能,資助扶持優秀的民間文藝團體,尋找老藝人進行傳統民間音樂授課,組織從事民間音樂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挖掘和論證,運用地方媒體對周口關帝廟的傳統的音樂文化進行引導和推廣,更需要推進傳統民間音樂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動周口關帝廟廟會中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使其代代相傳。■
[1] 屠金梅.豫東太昊陵廟會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2] 張蒙蒙.神圣的娛樂——淮陽古廟會“擔經挑”民俗藝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
[3] 李莉.瀕危劇中河南墜子的保護與傳承[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3.
[4] 張雪蓮.河南墜子的形成與發展[J].美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