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寧寧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抓牢主陣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
霍寧寧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呈現出諸多新特征。在此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發聲路徑選擇,以順應新媒體視域下的工作新格局。在分析這些新變化的前提下,本文創造性地提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必須抓牢主陣地,從學校層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層面以及學生層面分析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的引導策略:堅持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引領校園文化、建立教育主體對客體有效溝通引導的良性互動機制、積極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與素質。
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系統以其自主性、快捷性、時效性、交互性、海量性等數字化優勢,快速占據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底,我國手機網民總數為6.95億,其中學生占23.8%,”[1]即是說學生網民超過1.65億。“網絡的高速傳播和海量信息,為大學生學習和獲得信息開辟了新的渠道,”[2]對他們思想觀念的形成、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必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平臺。
新媒體以互聯網及無線通信等為平臺,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高校可以依托新媒體平臺中豐富的信息與教育資源,克服傳統教育方式的時空限制,全方位、多渠道的開展更具時效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系統對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新媒體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為大學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活與學習方式。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得以更加自由的方式來體現,這對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極為有利的。
新媒體靈活多樣的傳播系統能夠有力地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新媒體的虛擬性和平等性將其更具個性化、自由化和互動化的交流特點展現出來,師生可以通過網絡互動的方式進行思想交流和學術探討,這種完全區別于以往面對面交流的互動方式可以有效破除諸多隱形的障礙,緩解雙方在語言、身份等方面的尷尬,形成并加強師生之間的信任,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
新媒體平臺集各種優勢信息和教學資源于一體,能夠為教育者提供及時更新的教育素材。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需求有選擇性的獲取信息,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必須提高自身的新媒體技術,從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進一步的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內容,更好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濡染作用。
“新媒體環境下,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權,就必須重視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發生的新變化,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3]堅持以宣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為基本點,用先進的思想導向來引領、占領校園輿論陣地,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
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內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建設與維護工作,搭建好校園新媒體交流平臺。教育平臺的運行方式要切實體現新媒體的迅捷性、前瞻性和交互性;運行內容要貼近實際,注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提升校園宣傳陣地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只有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投身于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才能真正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牢牢掌握話語主動權,將大學生的思想關注逐步吸引到正確的軌道,積極引導其對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的認同。此外,要多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對校園網絡輿情的預防與控制。積極融入學生的信息圈層,合理的干預引導以形成“話語優勢”,加強教育主客體間的良性互動,形成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可以開辟具有特色的校園網站與論壇,突出對學生們關心的時事熱點事件的運營,吸引他們的關注并注重正能量的引導,增強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性。同時,要切實利用好報紙、展板條幅和板報講座等校園已有傳統形式,充分發揮其與新媒體相結合的獨創性優勢,運用多種方式、從不同角度組織開展正能量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大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更好的校園輿論氛圍,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
作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認知社會的重要渠道,新媒體一方面影響著青年學生認識世界的方式和觀察問題的角度,另一方面網絡中所充斥著的海量魚龍混雜的信息,又使其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無法預料,加大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的難度,因而教育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也是極為關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他們學習如何從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中篩選出具有價值的信息,正確使用新媒體,提高學生自覺抵制和主動遠離低俗價值觀的意識。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大學生的思維與行為方式隨之不斷改變,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高校必須緊跟時代變化,及時創新工作思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緊緊抓牢校園主陣地。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2017-01-22.
[2]溫兆標.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31.
[3]王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索[J].理論探究,2014(23).
蘭州理工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網絡信息接受特征的調查研究”(Y39)的階段性成果。
霍寧寧(1994-),女,漢族,河北邢臺人,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G
A
1006-0049-(2017)18-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