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郭 雙 孫麗穎
1.中共哈爾濱鐵路局委員會黨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2.哈爾濱學院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3.哈爾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大學轉型期校地文化互動發展策略研究
李 丹1**郭 雙2**孫麗穎3
1.中共哈爾濱鐵路局委員會黨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2.哈爾濱學院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3.哈爾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轉型”是當前地方高校的熱門話題,如何轉型則是關鍵,各校都在根據學情學況做著深入的嘗試去一點點探索。地方院校的特色是地方性、區域性。地方性、區域性需與地方、社會密不可分,那么如何通過校地互動發展去實現大學轉型,就是我們研究的關鍵。
轉型;地方高校;校地互動
應用型大學是一種與普通大學并行、以專業教育為主導和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肩負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研發創新、服務就業和區域發展及促進終身學習等多重使命。其主要特征是為區域經濟服務、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應用性和技術性、人才培養過程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側重于應用性研發創新。根據應用型大學的特征,我們不難發現要建設應用型大學,就必須加強校地互動。
地方高校應根據地方發展的現狀和優勢,形成自己的獨特之處,根據區域經濟上的優勢,走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推動社會發展,才能更好地協調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這才能讓社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
(一)定位高校現狀,內部推進發展
地方高校在發展中需分析自身在區域高校發展中的位置與環境,確定好辦學定位,確保自身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既不能故步自封,抱守老的專業不放,也不能盲目跟風,盲目攀高,不顧自身客觀條件,不斷盲目擴充專業,追求升格換牌。
(二)重塑人才培養方向與模式
應用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本質特征,學生在校期間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其道德修養及文化素質,在專業理論穩扎穩打的基礎上,擴展某一領域內的相關知識理論,內化為真正使用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走向社會,與社會需求直接對接。
(三)注重高校教育品牌的推廣
學校品牌是學校在社會中地位的象征,是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淀凝結成為學校跨越時間和空間并為社會認同的心理符號,是學校精神的集中反映。學校品牌是學校在創建、發展過程中逐步積淀下來的具有特定質量水準與文化底蘊及識別符號的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學校品牌是良好的區域文化品牌的支柱,學校要打造品牌又需要文化支撐,二者互相影響。學校品牌形象好,可以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擴寬區域文化發展空間,為好的文化發展提供契機。所以為了高校與區域的文化發展協同,必須加強品牌意識,這將是一份寶貴的資產。
首先,加強與地方院校與地方科研院所的課題合作,深入研究現今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制定部分適合長遠發展,有利于各部門、各行業、各學科齊發展的重大調研課題。其次,加強地方院校與相關部門、專業化專家的交流,與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進,適應社會新需要。調研崗位培訓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逐步提高研究人員專業研究水平;大力投資研究機構,采取實地考察、社會實踐等措施,真正實現學生在校知識與社會接軌,爭取早日成為專業化研究人才,為地方發展做貢獻。
校地互動是指高等學校與學校所在區域或其他區域的地方政府及其所屬相關社會組織(如行業系統、企業、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等)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通過一定形式整合各自掌握的資源優勢,并生成新的資源優勢,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進校地相互合作、共生共贏和科學發展。我認為要實現大學轉型期的校地互動需要三階段:
(一)密切校企合作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遵循地方發展規律的結果。根據地方產業結構與社會發展趨勢,地方企業對高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應密切當地地方企業與高校間的聯系,學校針對地方文化建設需要,設定特色專業,形成多個特色專業相互支持的特色群。企業針對地方文化建設需要,定向招收“適銷對路”人才,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使區域文化建設更有保障。
(二)密切校政合作
現今高校以發展“學術型”人才為主要培養計劃,正逐步向“應用型”人才轉型,這對于高校來說,有了更高的要求。發展技術型人才需要實踐,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這需要政府對其教育的大力支持。從政策上,放寬企業招收政策,為高校人才提供實習基地;經濟上,給予財政補貼,為高校人才發展計劃提供科研經費。地方高校普遍面臨著優秀師資短缺的問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地方高校水平差距較大,導致高校轉型困難,難以培養大量優秀人才。應用型大學的發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師資力量,需要建立有力的教育支撐體系,這需要文化部門加大幫扶力度。
(三)密切社會互動
地方高校轉型是有利于地方建設的大事,社會也應付出一份力量,對部分家庭貧困生提供資助,可采用獎學金、助學金等形式,讓真正的人才不再因為資金而錯失為地方發展做貢獻的機會。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所,對于提高區域公民素質有著很大的責任。大學教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學生的自我認識,即在于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地方高校應該承擔提高公民素質的責任,開設市民講堂,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公民素質,有利于更好的構建區域文化繁榮發展。
[1]劉鐵芳.大學文化建設:何種文化如何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14.01.
[2]時明德.論大學文化責任的價值向度與現實旨歸[J].教育研究,2014.02.
[3]呂立志.崇尚學術:中國大學文化建設內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李丹(198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共哈爾濱鐵路局委員會黨校教務處,講師,研究方向:管理學;郭雙(1996-),女,黑龍江黑河人,哈爾濱學院文法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系,學生;孫麗穎(1979-),女,哈爾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
A
1006-0049-(2017)18-0043-01
2016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2016C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