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偉
阿壩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四川 阿壩 623002
論“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思想
梅 偉
阿壩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四川 阿壩 623002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業、手工業的繁榮發展,市民階層進一步擴大,通俗文學盛行,出現了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擬話本小說。無論是從書的命名上和書的序言上,還是從小說行文過程來看,“三言二拍”中的小說具有濃厚的道德教化色彩。“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內容主要體現在三方面:肯定真情,否定縱欲;宣揚仁義忠節;提倡孝道。
三言二拍;道德教化;思想;內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這一時期,商業、手工業繁榮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已經在東南沿海地區和長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出現。商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使得市民階層進一步擴大,通俗文學開始發展起來。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表現市民生活,體現市民審美趣味的通俗白話小說——擬話本開始盛行起來,“三言二拍”正是明代這些擬話本小說中的佼佼者。
“三言二拍”具體是指馮夢龍編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著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奇》。“三言二拍”內容廣泛,從各個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同時,由于明代中后期物質生活的豐富,社會上越禮逾制、奢侈享樂的風氣發展勢頭越來越猛烈。世俗享樂風氣的盛行,加上陽明心學的猛烈沖擊,封建倫理道德出現了危機,人們開始放縱欲望。這樣社會環境中產生的“三言二拍”體現了中國文學傳統的“載道”意識,透露出濃厚的倫理道德教化思想。“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書的命名和序言體現著道德教化思想。馮夢龍編著的“三言”,從書的命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來看,馮夢龍編著三部小說集的目的在于“喻世”、“警世”、“醒世”。其道德教化用意顯露無遺。《喻世明言·緒》中說:“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說甚富,因賈人之請,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種,畀為一刻。”可以看出,馮夢龍選編這四十篇小說的標準是“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警世通言·緒》中認為通俗小說可以彌補經書史傳的不足,是不能廢棄的。即便小說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小說所闡述的道理也一定是真實的,不會妨害風俗教化,不會弄錯圣賢所闡述的道理,也不會違背詩書經史所闡述的經義。《警世通言·緒》中還舉通過聽過關云長刮骨療毒故事的鄉下小孩弄傷手指不喊痛的例子說:“夫能使里中兒頓有刮骨療毒之勇,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義而節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指出推說孝順父母的故事而能讓人孝順,推說有關忠誠的故事而能讓人忠誠,推說有關節義的故事而能讓人有氣節,推說觸及性情的故事而能讓人有性情,推說情感感人的故事而能讓人變得有感情。而《醒世恒言·序言》中認為“六經國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說也。而尚理或病于艱深,修詞或傷于藻繪,則不足以觸里耳而振恒心”,因此作者在編纂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之后,又編著了《醒世恒言》,“為六經國史之輔”。《初刻拍案驚奇·序》指出:“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輕薄惡少,初學拈筆,便思污蔑世界,廣摭誣造,非荒誕不足信,則褻穢不忍聞。得罪名教,種業來生,莫此為甚!而且紙為之貴,無翼飛,不脛走。有識者為世道憂之,以功令厲禁,宜其然也。”“獨龍子猶氏所輯《喻世》等諸言,頗存雅道,時著良規,一破今時陋習。”因此作者不辭辛苦,“因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得若干卷”,使讀者“聞之者足以為戒”。《醒世恒言·序》是“三言”序文中的最后一篇,具有一定的總結性。馮夢龍說:“明者,取其可以導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適俗也;恒則習之而不厭,傳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義一耳。”這說明,他編纂“三言”的目的,是要把讀者從愚暗導向明智,用便于讀者接受的形式來保證作品勸誡作用的實現。
其次,小說在行文過程中體現著道德教化思想。《初刻拍案驚奇·凡例》中說:“是編主于勸戒,故每回之中,三致意焉。觀者自得之,不能一一標出。”正如《凡例》中所說的,“三言二拍”中的小說在行文過程中,一再向讀者強調作者的勸誡意圖。“三言二拍”作為擬話本小說,有獨特完整的體制結構,基本結構可以分為題目、篇首、入話、正話、篇尾五個部分。篇首,也稱開篇,通常是以一首詩或詞,或一詩一詞,或數首詩,或數首詞作為開篇,它的作用是用來點明主題,或者概括小說的內容,或者渲染和內容有關的特定的思想感情;有的從正面或反面襯托故事內容,或交代與內容有關的時間和地點等。“三言二拍”中許多小說的篇首就點明了作者的意圖,體現出了作者的教化目的,如《喻世明言》第二卷《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開篇詩:“世事番騰似轉輪,眼前兇吉未為真。請看久久分明應,天道何曾負善人?”不難看出,這篇小說意在勸世人行善,天道輪回,報應不爽。再如《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篇首詩:“海鱉曾欺井內蛙,大鵬張翅繞天涯。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四句詩,即是奉勸世人虛己下人,不要自滿。話本小說中,在開篇詩詞之后,講一段承題起講的話,或者講一個故事,然后引入正文,叫做“入話”。許多小說,在入話部分,作者也不忘點明小說的主旨,以警戒人們。如《喻世明言》第一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用一首《西江月》作為開頭,勸人們安分守己,不要因為“酒”“色”“財”“氣”而品行不端,尤其是不能因為色,“只圖自己一時歡樂,卻不顧人他的百年恩義,——假如你有嬌妻愛妾,別人調戲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婦,人不淫我妻’看官,則今日聽我說《珍珠衫》這套詞話,可見果報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個榜樣。”不僅如此,在“正話“,即講述的正文中,作者也通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情節設置來勸誡世人多行善事,少行惡事。有時作者在敘事過程中發表議論,對讀者進行勸誡。“三言二拍”的篇尾,不同于結尾,它是小說另外的附加部分,一般用四句詩或八句詩,或兩句對偶句子,或詞,或整齊韻語再次點明小說的主旨,對讀者進行勸誡。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張員外撫螟蛉子,包龍圖智賺合同文》篇尾:“所以宣這個話本,奉戒世人,切不可為著區區財產,傷了天性之恩。有詩為證:‘螟蛉義父猶施恩,骨肉天親反弄奸。日后方知前數定,何如休要用機關!’”
在小說內容上,“三言二拍”的道德教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肯定真情,否定縱欲。明代中后期,統治階級日益腐朽,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豐富起來,社會上開始流行奢侈享樂的風氣,加上陽明心學的盛行,封建禮教受到很大沖擊,人們開始重視自身的享樂。青年男女熱愛自由,渴望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對于這種合理的、符合人性的舉動,作者是持肯定和贊同態度的。雖然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障礙,愛情之路一波三折,但作者總是用自己的筆墨給主人公設置了幸福美滿的結局。例如《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卷《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寫越州才子張舜美,相貌英俊,舉止儒雅,因為來杭州鄉試未能考中,而滯留了半年多,在元宵佳節出去賞燈時,偶然遇到美貌佳人劉素香,并和她一見鐘情,兩人相互思慕;為了能相守一生,二人相約私奔到鎮江去投靠親戚,但是因為當晚出城的人太多而被擠散;劉素香沒有辦法,只得在尼庵中寄居,而張舜美則發誓不娶,發奮苦讀,三年之后考中了解元,在進京會試途中,與劉素香在尼姑庵重逢,最后雙方父母不再怪罪他們私奔,二人成婚。雖然過程波折,但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再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樂小舍拚生覓偶》中的樂小舍和順娘、第二十九卷《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中的張浩和鶯鶯,《醒世恒言》第三卷《賣油郎獨占花魁》中的秦重和名妓莘瑤琴,雖然在結合的過程中都出現了一些波折,但最終的結果都是男女雙方得以結為夫婦,情人終成眷屬。另外,作者對于青年愛情雙方的負心者,強烈譴責,字里行間透露著對這類人的厭惡與痛恨,小說的結局部分這些人無一不受到報應,如《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李甲、卷三十四《王嬌鸞百年長恨》中的周廷章。
在作者筆下,那些并非真愛,只是一味貪圖女色男貌,不顧倫理道德,縱欲無度者,最終都沒有好下場。《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金海陵縱欲亡身》中的完顏亮荒淫無度,弒君篡位后,窮奢極欲,不顧人倫,一味貪圖淫樂,弄得天怨人怒,最終被部下縊殺。死后先是被降廢為海陵侯,后來被降為庶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任君用恣樂深閨,楊太尉戲宮館客》,寫楊太尉府上姬妾眾多,雖然防范很嚴,但是館客任君用趁著太尉到鄭州上墳,和姬妾勾搭,恣意縱欲淫樂,最后被楊太尉發現,任君用被閹割,郁郁寡歡,死在太尉府。連任君用的朋友遇到少年好色之人,也把他當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舉任君用的事情來勸誡這些人。再如《喻世明言》第一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陳商,因為勾引蔣興哥妻子王三巧兒,最終因為做了虧心事受了驚嚇死去,死后連自己的妻子平氏也成為蔣興哥的妾。作者在小說開頭,就說明這篇小說的目的是“可見果報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個榜樣”。像這樣的例子在“三言二拍”中還有很多。
其次,宣揚仁義忠節。“仁義”是儒家重要的倫理范疇,其本義為仁愛與正義。《禮記·曲禮上》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非常推崇這一概念;后來漢儒董仲舒更是將其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宋代以后,由于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常與“道德”并稱,和“禮智信”合稱為“五常”。在儒家經典中,“忠”指的是不分對上對下地盡心為人辦事。如《孟子·滕文公》中“為人謀而不忠乎?”;“節”指的氣節、節操。仁義忠節是中國古代社會基礎性的價值觀念。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對仁義忠節的歌頌隨處可見。如《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講的是羊角哀和左伯桃的生死之交。春秋時期,羊角哀與左伯桃二人志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后來兩人一同去楚國求取功名,路上被雨雪所困,缺衣少糧,左伯桃便脫衣并糧,犧牲自己,成全義弟羊角哀。羊角哀到楚國后果然被重用,楚王委以要職。后來因為義兄左伯桃在陰間被荊軻騷擾恐嚇,羊角哀義薄云天,毅然辭官自盡,化為厲鬼,與荊軻大戰,最終毀了荊軻墓,燒了荊軻祠。小說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對這種朋友的生死之義是極為推崇的。再如《喻世明言》第八卷《吳保安棄家贖友》,講述了河北武陽人吳保安,知道宰相郭震的侄兒郭仲翔是個豪俠尚氣的人,在不熟識的情況下寫信向郭仲翔毛遂自薦。郭仲翔認為吳保安與他素不相識,卻很了解他,于是把他當做知己。在郭仲翔的推薦下,吳保安在李蒙手下謀得管記一職。誰知李蒙兵敗自殺,郭仲翔當了俘虜,并被要求通知家里拿錢來贖。因為郭仲翔是宰相的侄子,被索要一千匹絹。郭仲翔托人帶信給吳保安,希望他能轉告叔叔郭震。誰知這時郭震已死,吳保安念于知己情深,傾其所有,籌得兩百匹絹。為了救朋友,他拋下妻兒,慘淡經商十年之久,才籌得七百匹絹。后來終于在姚州都督楊安居的資助下籌齊一千匹絹,最終把朋友郭仲翔贖回,使其與妻兒團聚。同樣的思想在《劉小官雌雄兄弟》、《李秀卿義結黃貞女》、《裴晉公義還原配》、《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李克讓竟達空函,劉元晉雙生貴子》等篇目中屢有呈現。
第三,提倡孝道。“孝”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所謂“百善孝為先”。“三言二拍”對孝道的提倡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行孝子到底不簡尸,殉節婦留待雙出樞》中的王世名,父親被人毆打而死,如果請官府為父親伸冤就必須檢尸。王世名是孝子,不忍父親的尸骸再受到損傷,在時機成熟后,私自殺了仇人,然后從容赴死,其妻甘愿殉節。二者作為孝子節婦被各級官府表彰,并且受到朝廷下詔旌表。再如《喻世明言》第三十八卷《任孝子烈性為神》,講述務實本分、為人勤懇的孝子任珪自幼喪母,家中只有雙眼失明的老父親,他對待父親極為孝順。為了生計,每天早晨告別父親,到晚上才回來。后來娶得一妻,不守婦道,和人通奸,還中傷詆毀父親,岳父岳母和婢女助紂為虐。任珪得知真相后,盛怒之下,安頓好老父,然后殺死了奸夫淫婦,岳父岳母和婢女,最后自首赴死,玉帝憐其忠烈孝義,讓其坐化成神,世代受香火供奉。從小說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對任孝子烈性鏟除五人的忠烈孝義行為非常贊賞。
[1][明]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明]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3][明]馮夢龍.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4][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5][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梅偉(1986-),男,陜西商洛人,文學碩士,阿壩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藝學。
I
A
1006-0049-(2017)18-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