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中俄青年合作探究
陳 芳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相互了解是兩國相互信任的基礎。青年的交流與合作,是國與國之間友誼不斷深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世界各國青年都是該國未來發展重任的擔當者,被寄予厚望。青年是文明的傳承者,又是文化新風尚的創造者、傳播者。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否繼續深入發展,關鍵在于兩國年輕一代是否相互理解與溝通。
中俄;青年;合作
中俄兩國以國家身份進行的青年交流活動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國青年交往隨著中俄關系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在現代社會,政治經濟變化日新月異,青年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青年外交作為國際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
中俄(蘇)青年交流可按時間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蘇聯解體前的中蘇青年交流活動;二是蘇聯解體以來的中俄青年交流活動。前一階段,由于中蘇關系變化以及中國國內的發展狀況,中蘇青年交流活動也受到了影響,整體呈現出大起大落的特點。后一階段,因為中俄關系的改善和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中俄青年交流活動蓬勃發展,呈現出了很多新內容、新形式。
(一)蘇聯解體前的中蘇青年交流與合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蘇兩國高層交往日益頻繁的“蜜月時期”,青年的友好往來也蓬勃發展。1951年中國派出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青年代表團訪問蘇聯。兩國青年在一起,談論他們的理想、國家的未來,以及兩國人民的友誼。
隨之而來的是兩國間民間交往的高潮。這些交往極大地拓寬了兩國關系的領域,開闊了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人的眼界,為兩國間進一步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創造了條件。蘇聯在1953年第一次向中國派出留學生,而蘇聯方面為了培養中國青年,蘇聯中央團校專門設置了“中國班”。由于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中蘇兩國對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著不同看法,“中國班”于1957年結束。
1966年中國出現了“文革”,之后與蘇聯青年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的往來被中斷了。并且隨著中蘇兩國關系惡化,兩國青年教育交流也受到嚴重影響。1982年前蘇聯教育部建議恢復兩國教育交流,1984年,中國教育部受蘇聯之邀進行訪問,簽署了中蘇兩國教育部的1984/85學年合作議定書,標志著中蘇之間的青年教育交流恢復正常。
(二)蘇聯解體以來的中俄青年交流與合作
1992年,蘇聯解體后第一個俄羅斯教育代表團訪華,這打開了兩國青年交往的一個新局面。1995年6月,中俄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于相互承認學歷、學位證書的協議》,兩國青年教育交流開始走向一個新階段。
2000年11月,在中俄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下,中俄雙方在兩國總理定期會晤機制框架內成立了中俄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2010年于莫斯科召開的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11次會議上,青年合作分委會正式成立,青年分委會的成立促進了兩國青年交流。
2014—2015年是“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也是中俄繼互辦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之后采取的又一重大舉措。兩國舉辦了300多項活動,大多涉及教育、文化、旅游、娛樂、體育等年輕人感興趣的領域。最主要的活動有“中俄各界青年互訪、漢/俄語言競賽、中俄青年夏/冬令營、中俄青年論壇、電影周/節、藝術周/節、中俄青年體育競賽等。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動呈現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特點。”①
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各種活動的開展增進了兩國青年之間的相互了解以及對對方國家歷史文明和當代社會的認知,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也為深化雙邊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當前,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框架下的兩國青年交流與合作碩果累累,特別是在2014—2015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期間,雙方舉辦了各類比賽、青年交流、論壇、展覽、研討會、培訓、學生互換、藝術節、電影周等。但青年交流與合作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為進一步深化中俄青年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國關系的友好發展,我們還需要解決一些存在的問題。
(一)中俄青年人才不足
中俄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是語言。語言是兩國交流與合作以及進行不同文明對話的橋梁。當前,雖然中俄雙方重視、推動中俄青年交流與合作,并且在中國和俄羅斯學習俄語和漢語的人數在增加,但隨著中俄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俄兩國仍然缺乏精通彼此語言的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
(二)中俄青年缺乏相互了解
進行中俄青年交流與合作,我們就要對兩國文化進行研究。中俄兩國雖然同為文化大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各有特色。“但中俄之間通曉對方歷史、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青年人很少。”②并且,由于意識形態、歷史背景、市場經濟存在差異等原因,中俄兩國民眾之間還有一些誤解。尤其是青年人對彼此的現代文化、社會、生活、藝術、精神等方面的了解還較少。
(三)中俄青年交流與合作時間“短暫”
最近幾年,中俄青年交流發展很快。中國在俄建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兩國互建大學生交流基地、友好城市;相互舉辦“文化節”等。這些活動大都很成功,但是有一些活動只是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只走馬觀花地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傳統工藝、書法、剪紙、戲劇臉譜、中國功夫等。這些活動只能滿足俄羅斯青年一時的好奇心,卻因時間短暫無法表達出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四)中俄青年交流存在不平衡
中俄青年交流合作領域存在著不平衡。一是中俄青年交流仍以官方為主,民間交流渠道還需加強引導。近年來,中俄高層高度重視青年交流,舉辦各式各樣的青年活動。兩國青年也多有交往。但基本上都在官方層面,交流的載體也比較平面。原因主要是官方對商業及民間青年交流的引導、帶動不夠,使得交流渠道不夠通暢。二是中俄青年交流主體存在單一性。雙方交流主體有很大局限性。兩國之間的交流沒有實現大眾化,如青年代表團團員多是青年干部、青年外交官、青年企業家、青年學者、學生代表等。
(五)中俄青年非官方交流缺乏支撐平臺
顯而易見的是,官方交流為中俄兩國青年搭建了友好交流、互學互鑒的平臺,如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等。有才藝出眾的青年人可以通過這些渠道了解俄羅斯和中國文化,在各種豐富交流活動中盡情地展現自我。但在非官方交流層面上卻缺乏這種平臺支撐。
近年來,兩國青年交流合作蓬勃發展,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青年合作還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正視青年交流合作中出現的發展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擴展兩國青年交流的上升空間,促進青年交流合作的繁榮發展。
(一)多渠道培養復合型青年俄語人才
要加強對俄語基礎教育階段的扶持力度,即大、中、小學俄語教學要協同發展。可以選定一些有俄語教學經驗的中學為示范學校,根據學生自愿、擇優錄取的原則,組成俄語教學示范班。與此同時要做好中小學教學的銜接工作。高中開設俄語的地方,小學也要對應開設俄語,使俄語教育形成體系,保持連續性,形成俄語人才培養“一條龍”體系。
(二)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促進青年相互了解
中俄雙方應在原有交流合作基礎上,運用好現有的優秀資源,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定期輪流舉辦文化交流論壇,相互推出各自文化精粹,實現文化雙向輸出,增強雙方人民文化認同感,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借鑒,實現共贏。雙方應在音樂、戲劇、電影、造型藝術、民間創作、文物保護與修復、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領域開展系列務實合作。
(三)建立健全青年交流合作機制
中俄青年合作應是長期、穩定、全方位的合作。應對青年交流做出長遠的安排,建立健全青年交流的長效機制和長期計劃,建立兩國青年事務部長定期會晤制度和各級青年事務部門的日常聯系。
中俄雙方應定期開展中俄青年論壇、中俄醫科大學聯盟會議、中俄青年科學家論壇、中俄青年企業家圓桌會議等論壇會議,組織兩國青年在各個領域交流合作,分享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心得,實現互惠互利。
(四)發揮青年組織在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中俄政府應支持青年組織的健康活動,擴寬政府與青年組織的合作領域和渠道,增加對青年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青年組織自身也應在中俄雙方經貿往來、教育合作、文化藝術交流等方面為青年交流合作提供平臺。中俄青年組織應發揮其作為非官方交流渠道的重要作用,與政府提供的官方交流平臺相輔相成,成為政府間交流合作的有力補充。且青年組織在普及兩國青年大眾化交流方面比政府組織更具有優越性,更有助于兩國人民的彼此了解與互信。
當前,在中俄政治合作日臻成熟、經濟合作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各個領域的交流中來,為兩國的人文交流注入新鮮的血液,為促進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一)“上海合作組織”與“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俄青年交流與合作
上海合作組織為中俄青年交流合作提供平臺。中國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舉辦青年交流營,并籌辦了“上合組織大學”。“上合組織大學”是由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80多所院校組成。設立上合大學項目的目的之一是推動各國在教育、科研和技術領域的一體化進程,為拓展教育、科研、文化合作增添新的動力。
此外,“一帶一路”也為中俄青年交流合作提供新契機。推進“一帶一路”構想,青年是主力軍。一方面,“一帶一路”所承載的文化價值需要青年人來保護、傳承與交流;另一方面,青年必將為新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智力、體力支持,且將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宏觀戰略下的布局規劃和新一輪改革開放。
(二)“互聯網+創業”為中俄青年合作提供新模式
互聯網為中俄兩國青年在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企業合作和青年創業等領域之間交流合作搭建了平臺。2016年8月中俄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市“互聯網+青年創業”主題互訪活動在黑河舉行,此次活動為兩市青年在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企業合作和青年創業等領域之間交流搭建了平臺。青年互訪讓俄羅斯青年深入的了解到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狀況,對“互聯網+青年創業”建立了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感受中國青年企業家創業的熱情和黑河邊境經濟蓬勃發展的色彩。
(三)中俄“兩河流域”合作為青年區域合作提供范例
中俄“兩河流域”地方合作機制是中俄首個非毗鄰地區合作機制,開創了中俄地方合作的新模式。教育合作是中俄“兩河流域”地方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俄雙方決定在中俄“兩河流域”地方合作理事會框架下建立高校聯盟。在“兩河流域”合作框架下,有望進一步深化兩地區教育領域合作,積極開展校際交流、專業交流和師生交流,培養一批通曉俄語、掌握專業、熟悉情況的各領域青年人才,為包括地方合作在內的中俄務實合作儲備后續力量。
現代社會,青年人是一群有著鮮明特點的社會群體,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建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按照自然規律,青年人必然會代替時下主宰社會發展的中老年群體,成為將來的主人。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青年是承前啟后的橋梁,他們思想先進、思維活躍,最能適應時代的潮流,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中俄作為鄰國,兩國之間有著相似的發展進程,有很多相似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就需要兩國青年的交流與合作。相信隨著中俄關系的穩步發展,中俄青年交流與合作機制逐漸地成熟,中俄兩國在相互借鑒中共同發展,兩國青年必將為中俄友誼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 注 釋 ]
①中俄互辦“語言年”深度推動兩國文化交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26/content_10561635.htm.
②趙淑芳.中俄青年人文交流與合作研究.黑河學院學報,2015(6).
[1]中俄互辦“語言年”深度推動兩國文化交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26/content_10561635.htm.
[2]趙淑芳.中俄青年人文交流與合作研究.黑河學院學報,2015(6).
[3]黑河團市委舉辦中俄青年“互聯網+青年創業”交流活動.http://mt.sohu.com/20160808/n463097434.shtml.
陳芳(1993-),女,漢族,安徽蕪湖人,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關系。
G
A
1006-0049-(2017)18-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