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宇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干預研究
楊 宇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現如今,醫患關系的緊張讓很多醫院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力不從心,為緩解這種情況,很多醫院普及醫務社會工作。產后抑郁癥患者人數日漸增加,已被界定為精神性疾患。基于此背景,本文應用認知行為理論對醫務社會工作的概況、介入產后抑郁癥患者的意義及具體實務介入這三方面分析,探索傳統醫學治療模式之外的新思路。從而幫助產后抑郁癥案主群體正視自我角色、恢復健康心態、積極面對產后生活。
認知行為;醫務社會工作;產后抑郁癥
(一)概念界定
醫務社會工作是為適應人們更高層次需要、在健康照顧領域內提供社會工作服務活動。專業特征體現于:跨學科性、綜合性、社會福利性。在專業價值觀層面,強調醫護專業價值觀和社會工作價值觀的雙重結合。
(二)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的現狀
21世紀之初,我國很多醫院開始設立獨立部門,發展顯露成效。但因專業社會工作者數量有限,能夠投入到醫療系統的更是甚微。很多醫院管理者缺乏正確意識,易將社會工作者定義成志愿者或行政崗位角色,不利于醫務社會工作發揮專業優勢。
(一)概念解析
產后抑郁癥,亦稱PPD,是分娩前后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介于產后抑郁性精神病和產后憂郁之間的精神疾患,一般于產后2周發病,4-6周癥狀明顯。[1]患者情緒上:易怒、對生活喪失希望。行為上:食欲不振、體重短時間內變化、甚至對新生兒有虐待舉動。
(二)醫務社會工作介入產后抑郁癥患者的意義
1.機體因素引發心理障礙需要介入。由于母體受孕,產后24h體內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其中包括甲狀腺分泌功能變化、雌激素、孕激素的變化等。[2]而內分泌的紊亂讓很多產后抑郁癥患者有輕微的自殺傾向。
2.產婦及家屬的心理認知水平需要提升。研究表明,有些產婦在早前經歷過流產,在生產時會暗示自己,刺激心理。因此,醫務社會工作有必要介入以提升其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產婦家人在重男輕女傳統觀念下,忽視對其身體的照料、心理的撫慰。開展相應介入,能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
3.醫患關系日漸緊張。產婦在分娩之后,不論是家人還是院方都在敏感時期,易在細節問題產生分歧。而有效的介入有助于減少醫方和患者、患者與家人之間的矛盾沖突。
(一)案主自身
1.認知構建——理性情緒療法
本文以筆者實習的Q市A醫院產后抑郁癥案主為例。案主之前有流產經歷,新生兒出生后體質不佳,案主將其歸結于自身。產后自我封閉、食欲不振。醫務社會工作者了解情況后,撰寫介入計劃,進行輔導。治療干預設置2-3次,每次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內。首先,建立信任關系,做初步心理診斷。記錄談話內容,確定其存在的不合理情緒。介入完成后,將反饋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在接下來的介入中,用多種方式向其表達正性評價;幫助其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產生原因,尋找非理性信念,引導產婦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不合理信念對心理狀況的影響。[3]本例中,要幫助案主認識到孩子健康問題并非是案主造成的。鼓勵案主和不合理情緒抗爭。
2.焦慮緩解——系統脫敏法
產后抑郁癥患者會因社會角色的轉變感到不適,拒絕母乳喂養孩子。針對這類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者可設置焦慮量表,分值在0-100分,讓案主對自己當下表現進行打分,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大,在系統脫敏治療環節中學會肌肉放松。社會工作者構建場景,讓其想象孩子在一旁,設立初級刺激場景。并記錄此時案主反應,若出現情緒難忍現象則停止。如若沒有,則繼續加重刺激程度。讓案主設想自己用手觸碰嬰兒,告知其孩子是血緣紐帶,學著接納。在系統脫敏過程中,可分時段詢問此刻放松的程度,每一層級都按之前量表打分。本例中,要達到案主和新生兒間發生肢體接觸。
(二)親屬層面
醫務社會工作者需要在了解一定情況基礎上,為案主爭取外部環境的支持。分娩后,產婦最需要來自另一半的呵護和家庭的溫暖。這時候如果夫妻關系持續惡化,則會加重抑郁。在征得醫院和其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可積極和其親屬溝通,有些家庭存在重男輕女思想,對這類家庭成員可進行理性情緒療法介入,幫其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同時,醫務社會工作者可發揮自身鏈接資源的能力,幫其聯系專業的婚姻家庭咨詢師,用專業知識幫助案主改善夫妻關系。在對產婦進行介入時,可邀請伴侶參與其中,引發心理共鳴。
(三)醫護層面介入
在醫院方面,醫務社會工作者可與醫院產科負責人進行溝通,設立愛心助產站。鼓勵產科醫生在產婦分娩時,多一些安慰和關懷,讓產婦免于陷入孤獨境地。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產婦,可減免治療費用,減輕產婦家庭經濟負擔。同時,社會工作者可與醫護人員隨時跟進,對產前就表現出抑郁的產婦,進行情緒疏導,做好預防。鼓勵醫院實行護士陪伴制度,杜絕各種精神刺激,尤其是敏感問題,比如嬰兒的性別、產婦體型的恢復,孩子將加重經濟負擔等[4]。
產后抑郁癥的相關研究有很多,研究成果也都卓有成效。但如何創新現有治療模式,值得學術界深思。本文基于認知行為理論,從醫務社會工作專業角度展開敘述,但篇幅有限,所涉及的也只是其中的小部分。針對這一領域,還可以注入更多學術理論加以探究。在未來的實務中,總結經驗、豐厚理論,為解決這一類精神性疾患提供更為科學有效的介入方案,以輔助醫學和心理學領域關于這一問題的體系化研究。
[1]陳靜.產后抑郁癥病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江西醫藥,2008,43(3).
[2]劉富玲.產后抑郁癥的影響因素及其預防[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7.
[3]朱桐梅,丁紅梅,趙曉華,楊勇.產后抑郁癥發病因素及防治對策初步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
[4]張瑩婷.預防產后抑郁癥的心理護理[J].中國優生優育,2013.11.
楊宇(199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2016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務社會工作。
C916;R
A
1006-0049-(2017)18-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