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雨
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荒誕、幽默、孤獨背后的底線
——淺析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
黃 雨
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我不是潘金蓮》是劉震云的最新力作。情節的荒誕、語言的幽默營造出一種無法言說的孤獨感像一張無形的網將讀者的心牽扯。劉震云用一個看似荒誕而幽默的故事牽引讀者撥開世俗的迷霧,看清故事背后的生存底線。本文擬以將困擾李雪蓮、也是我們直面的社會現實進行解析,探尋現象的背后的生活邏輯。
荒誕;狂歡;幽默;孤獨
初看書名,便不覺產生詫異。這本小說中的女子究竟做了何事才被人稱為“潘金蓮”呢?是何原由讓她拒不承認呢?初看目錄,不覺一笑,本書的序言竟多達二百六十八頁,而正文僅區區十八頁。細品后方才發現,這是作者有意而為之。主要事件就是她因懷二胎想通過同丈夫先離婚后復婚的方式將孩子保住。怎料到弄巧成拙,丈夫借此與別人結婚生子。李雪蓮“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執拗的她便去法院告狀,失敗后又去找前夫理論。然后,準備前夫道歉后便就此作罷。怎奈前夫在眾人面前說她婚前不是處女,是“潘金蓮”。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雪蓮不斷上訪告狀,使得這個事件由“螞蟻變成了大象,芝麻變成了西瓜”。
荒誕是他作品的主要特征。有關學者如此評價:“劉震云的荒誕感,正是魯迅所體驗到的荒誕人生在90年代的延續……他的透悟與老辣,除了魯迅,目前還沒有幾個作家能與他相比”。[1]整部小說就是講述了一個上訪的故事,經過作者在故事情節上獨特的藝術處理具有荒誕色彩。故事因離婚案而起,李雪蓮受挫后第一反應是殺了丈夫秦玉河。在聽了看廁所婦女的挑唆后,她開始層層告狀,尋求官方的保護。后面折騰了一圈還是走不通,于是便想放棄。只要前夫承認當初是假離婚就放手開始新的生活。但出乎意料被前夫稱為“潘金蓮”。一語激起千層浪,故事發展到為了這句污蔑直接告到人代會的程度,而且一告就是二十年。
在這種荒誕的情節背后還隱藏著對“信任”的思考。李雪蓮內心首先對于這個社會是充滿信任的,所以為了去掉“潘金蓮”這個污蔑的頭銜才會堅持二十年的上訪。但是這種信任卻在一次次上訪受挫中消磨掉了。因為對社會公正的信任,所以她才從縣級官員開始層層努力,希望通過官方的保護能給她討回公道。然而,她的信任在上訪的路上一次次被無情地踐踏和出賣。最后,當她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便失去了生存的意志,要在一顆桃樹上上吊自殺,卻被主人告知換一顆樹,耽誤不了多少功夫。李雪蓮聽后,噗嗤一笑。二十年的堅守和信任卻只換來一笑,她對社會正義的信任,對人的信任都被瓦解了,最后只剩下孤獨、無言和深深的絕望。讀到此處,我們不禁要反思,故事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李雪蓮”代表的是無權的普通民眾,她在受挫后首先求助于政府,并堅信政府能夠為她伸冤并討回公道。事實上,官員們為保全自己的烏紗帽,對此類事情互相推諉,將人民的信任一點一點扼殺掉。
“狂歡化”的語言是這篇小說重要的語言特色,通常繞了半天才到要說的事情上。李雪蓮在求王公道幫忙打官司的時候,就繞了一大圈去和王公道拉關系。王公道在回答她的時候用了這樣一句先肯定后否定的話:“你看似告別人,其實在告你自個兒;也不是在告你自個兒,是在告你們家的娃。”細細體會,不覺讓人會心一笑。
冷幽默更是為這篇小說增添了不少風趣。小說中李雪蓮請“老錢律師事務所”的老錢寫狀子,花了三百塊錢。李雪蓮嫌貴,老錢瞪起眼珠子:“案情重大呀,案情重大呀。”老錢覺得訴狀牽扯了幾樁案子,自己還吃虧了。老錢的貪得無厭隱藏在這幽默的語言背后。因為李雪蓮告了二十年的狀,她所在的拐彎鎮年年在“維穩”這一條上沒有達標。但是平時見人張口就罵,抬手就打的鎮長賴小毛卻不阻止她。他明白一阻止,這馬蜂窩就落在他頭上。他說:“咱們在拐彎鎮工作,心里也得會拐彎。”不但如此,他還自降輩分給李雪蓮叫姑。一個怕事不作為,欺軟怕硬的官員形象就躍然紙上。
有效的交流必須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要換位思考。李雪蓮的孤獨感產生于無效的交流,因為她所認定的理在他人看來是無理取鬧,合情但不合法。除了他的丈夫就只有家中的老牛能證明這件事情的真假。
李雪蓮與家中老牛有一段催人淚下的對白:
李雪蓮:“你不會說話,不會點頭和搖頭啊?十一年前的離婚那事你也在場,你說說,當時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沒想到那牛遙了遙頭。[2]
人們不相信她說的話,是因為不能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這樣就不可能體會到她心中的冤屈,也就不能理解她的做法。理所當然認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瞎折騰,視她如刁民。孰不知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一樣,想法就不同。如果官員只是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就不可能真正為人民服務,也不可能和群眾進行有效的交流。當這種交流被隔斷時,群眾的心理就會從信任變為失望甚至是死心。這種心靈上的距離會越來越遠,結果就會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李雪蓮和牛的對話看上去荒誕可笑,實際上折射出當代官民之間的交流障礙。如果個個官員都層層推諉,像踢皮球一樣對待群眾的問題時,整個社會就陷入悲劇的泥潭了。李雪蓮的悲劇只是社會中眾多悲劇事件的一個縮影。作者劉震云的初衷便是想通過講述這個看似荒誕卻又真切的事件來警醒大家。
[1]郭寶亮.洞穿人生與歷史的迷霧——劉震云的小說世界[M].長江文藝出版社,101.
[2]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黃雨(1987-),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研究生,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比較詩學。
J
A
1006-0049-(2017)18-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