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莎莎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行政合同違約責任與司法救濟
介莎莎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行政合同是行政機關之間,或行政機關與其它主體之間,為了達到國家行政管理的目的而在雙方主體之間基于一致意思表示而達成的協議。行政合同的確立,旨在通過對雙方行為加以規范,從而來實現行政管理的目的。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行政合同違約的出現,這時就非常有必要來對行政合同違約責任加以界定,并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本文以行政合同違約責任與司法救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我國行政合同違約司法救濟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從而幫助我國完善行政合同違約的司法救濟制度,充分地發揮出行政合同違約司法救濟的作用。
行政合同;違約責任;司法救濟
(一)行政合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行政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一定的公共利益,在確定行政合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方面,需要對該合同的公共利益目標加以考慮。一是行政主體違法或不當使用特權,則由行政主體承擔違約責任。行政主體是公共利益的判斷與保護主體,在履行合同方面需要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但是,公共利益始終處在變化的狀態,尤其是在履行合同期間可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這時就需要行政主體來作出判斷與決定。由此,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體往往享有一定的特權,用于對公共利益的維護。而在出現違法或是不當行使這種特權的情況下,將會給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導致運用特權實施的違法行為與行政侵權行為相似。對于這類違約行為可以采取與行政侵權責任的違法責任相似的歸責原則,也就是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只要違法行使行政特權符合違約的構成條件,那么國家就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賠償責任。二是行政相對人不配合行政主體,則由行政相對人承擔違約責任。在行政合同中,行政相對人在享有某種權利的同時,還需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那就是在實現行政管理目標方面積極配合行政主體。
(二)行政合同違約的司法救濟價值
行政合同違約的司法救濟有著重要的價值,其價值主要體現為:一是有助于行政主體更好地行使制裁權。行政合同存在著很強的行政性,這也是在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中將行政合同涵蓋其中的重要依據。盡管在行政合同中體現出了一定的精神原則,包括平等協商、自愿、誠信等。但是,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存在著很大的區別,行政合同是一種有著行政性的行政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使這種合同在出現行政法上的爭議時排斥其他司法救濟途徑。通過行政合同違約的司法救濟,能夠在幫助行政主體行使制裁權的基礎上實現對行政相對人的有力約束,這樣能夠提高行政相對人配合行政管理的積極性,以此來高效地實現行政管理目標。
(一)單向性救濟模式
當前,我國行政合同違約司法救濟在救濟模式方面,主要表現為單向性救濟模式,也就是一種基于對行政行為控制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單向性結構。行政合同違約司法救濟模式這一制度的目標在于對相對人的權益加以保障,具體表現為在啟動司法救濟時只允許相對人提出,而且在進行裁決時只對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加以審查,并針對行政機關作出相應的裁決結果。行政合同是雙方行政行為的表現,盡管在對行政主體的違約行為造成的相對人權益受損,可以采取現有救濟方式來進行實現,但是若在實際的行政合同履行過程中,存在行政相對人違約責任的情況時,如果允許行政主體提起行政訴訟的方式來獲得救濟,這樣勢必會與現行的救濟制度產生矛盾。
(二)單一的合法性司法審查原則
在對行政合同違約司法救濟過程中,需要對相關事由進行審查。而在實際的審查方面,我國只是采取了單一的合法性司法審查原則,這樣很難起到良好的司法救濟效果。尤其是在行政主體的行為存在合法而不合理的情況時,處在這種情況如何來對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這時將會顯得非常困難。人民法院在實際的審理活動中,往往只是更多地運用民事合同的規則來處理行政合同糾紛,甚至是在民事合同或經濟合同的范疇內對行政合同糾紛提供救濟,而未能對行政合同所特有的規則與救濟方式加以適用。
(三)審判依據及方式不一
行政合同在我國已經成為政府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實際的行政合同履行期間,往往會出現違反合同約定的情況,包括行政主體濫用行政權力,行政相對人不遵守行政合同規定的現象,而對于這些現象如何來加以處理,則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充分地反映了在我國建立行政合同救濟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審判依據及方式加以統一。由于審判依據及方式不一,這樣將會導致相同的案件得到不同的判決結果,同時也使得法官在審理行政合同違約案件時無法高效統一進行,這樣勢必會使得行政合同所要實現的目標難以得到體現。
(一)實行雙向性救濟模式
在完善我國行政合同違約的司法救濟制度方面,我國可以改變以往單向性的救濟模式,實行雙向性救濟模式。這時,就需要在制度層面加以改進與完善,賦予行政主體一定的行政起訴權利。我國以往的司法救濟制度中,只能由行政相對人提起,這些主體包括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等。這一處理方式,使得行政主體被排除在外,造成行政主體一直處于被告的身份,而無法提起行政訴訟。在行政合同案件中,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直接的命令與服從關系,而只是平等關系,雙方當事人需要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承擔與之相對等的義務。由此,非常有必要突破行政訴訟中只允許相對人起訴的救濟規則,賦予行政主體一定的行政起訴權,也就是行政主體能夠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訴訟。與此同時,法院在對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進行審查時,要對二者都進行審查,不能只是審查其中的某一個主體,而不對另一個主體進行審查,除了要對行政主體的行為進行審查之外,還需要對行政相對人的行為進行審查,從而來有效地改變以往單向性救濟模式,從而來實行雙向性救濟模式,確保行政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充分地維護。
(二)使合法性審查與合理性審查并舉
行政合同違約的司法救濟在實際的審查過程中,需要采取更為全面的審查方式,而不是以往的單一性審查模式。這時,可以在審查方式方面,使合法性審查與合理性審查并舉,這樣可以更為客觀全面地對行政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進行審查。處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體可以憑借享有的特權從而始終處于有利的地位,而行政相對人由于沒有特權而處于弱勢地位,這時往往會出現行政主體要求行政相對人從事一定工作時雖然合法但不合理的情況。在對行政合同雙方當事人的行為進行審查時,就非常有必要從合法性與合理性這些方面來進行綜合審查,特別是對行政主體的違約行為也要進行審查,以此來達到合法性審查與合理性審查并舉的效果。
(三)對舉證責任實行合理分配
行政合同違約的司法救濟需要充分關注舉證責任的分配,這是因為舉證責任直接關系到雙方當事人的權益。這時,在處理舉證責任分配問題方面,需要對舉證責任實行合理分配。舉證責任是我國證據制度甚至是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當時在承擔舉證責任而無法舉證予以證明的情況下,將會面臨敗訴的風險。依據我國現有法律的規定,行政訴訟活動中,一般是由行政主體來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也就是行政主體需要對自身行政行為加以舉證,一旦舉證不能,則承擔敗訴的風險。這一規定考慮到了行政主體享有的特權,試圖來對行政主體享有的特權加以約束,達到平衡的效果。但是,行政合同與一般民事合同有著很大的區別,除了有著合同特性之外,還有著很強的行政性特點,這時非常有必要結合不同的行政合同案件來對舉證責任實行合理分配。
(四)適當引入調解制度
在行政合同違約的處理方面,我國當前多以行政訴訟為主,這樣未能很好地考慮到行政相對人的實際需求,而且耗費的時間也較長。對此,除了可以采取行政訴訟之外,可以在行政合同違約責任司法救濟方面適當引入調解制度。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是原則,除行政賠償除之外,主要是因為行政主體和相對人處于不平等的地位,行政主體不能處分行政法實體權力和放棄自己的職責。具體到行政合同案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運用調解,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調解。對于案件中涉及法律上強行性規定的內容,如行政管理目的、行政主體的職責等就不能調解。而對于行政合同中約定的內容,如合同期限、履行期限、報酬、違約金和賠償金則可以調解,這樣才更有利于案件的解決。在運用調解制度來對行政合同違約責任加以處理時,需要雙方達成自愿與合法的調解協議,而不能強迫或是欺騙,確保調解制度能夠成為行政合同違約責任的重要司法救濟措施。
行政合同是一個國家實現行政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產物。行政合同引進了公民參與國家行政的新途徑,通過行政合同,普通公民可以以積極的權利方式而不僅僅是負擔義務直接參與實施行政職能特別是經濟職能;行政合同的廣泛使用,將會減少行政機關對個人進行單方命令的行政安排,以協商的方式提出要求和義務,便于公民理解,容易造成接受和贊同,從而減少因雙方利益和目的的差異而帶來的對立性,有利于化解矛盾,創造和諧社會。
[1]朱新力.行政合同的基本特性[J].浙江大學學報,2002(2).
[2]陳啟華,王飆.行政合同的性質及適用[J].法學探索,1994(4).
[3]楊洲.行政合同違約責任性質芻議[J].當代法學,2000(3).
D
A
1006-0049-(2017)18-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