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煒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基于文化安全的文化產業對外開放戰略探析
胡 煒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維護文化安全是我國文化產業對外開放必須堅守的陣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實行文化對外開放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優勢也有憂慮。中國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能夠帶給本土文化新鮮的血液,活躍本國文化產業市場,但如若堅守不住陣線,中國文化安全就會遭受侵襲,受到泊來文化的破壞,喪失本我,喪失民族風格,有被外國文化顛覆的危險。
文化安全;對外開放;戰略部署
近年來,屢屢出臺的相關文化政策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下達了我國文化產業對外開放過程中發展文化要基于文化安全的任務和要求。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浪潮中實現中國文化對外開放的平穩過渡,面臨國內外緊俏的政治時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國人應當如何把握,政府在實行中國文化對外開放政策時要如何實行戰略部署都是首要考慮的問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防止泊來文化文化的侵蝕,是我們要重視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漢武帝時期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事實上中國的對外開放起源甚早,歷時久遠。絲綢之路之時中國屬于產品輸出國,在進出口雙方中處于有利地位,出口貿易多于進口貿易,對外開放的本質也在于宣揚國威,宣揚中國絲綢文化和茶文化。反之今日的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存在嚴重的逆差。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進口國外文化產品包括圖書期刊在內等數十余種讀物進口值高達21100萬美元,出口產值僅有3700萬美元[1]。顯著的進出口逆差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產值,更為嚴重的是,國外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滲透越來越難以把控。
我國文化在對外開放中處于弱勢地位,不容忽視的一個原因在于中國文化缺少強大的自主品牌。放眼全球,但凡是文化強國,必然有自己廣為人知的文化品牌:美國好萊塢電影文化、日本動漫產業、印度歌舞劇文化等。不論是哪一種都在世人心中留下深深的不可磨滅的印象,一提起就知道出自哪里,有著文化的根。而我國文化雖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在蒸汽機時代尚未到來之前,中國可以倚仗先進文明的農耕文化和紡織文化走在世界前段,屹立于文化強國之首。新世紀到來之后,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在模仿,少有能夠打入國際市場的自主文化品牌。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難以在風云變幻的新世紀立足,更難以帶領中國文化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國外受眾對我國本土文化知之甚少,僅有的印象停留在中國造紙術和指南針的發明上,憑借這樣的影響力很難在國際上爭奪話語權,這對擴大我國文化號召力和凝聚力、提高我國文化在國外受眾群里的認可度十分不利,因而也影響我國文化的對外出口。
此外,致使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產業貿易中處于弱勢的原因還在于中國對外開放受到長期以來民族傳統思想影響,注重文化交流,輕視文化貿易。自漢代的絲綢之路興始,我國文化的對外開放就主要將眼光放在文化交流之上,宣揚國威,帶領中國文化走出去,沒有引進來的意識,以至到了玄奘法師的天竺取真經,鄭和下西洋開始才有了將國外文化引進來的意識,但是這個時候依然沒有產生文化產業貿易的思想。時至今日,我國文化產業對外開放依然停留在文化交流層面,這勢必會對我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形成阻礙。
(一)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根本目標
對外開放的主要目的是達到我國文化和他國文化的相互交流互動,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形成長久的戰略合作伙伴,成為在文化基礎上實現經濟共贏的共生體。但是所有的偉大構想都要建立在國家文化長治久安的文化方針上,只有保證中國文化的安全,才能保證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國文化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只有保障文化安全才能保障國人擁戴國家愛護國家的迫切心情。我國文化產業對外開放的所有戰略部署應當立足于國家文化安全至上,圍繞著國家文化安全這一主題展開。
(二)文化產業對外開放與國家發展總的方針政策
文化與經濟政治對一個國家而言有著緊密的裙帶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經濟政治影響著文化發展,文化發展作用與經濟政治,只有三者共榮才能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2]。因而,文化產業的對外開放不僅僅關乎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有力助益。文化產業與國家整體發展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文化產業對外開放也是我國總的發展戰略當中的一部分,因而文化產業對外開放要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國家整體的發展方針,必要時候舍小家為大家,與國家整體發展相適應。文化產業與文化對外開放發展戰略,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三者要緊密配合,為文化產業對外開放營造良好的時機,創造開放的政治環境和安全的經濟環境。
(三)我國現有文化水平
制定文化產業對外開放應當要立足實際、戒驕戒躁、放眼全局,切實把握我國現有文化的發展水平制定文化產業對外開往戰略措施。我國文化產業市場為免受泊來文化的惡意侵占,在文化產業水平相對較弱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放國門,嚴謹把關,實現我國文化與國外文化和平共處,不可急功近利,將我國文化產業市場要讓利給國外強勢文化產業國家。在我國文化水平具備一定競爭力的情況下,國家不宜采取保守措施,應當主動帶領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國際,與國外文化產業公平競爭,爭取斬獲有利的國外文化產業市場。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應該首要保護中國文化產業的安全,穩中取勝,實現我國文化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利用外資,引進來
由于中國經歷了長久的閉關鎖國和半封建半殖民統治,文化發展遭受了重創。與國外文化相比我國文化發展缺少資金幫扶,缺少系統的管理,新時期的到來高新文化產業對傳統文化產業產生了沖擊。另外,我國缺少先進的現代化高新技術,再一次阻礙了文化的發展。要想成功地突破文化產業對外開放的瓶頸,就要學會借用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信息技術,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產業向現代文化產業的過渡,與國際接軌,與世界同步,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學習汲取國外經驗的同時要辯證地吸收,摒棄國外文化的糟粕,學習他人的長處,充分借助國內外雙向平臺為我國文化產業提供資源和市場,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對外開放。與此同時,國家要制定保護文化產業安全法律法規,在將國外文化引進來之后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原則,打造安全的文化產業投資環境。
(二)以質取勝,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與服務
東西方文化自古以來差異顯著,西方文化的現代文明與古老東方文化相比,西方人對東方的神秘文化更感興趣,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需求源源不斷。從《西游記》、《水滸傳》、《周易》等文學著作在國外走俏可以看出,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神話色彩帶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國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運用先進的技術、創新思維,在國際市場上打開中國文化產業的缺口,拉動國內外的雙向需求,促進我國文化的發展。
(三)對外投資,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中國文化立足國際的重要方針,對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對外開放起到積極作用[3]。“走出去”文化戰略要求中國文化產業做到放眼全球,具備國際化眼光,膽大心細,在國際市場上借勢,打造中國的自主文化產業品牌。此外,還應擴大投資,搶占先機,實行文化產業跨國貿易,打破文化交流的傳統思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利用國內國際的兩個資源,壯大自己。政府在這一政策上應該給予鼓勵和扶持,規范市場、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實現科技興貿,保護中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安全快速的發展。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我國文化產業在國內外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要實行文化產業對外開放政策。實行這一戰略的要點是,維護我國國家文化安全,保證我國文化長治久安,維護國家文化主權不受侵犯。實行這一戰略的重要手段是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著手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質量,打入海外市場,在保護國家文化安全不受侵犯的前提下,提高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參考文獻:
[1]歐陽有旺,蘇婧璇. 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文化產業對外開放戰略研究[J]. 現代商業,2010,24:48-50.
[2]李玉娟. “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文化產業對外發展研究[J]. 改革與戰略,2017,06:67-69.
[3]曾榮平,侯景娟. 發展文化產業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意義與路徑選擇[J]. 求實,2014,01:43-47.
胡煒(1981-),男,甘肅禮縣人,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學,工程師,研究方向:經濟、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G
A
1006-0049-(2017)18-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