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權洲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從經濟的角度看武則天時期的社會流動
姚權洲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武則天時期是唐代社會流動變化較大的時期。門閥士族的衰落,寒門庶族的崛起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趨勢。全文闡述了武則天時期科舉因素和非科舉因素對于士族和庶族社會流動變化,接著分析了武則天時期社會經濟的情況。最后運用社會經濟形態理論,分析了社會流動這一因素對于武周社會經濟的影響。
武則天:社會流動;社會經濟形態理論
中國古代社會是為士農工商劃分社會的劃分,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職業為標準的劃分。而按照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理論,劃分階級的標準是以經濟為尺度。考察的側重于從經濟方面考量,首先考察了科舉因素對社會流動的影響。集中在庶族地主階級和士族地主階級如何在科舉制度大改革的背景下實現社會流動的問題。這也是當時社會流動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次考察了非科舉因素的作用。即農民階級的流動問題。
科舉因素的影響。武則天時期是科舉制度完善的關鍵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是這一時期社會流動變化的重要原因。武則天對于科舉制度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抬升進士科的地位。第二,重視武舉。第三,創立殿試。這三個方面變化使得這一時期科舉大為發展,表現為參加科舉人數的增多以及生源來源的廣泛。拓展了庶族地主階級進入仕途的途徑。庶族地主階級的崛起,士族地主階級地位的下降,是武則天時期社會流動的重要表現。可以說科舉因素影響的是地主階級。非科舉因素制度的影響。非科舉因素也為此時社會流動提供了可能。這些制度主要包括兩類,其一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大移民政策,其二是影響是最低層社會群體向上流動的流外入流政策和鼓勵告密政策。
科舉因素和非科舉因素所帶來的社會流動,對于武則天時期社會經濟產生了不同影響。首先科舉制度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所產生的政治影響遠大于它的社會影響。武則天利用了這一時期的時代特點,即士庶關系的劇烈變化。無疑在穩定政權,鞏固武周政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按照社會學的理論,社會下層通過教育,或者其他方式流動到社會上層,會促進技術的變革,帶來社會的創新。社會流動本身就蘊含著競爭機制,通過競爭能夠激發社會的活力。
有學者認為武則天沒有采用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甚至倒退了經濟的發展。有的則認為打擊士族的措施不具有調整生產關系的意義,雖然實行“勸農桑”的措施,但并沒有配套措施監督落實,反而阻礙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有的則認為庶族的社會流動改變了生產關系和經營方式,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從生產關系來講,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武則天時期的具體情況是庶族地主的大量崛起得到了統治階層的支持。在統治者“勸農桑”政策的有利支持下,經濟的總量確確實實得到增長,生產得到了發展。農民階級依然是被剝削的對象,統治階級和地主階級仍然白白地、無償地榨取農民的剩余勞動。生產關系的三點來看,庶族階層沒有改變生產關系和經營方式。但是毋容置疑的是,庶族地主的興起帶來了土地兼并,帶來了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帶來了經濟總量的增加。“隋末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調整了生產關系,為唐朝社會經濟的發展開辟了道路”[1]
生產力的三要素來看,武則天時期的社會流動沒有帶來應有的競爭機制,沒有帶來科學技術水平的創新,沒有在勞動資料方面得到改變和創新。“唐代科舉在客觀上加劇了整個社會的分裂”。[2]社會流動的優點就在于能夠在全時候形成競爭機制,競爭機制有利于社會的創新,帶來科技水平的變革,影響生產力。然而武則天時期的這種社會流動并沒有在經濟方面顯示出這一優勢,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所局限。“庸者下,能者上”這種理想的模式當然也不可能在武則天的時代實現。“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決定性因素是隋末農民大起義”[3]當然這同古代社會封閉性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古代社會固有的封閉性是阻礙競爭的重要因素。
對人身依附關系的影響是生產力關系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商品貨幣關系松弛了宗族的血緣紐帶,削弱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4]武則天時代的封建社會正處于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處于這一時代的農民和地主有著不同于其他封建時期的人身依附關系。封建社會中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半依附的狀態”,農民擁有一半的人身自由,但苦于沒有生產資料,只有將自己的身體作為勞動力出賣給地主,否則就會餓死。這種“半依附的人身關系”并沒有因為庶族和士族的社會流動而改變。也可以說這一社會流動是建立在半人身依附關系未改變、不松動的基礎之上的,必然決定了這個社會流動的局限性,是不徹底的和有所保留的。那么,社會流動本身所帶來的優勢就釋放不出來,不能被社會所利用,就無法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歸根究底的原因是封建社會生產資料所有制未改變,人身依附關系未改變。就必然地決定了封建社會的社會流動不會像現今的社會流動一樣,釋放出競爭的活力和創新的源泉。
綜上,武則天時期的社會流動由于社會的封閉性不能發揮出對經濟的優勢。此時的社會流動解釋為一種政治現象來看更為合理。雖然對經濟的貢獻不大,但不能否認此時的社會經濟在貞觀基礎上的發展以及為開元所做的貢獻。
[1]徐嫩棠.武則天稱帝原因淺析[J].史學月刊,1995(6).
[2]唐眉江.科舉取士與唐代的社會分裂[J].宜賓學院學報,2002(7).
[3]胡如雷.關于武則天研究的幾個問題[J].社會科學戰線,1993(1).
[4]寧志新,朱紹華.門閥士族的衰落與衰亡原因[J].河北學刊,2002(5).
F
A
1006-0049-(2017)18-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