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萍
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協同創新視域下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工作聯動機制研究*
王靜萍**
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研究生教育處于高校人才培養最高層次,同時也是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渠道。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兩支力量。協同創新作為當今創新理論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客觀分析當前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工作聯動的困境,提出協調創新視域下開展研究生人才培養,探索構建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工作的聯動運行機制。
協調創新;導師;輔導員;聯動機制
研究生教育處于高校人才培養最高層次,不管是學生本人,還是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都肩負著這個時代賦予的使命。如何構建多維度的協同創新,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資源,有效提升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的創新能力,有效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是當前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關注點。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研究生導師、輔導員是兩支最重要的力量,兩支隊伍的工作性質和范疇既有交集、又有區別,還沒有完全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聯動格局。出現這種困境的背后既有現實的管理機制原因,也有深刻的文化影響因素。
(一)管理機制的困境
教思政[2010]1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建立起以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為主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1]盡管明確了工作的責任主體,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導師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科研指導和專業教育,輔導員主要忙于日常事務和校園活動。兩支隊伍的協作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各項工作的評價標準不銜接、教育管理不整合、聯動協作無機制等,從而影響了研究生培養的聚能效應。
(二)文化影響的困境
研究生導師的工作與輔導員的工作一體化程度不夠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兩張皮”現象。研究生新生一旦選定導師后,很快就會加入到導師所在的實驗室,實驗室的文化氛圍對研究生的學術、思想、行為都有較大的影響。研究生輔導員代表學院組織開展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獎助學金評定等學生工作,研究生完成了本科學習,比較熟悉高校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環境,也有了較為穩定的自我判斷和價值取舍,因此輔導員在研究生中的影響力會大大弱化。
協同創新理論是協同學理論與創新理論交叉產生的。早在1971年的時候,德國學者Haken在其著作《系統論》中率先提出了“協同”這一概念。從1978年以來,協同理論得到迅速發展和成熟。1996年左右,教育領域開始關注和運用協同理論,一般都認為:“協同創新本質是一種管理創新,是一種競爭和優化配置的過程。”[2]要解決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工作聯動的困境,需要從教育理念、管理體制等方面入手,按照新時期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要求去改革高等教育,整合高校內外資源,建立協調創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從我國高等學校的管理實踐而言,在學校內部體制中,各個部門、各個學科、各個專業之間,以及教學和科研之間都存在明顯的界限,管理條塊化明顯,協作聯動化弱化,資源利用性貧乏,還沒有形成一整套相互支撐有力、滲透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研究生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協同才能形成積極的聚能效應。通過協同創新,為學生提供周到全面的實踐服務,讓學生享有最大化的教育資源,從而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
(一)協同創新的理念意識:成長共同體
研究生人才培養要明確培養目標,突出其質量,“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合力育人的中心任務就是把研究生培養成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3]不管是研究生導師,還是研究生輔導員,以及研究生本人,都是這個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忽略的主體。高校應該重塑新時期的教育價值理念,將研究生人才培養工程視為“成長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內部成員主要包括研究生、研究生輔導員和研究生導師,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共同體的每個成員都是主角,師生在思想、生活、學業等方面進行互動交流和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發展規劃和目標,深入探討和分析問題,從而實現教師的發展引領學生成長,學生的成長促進教師發展。
(二)協同創新的規則系統:平臺構建
研究生人才培養涉及學校上下方方面面,具體事務往往落腳到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要從學校與學院的縱向協同、導師與輔導員的橫向協同、學生個人與學生團隊的內在協同三個維度進行探索,搭建協同創新的聯動平臺,形成協同創新的規則系統。一是建立學校黨委統一協調、研工部和培養學院職責明確的縱向協同平臺。學校要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并納入學校整體工作進行統籌考慮,既要有部署,也要有檢查評估。成立黨委領導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在研究生工作部,代表學校黨委和行政進行研究生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定期聽取各黨委的匯報。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形成學校有規劃、部門有方案、學院有行動的縱向協同平臺。二是建立學院擔任主體責任、導師和輔導員發揮各自優勢的橫向協同平臺。學院學生工作領導小組要肩負起統籌協調、安排部署、組織實施好本單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組織召開研究生專項工作聯席會。三是建立研究生黨團組織、實驗室團隊、課題組等學生團隊的內在協同平臺。研究生黨團組織、班級作為正式組織,是學校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層單位,要充分發揮其自我教育功能。實驗室、課題組在一定程度上是非正式組織,導師的權威、學長的示范都會對低年級的研究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要發揮好實驗室、課題組的傳幫帶作用,鼓勵研究生在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鉆研,積極為研究生開展自我教育創造條件。
(三)協同創新的方法工具:評價體系
研究生導師與輔導員之間的工作聯動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口頭層面,要通過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有效測量聯動工作的實際成效。考核結果要作為研究生輔導員和導師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也應該成為導師聘任、晉級的重要參考。一是研究生導師的考核。在導師選任時,除了職稱、學歷、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外,還應該考慮導師教育育人的能力,綜合考慮導師的個人成果與指導學生質量確定指導研究生的指標。二是研究生輔導員的考核。研究生輔導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者,責任最為直接,任務最為艱巨,既要做好日常事務,也要做好配合協調。輔導員的考核體系要全面覆蓋工作內容,從德、能、勤、績等反面充分體現。三是研究生綜合評價。研究生的綜合測評是對研究生德、智、體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評價,是評優評獎以及中期分流的重要依據。在評價體系中,既要有客觀的學習成績、學術水平等顯示度業績,也要有研究生思想道德、日常行為的綜合評判。
綜上所述,研究生人才培養既需要研究生導師注重研究生理論學習、學術研究等方面的指導和培養,也需要研究生導師重視和關注研究生的思想引導和行為規范要求。輔導員在管理日常事務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思想引領和能力培養。研究生自身要發揮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導師、輔導員與研究生加強溝通交流、構建立體教育體系,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育人機制。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2010.
[2]梅士偉,丁洪浩.協同創新視角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2013(5).
[3]焦艷.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合力育人機制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5(8).
*西南石油大學人文專項基金資助(2016RW026)研究成果。
G
A
**作者簡介:王靜萍(1981-),女,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