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超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濱海小學,浙江 海鹽 314300)
基于人音版小學圖形譜的量化分析
徐 超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濱海小學,浙江 海鹽 314300)
在新課標背景下,音樂教材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人音版低段的音樂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圖形譜。本文從低段音樂圖形譜總體分布;低段音樂圖形譜量化總結逐一分析兩個方面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情況,談一談所思所想。
低段;圖形譜;量化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純粹的聽覺藝術無法調動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低段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只有把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才能擺脫傳統教學的枯燥性和單一性。而圖形譜正是把聽得見卻看不到的音樂,運用點﹑線﹑面等各種圖形來描繪音樂,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掌握。
圖學論者哈拉里認為“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旋律﹑節奏等作為音樂的重要元素,在圖形譜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將“無形的聽覺”與“有形的視覺”相結合。讓不確定性的感受成為一個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形象,理解音樂知識,梳理音樂結構,表達音樂情感,提升對于音樂的審美感受。
經過筆者的整理發現,對于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的低段學生來說,圖形譜的運用側重點在歌唱教學與節奏教學。而有一部分圖形譜兼具了這兩者,既能服務于歌唱教學的有效開展,又有節奏教學的直觀展示。在欣賞與器樂的部分暫時涉及得較少。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圖形譜在歌唱教學中出現的頻率也逐漸減少。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欣賞曲目明確涉及到圖形譜的達到了5首樂曲,器樂涉及2首樂曲;二年級的教材中欣賞和器樂的比例逐漸加重,與歌唱教學并肩;而到了三年級卻只出現在了欣賞教學中,這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的整體認知發展規律。由此可見,圖形譜在低段音樂教學中分量之重!
(一)一年級圖形譜量化分析
1.凸顯幼小銜接
眾所周知,幼兒記憶的方式是形象記憶。圖片﹑實物對他們來說遠比數字﹑詞句的記憶更加深刻。作為從幼兒園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他們的記憶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在逐漸發生改變,但是依然以形象思維為主導,慢慢向邏輯思維過渡。所以在小學一年級的音樂課堂中,如果只出現旋律文字這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課程安排顯然不符合學生的心智發展規律。一年級的音樂教材充分考慮了學生身心特點,圖形譜出現的比例非常高,并且圖形譜的形象與歌詞是緊密相連的,即在有聯系的條件下圖譜中寫明了歌詞,這樣的方式能讓一年級的學生有效地記住歌詞與歌曲創造的形象,凸顯了幼小銜接。
2.突出歌唱教學
從一年級的圖形譜量化分析圖中,我們顯而易見地看到旋律教學和節奏教學圖形譜的使用占到了整體一年級音樂教學的45%,比欣賞教學整整高出30個百分點,而且圖形譜出現的順序是歌唱教學先于欣賞教學。我們知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歌唱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年級的學生天性是好動愛唱,利用天性中喜歡演唱喜歡表演的特性,把圖形譜無聲地融入于歌曲教學中,從易到難,符合學習的規律,而這樣的認知方式也為后面欣賞教學的圖形譜利用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3.側重實物圖譜
圖形譜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四類:點線圖譜﹑色塊圖譜﹑符號圖譜和實物圖譜,其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是點線圖譜。點線圖譜是通過點的大小﹑疏密和線條的長短﹑粗細來表現音樂旋律的高低﹑節奏的快慢等。點線圖譜的運用非常廣泛,并且無論是低段或者中段還是高段,都可以運用點線圖譜,雖然“百搭”,但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未免有點枯燥。而基于他們的思維方式,利用實物圖形譜是最佳的選擇。實物圖譜通過各種真實的物體形狀跟隨音樂排列變化,來充分展示音樂形象。實物圖形譜建立的音樂形象鮮明,并且與歌詞配合度較高,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掌握。
(二)二年級圖形譜量化分析
1.歌唱欣賞齊頭并進
從圖表中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二年級圖形譜以歌唱教學和欣賞教學共同發展為主。經過一年級的圖形譜側重歌唱的教學,二年級開始欣賞教學出現的圖形譜比例開始加重。在歌唱教學方面,圖形譜主要涉及的依然是旋律與節奏,對于旋律教學,更加注重音高概念的學習。從二年級上冊第二課《乃呦乃》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再是模糊感受旋律的走向,而是為旋律的高低設置了科學的歸類,這也暗示了圖形譜的旋律教學開始側重于音高的鞏固與穩定。在欣賞方面,一年級最后一課《調皮的小鬧鐘》中出現了點線圖形譜,這是為二年級的欣賞教學做的一個過渡。
2.圖形譜提示語由淺入深
教材中的提示語是容易被大部分教師忽略掉的地方。認真對比提示語的變化,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教材安排的巧妙之處與圖形譜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對比一﹑二年級教材里出現圖形譜提示語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變化。比如在一年級上冊《會跳舞的洋娃娃》中,提示語是這樣寫的“聽音樂,跟著老師用手指畫圈”。這首樂曲是三拍子的樂曲,畫圈的方式很符合三拍子的感覺,這里的安排只是最初步的聽覺感受。但是到了二年級的教材中能力開始提升,要求開始增加,比如二年級下冊《蜜蜂》中,提示語為“聽音樂,用手劃一劃蜜蜂飛舞的路線”。其實這里的要求已經是學生在自制圖形譜,自己去體會旋律的變化。
3.音樂實踐豐富多樣
音樂課堂的音樂實踐活動有很多種,比如:課堂小樂器的感受與應用,嘗試用身體律動結合歌曲表演或可以自制音樂情景劇等等。音樂實踐是學生非常喜歡的,而且也是音樂教學成果的一種綜合性的展示。在音樂實踐中,與圖形譜結合最密切的應該是課堂小樂器的應用。在教材中也多處出現了小樂器與圖譜結合的實例。在一年級的教材中,出現了三次小樂器圖譜,形式較為簡單,都是初步的感受與應用,通過以“圖”識“樂”的方式來了解樂器發出的聲響。而到了二年級,雖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實踐難度開始逐步增加
(三)三年級圖形譜量化分析
1.遵循認知規律
三年級圖形譜的應用完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成長特點。作為低段的“尾聲”,三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日益長進,已經可以進行較為復雜的邏輯計算。而圖形譜的應用也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折變化,歌唱教學中圖形譜漸漸淡出學生的視野,但是在欣賞教學中圖形譜作為一枝獨秀保留了下來。縱觀三年級的欣賞教學,樂曲的長度較長,運用圖形譜可以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旋律記憶。伴隨著樂曲難度的增加,圖形譜可以幫助學生把復雜的音樂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看,通過聯覺效應,在內心形成對音樂的理解與掌握。
2.點線圖譜為主
由于學生音樂知識的累計增長,在三年級教材中出現的圖形譜(欣賞教學)大都為點線圖形譜。點線圖形譜對于樂曲表現旋律與節奏有著天然的優勢。首先是比較簡潔,相比于實物圖形譜來說更加簡潔有效,比較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再次對于下一階段的音樂學習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因為越高年級的圖形譜也越是簡潔,通常都是點線為主,主要要求學生把握主題音樂的音高和不同類型的音樂表現形式,最明顯的就是節奏的舒緩與緊湊,音樂的柔和與激烈等。
3.感性回歸理性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學生通過音樂發現美,收獲美,創造美。因為是情感的體現,所以音樂是感性的。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的腦海中音樂的形象也是千變萬化的。但是音樂又是理性的。音樂有著嚴格的織體和巧妙的結構。如果沒有理性,那么感性的音樂就顯得淺薄。所以在音樂課堂上,除了幫助學生感性地認識音樂,體驗情感,也需要理性的回歸課堂,尊重音樂內在嚴謹的織體結構和樂理知識。恰恰教材的編寫也寓意著音樂從一年級感性認識到二年級過渡再到三年級的理性回歸。我們可以從歌唱教學上與器樂教學上窺得一二。
[1]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旭娟.圖形譜在小學識譜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音樂教育,2002(11).
[3]吳少華.圖形譜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音樂教育,2007(10).
G623.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