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昕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互聯網時代中國唱片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張雨昕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隨著信息全球化的來臨,互聯網逐漸取代傳統的文化傳播載體,其中比較顯著的是唱片行業的衰落,本文對唱片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在網絡普及的前景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作出了分析,并針對挽救唱片行業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唱片行業;發展現狀;網絡時代
唱片是一種傳播音樂的物質載體,其物質形態可以分為早期的鋼絲唱片﹑膠木唱片﹑黑膠唱片及cd光盤等,為了實現唱片推廣和傳遞音樂的目的,形成了帶有營利性質的唱片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了與世界接軌的進程,最為顯著的就是互聯網的引進,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需要我們不斷改變經濟產業模式,調整經濟發展方向,網絡大眾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的文化傳播載體,唱片行業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面臨著生存的挑戰和危機。
唱片作為傳播音樂的重要途徑,發展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在培養和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方面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我國,唱片發展的歷史根基尚淺,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歷史,從發售傳統民間音樂到現代多元化的流行音樂,從老式的膠片唱片到現在的CD光盤,隨著時代的進步,唱片行業也在不斷改革,然而這種改革力度較小,導致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唱片行業逐漸走向衰落,面臨著發展受阻,舉足不前的困境,其經濟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盜版屢禁不止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文化法律倒退階段,法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我國對知識產權的維護和對盜版的打擊力度不夠完善。在唱片行業的前期,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品普遍不高,想要購買一張正版的唱片,無疑是奔侈,在這種情況下,盜版唱片層出不窮;在現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的音樂免費下載平臺,網絡具有時效快﹑便捷性的特點,人們想聽什么樣的音樂都可以通過搜索網絡來實現。《2008年全球唱片行業信息報告》中明確的指出了中國唱片行業發展緩慢,是由于大量盜版的存在導致的,據保守估計在中國99%的音樂都來自于非法途徑,網絡的普及更是為音樂盜版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建立和完善網絡管理制度,嚴格打擊盜版唱片的存在,是解決唱片行業凋零的關鍵。
(二)音樂市場凋零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傳統音樂市場的唱片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活動,廣大群眾的娛樂活動也越來越豐富,不再滿足于聽唱片。同時,互聯網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數字音樂的興起給唱片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據《全球信息唱片報告》中的數據分析來看,唱片行業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急劇下滑,在市場中的比列逐漸減少,比較而言,數字音樂的銷售地位在逐年提高,有取代唱片行業的趨勢。同時由于消費者購買唱片的需求降低,內地許多歌手也將目光轉向數字音樂,致使唱片行業近年來鮮有優秀的作品面世。在10多家音樂服務網站推出的《互聯網音樂調查》報告中明確的指出了:90%以上的消費者不會選擇購買唱片而是通過網絡滿足自己的音樂需求,據統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動和寬帶數量,由于在互聯網上獲取音樂的途徑越來越便捷,方便免費的數字音樂下載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只有不到10%的消費者會堅持購買唱片,使得唱片行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三)唱片利潤減少
唱片行業的產業鏈分布較為復雜,包括藝人﹑經濟人﹑唱片公司﹑商業傳媒﹑音響制作等領域,唱片的發行離不開上述行業的支持與贊助,利益的分配不均或者是得不到想象中的利益價值,會導致各企業將投資目光轉向其他方面。同時,藝人與唱片公司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唱片公司挖掘和培養的藝人,往往會因為利益的原因而不再滿足于唱片,轉型向更有發展前景的影視行業發展,無疑給唱片公司帶來巨大的打擊。
在互聯網普及的當今社會,網絡的迅速發展要求我國必須對傳統的產業結構模式進行調整,在這種時代變革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唱片行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一)消費需求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為唱片行業帶來了機遇
從消費者消費心理的分析,不同年代的人們對音樂的消費需求也是不同的,消費需求是產業結構調整和改變的依據。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消費,不斷出現的新的音樂風格和類型刺激著人們的消費心理。
(二)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對唱片產權保護提出了挑戰
在我國,音樂傳播的途徑較為廣泛,其中常見的包括電臺﹑廣播﹑電視﹑報紙及互聯網等等,中國的產權意識薄弱,致使盜版行業日益猖狂,因而想要保護唱片行業的發展,首先要對盜版進行嚴歷的打擊,讓消費者通過正規途徑購買唱片,欣賞音樂,陶冶性情。
(三)音樂利益的多重性為唱片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在我國,傳統的唱片行業僅僅靠發售唱片賺取利潤,顯而易見,發售唱片帶來的利潤是不足以維持公司的運營,發展和尋找更多的利益收入需要我們從互聯網中尋求機遇。誠然,網絡科技給唱片行業帶來了危機,同時也為唱片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比如說,在眾多知名的音樂下載平臺,如酷狗﹑騰訊等,會采取收費的下載模式,從而為唱片公司帶來收益;近年來音樂綜藝節目不斷發展,許多音樂節目在播放和使用音樂時需要向出版商支付一定的版權費,不僅緩解了唱片公司的經濟危機,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傳的作用。因而,唱片公司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時代變革帶來的機遇,努力尋求生存空間。
(四)先進的音樂技術為唱片公司運轉帶來機遇
傳統的唱片制作具有時間長﹑制作慢等缺陷,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唱片的制作技術也發生了重大變革,高效﹑便捷的制作方式極大的滿足了市場需求。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網絡科技給唱片行業帶來的不僅僅是生存的困境,更多的是機遇和挑戰,提高唱片行業在音樂市場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需要我們牢牢把握時代潮流變化的大方向,不斷進行科學的創新和改革,再現唱片行業的繁榮。
[1]羅天平,鄒德民,周慎.互聯網思維下唱片業應如何適應網絡信息的發展[J].科技傳播,2014(13).
[2]楊露.淺析新媒體時代傳統唱片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2(01).
[3]王夢雪.互聯網音樂盈利模式新探索[J].當代經濟,2016(07).
J62
A
張雨昕(1990—),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陜西西安,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工作單位 西安音樂學院,專業:藝術管理,研究方向:音樂產業、文化產業管理、文化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