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陽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音樂美學觀視域下的舞蹈“和”文化探究
席 陽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和”簡單的說就是諧和,它是古代音樂美學中一種重要的理論范疇。本文從舞蹈的特點出發來具體論述舞蹈中“和”的因素及其對舞蹈的影響,通過“和”來推動舞蹈藝術整體發展,使其不斷創新。
舞蹈;“和”文化;音樂美學觀
古代的美學著作《樂記》中載:“樂為舞之心,舞為樂之容。”遠古時期,舞蹈就是以“樂舞”來命名的,直至今日舞蹈仍是與音樂相結合。音樂與舞蹈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相伴而生的。舞蹈藝術是視覺上的肢體動作與聽覺上的音響形態相結合的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是音樂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所以“和”這一音樂美學理論在舞蹈藝術中也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人們在勞作生活中產生的重復有規律的節奏動作,形成了最原始的舞蹈。可見舞蹈自起源時就有了音樂中的重要構成要素“節奏”,沒有了節奏,舞蹈就不能稱之為舞蹈,只能稱之為動作,故“節奏”是構成舞蹈的重要音樂元素。所以要想實現舞蹈的“和”,首先需要舞蹈中的節奏與舞蹈音樂中的音響形態相諧和。舞蹈中的節奏不同于音樂中的節奏是音響上的,舞蹈中的節奏是一種無聲的節奏,它體現在舞者用肢體動作所呈現出來的韻律上。所以在舞蹈的具體實踐中,不能用三拍子的音樂來搭配二拍子的舞蹈,也不能用柔和舒緩的音樂來搭配熱情﹑豪放的舞蹈。要使得音樂的音響形態與舞蹈內在的韻律相統一,才能達到舞蹈構成要素的諧和,實現舞蹈外部形態上的“和”。
《毛詩序》中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文字說明了音樂和舞蹈都是人們抒發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都能將人們的情感深刻表達出來。正因為舞蹈有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所以在舞蹈實踐中,需要舞者的情感與舞蹈所表達的情感相諧和。舞者要深刻理解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只強調舞蹈中的技術性,而拋棄舞蹈中的情感性,沒有思想和情感的舞蹈是空虛的,缺少了核心的靈魂。所以在舞蹈的具體實踐中,不能一味的去炫技,用大量的跳﹑轉﹑翻來構成舞蹈,這樣的舞蹈只能算是技巧組合,不能稱之為舞蹈藝術。
要想真正欣賞舞蹈的美,需要欣賞者自身情感與舞蹈藝術情感的諧和。現今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有許多的舞蹈表演,從芭蕾舞劇到民間舞﹑古典舞,它們用自己獨特的肢體語言向欣賞者展示出一場視聽藝術的盛宴,同時將內心情感傳遞給欣賞者。有許多人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去看一場演出,觀看舞蹈表演既不能滿足自己的飽腹之欲,同時又浪費時間和金錢。這些人是沒有達到審美意識層面的人,他們追求的是物質層面的滿足而不是精神層面的富足。還有一類人雖去觀看了舞蹈表演,在欣賞舞蹈表演中也表露出開心的樣子,但只是空有其表,他們并沒有真正體會到舞蹈傳遞出的情感,沒有與舞蹈表演的藝術作品情感與自身情感產生共鳴,沒有進入兩者共同的情感世界,仍然停留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這也是樂不與人和的體現。只有欣賞者的情感與舞蹈藝術表達的情感相契,處在同一個思想情感中,達到樂與人和,欣賞者才能真正體會到舞蹈的美。
莊子的“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即能不受有形音響世界的束縛,達到了有形和無形的諧和,是音樂中的天人合一。同樣在舞蹈中,遠古時期人們通過巫舞的形式來表達對天的敬畏,這是天人合一的體現。在現在的舞蹈實踐中,也有許多這樣的體現。以舞蹈大家楊麗萍的孔雀舞為例,她因表演孔雀舞成名,在她前后也不乏有眾多的舞者來表演孔雀舞,但都不如她所呈現的活靈活現。現在只要一提到孔雀舞就想到楊麗萍,她成了這個舞蹈的代名詞,好像這就是屬于她的舞。因為在她的孔雀舞中,她將自己轉化成了孔雀的形象,她不是在模擬孔雀形態的來進行表演,而是真正的在以一只孔雀的形態來表現孔雀的動態,達到了物我兩忘境界。她將自己與舞蹈藝術融為一體,沉浸在舞蹈中。在現在的舞蹈實踐中,我們常說舞者“不走心”,“不走心”就是指有在舞蹈學習過程中,沒有真正將自己與舞蹈藝術融為一體。所以需要舞者在舞蹈中擺脫其他因素的束縛,全身心的投入舞蹈之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和”是促進事物不斷發展的對立因素的統一,“同”是相同事物的相加,要求“和”,而不能求“同”。所以要想使舞蹈藝術不斷發展,不能只停留在當下,需要不斷吸收各類元素來擴展舞蹈藝術。現今的舞蹈已經分為許多固定的類別,每種舞蹈都有特定的舞蹈內涵和動作技術要求,但仍需要不同的元素來相互融合促進。例如傳統的芭蕾舞是典型的歐洲舞蹈,傳入中國后與中國民族風格相結合形成了中國民族芭蕾,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例如芭蕾舞劇《白毛女》,它基于芭蕾舞蹈的特點,創造性地加入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因素,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所以在舞蹈藝術今后的發展中,不能局限于固有的形式風格,要勇與大膽吸收不同元素,來促進舞蹈藝術的創新,使其更上一層樓。
[1]修海林.“和”——古代音樂審美的理想境界[J].文藝研究,1988(04).
[2]賀香沛.先秦時期“和”的音樂美學觀[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06).
J61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