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雙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研究
劉 雙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歌舞劇藝術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數字媒體成為當代歌舞劇傳播的主要平臺,本文從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價值和難點出發,給出了其大眾化傳播的基本策略。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為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傳播;數字媒體平臺;模式;策略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那些遙遠﹑高雅的藝術形式借助數字技術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為了擴大這類藝術表演的傳播范圍,探究其大眾化的傳播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當代歌舞劇作為這類藝術中的一種正借助數字媒體平臺逐步實現了其大眾化的傳播。
(一)歌舞劇概述
歌舞劇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由戲劇演變而來,英文名稱叫做“Opera”,也叫作音樂劇,是將音樂﹑舞蹈﹑戲劇﹑文字﹑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歌舞劇一般由詠嘆調﹑合唱﹑重唱﹑舞蹈等組成。世界著名的歌舞劇有《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劇院魅影》和《貓》等等。
歌舞劇和通常所說的歌劇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雖然區別不是很大,但對于自身的看客來說還是能夠區分的。比如,歌舞劇中的歌曲一般短小精悍﹑易于傳唱,而歌劇一般依靠獨唱的詠嘆調引領全局,而且詠嘆調會伴隨著劇情的發展將整部歌劇作品逐步推向高潮。在歌舞劇中描繪男女主人公分別的場景一定是感傷的,場景可以雜亂無章,而歌劇中男女主人公總是保持著優雅而高貴的舉止,場景一定是整潔舒適的。同樣是表現愛情的獨唱,歌舞劇的曲調可以是傷感的,而歌劇的曲調一定會保持熱情洋溢。
歌舞劇沒有追求卓越出眾的野心,被視為是平凡而不平庸的創作。歌舞劇贊揚民主,贊揚平凡生活中那些追求愛與幸福的普通人,而對那些自以為是的富人則充滿了嘲弄與不滿。
因此,歌舞劇是很“接地氣”的藝術表演形式,正因為其具有這一顯著特征,使其在大眾中的傳播范圍很廣﹑傳播效果很好,深受大眾的喜愛。
(二)歌舞劇藝術的傳播平臺
歌舞劇藝術自產生之初就是在各大劇院現場表演,這一傳播模式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逐漸發生了改變。本文將這一傳播模式劃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在歌舞劇發展之初,因為沒有更好的傳播媒介,要想觀看歌舞劇表演必須到歌劇院進行現場觀看;其次,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很多的數字媒體平臺成為現代歌舞劇傳播的主要途徑和模式,而去歌劇院進行觀看逐漸退居二線。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去劇院欣賞一場精彩的歌舞劇又有成為新的潮流的趨勢。鑒于數字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歌舞劇觀看的主流,本文將基于這一平臺介紹現代歌舞劇的傳播。
所謂的數字媒體是指以二進制(0和1)的形式產生﹑傳輸﹑處理和獲取的信息載體,這些載體包括傳輸和顯示數字信息的設備以及數字化的圖像﹑視頻﹑音頻﹑文字﹑動畫等數字化信息本身。在數字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所有種類的藝術表演的傳播模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滲透到藝術表演的整個過程,包括最初的作品設計﹑現場演出﹑現場錄制﹑營銷推廣﹑數字制作以及發售與出版等。數字媒體與藝術的融合,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眾愿意依靠數字媒體平臺獲取所需的藝術表演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親臨現場去觀看表演。常見的數字媒體平臺有互聯網(主要是各大藝術類的每戶網站)﹑移動互聯網(主要指手機﹑PAD等終端)﹑移動數字廣播電視網﹑IPTV互動電視網等。
當代歌舞劇表演也如其他藝術表演一樣受到了數字媒體平臺的沖擊,考慮到制作成本以及大眾的觀看習慣,現場演出的歌舞劇越來越少,即便現場演出,也會利用數字媒體平臺進行直播或者重播,從這個角度講,數字媒體將成為現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主要平臺。
(一)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價值
當代歌舞劇藝術是一種集成了舞蹈﹑音樂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一部優秀的當代歌舞劇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一個時代藝術發展水平的縮影。對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進行研究,在藝術傳播研究和藝術傳播創新等領域有重要的價值。它不不僅能夠實現當代歌舞劇在群眾中的普及,也可以收集到更多的關于當代歌舞劇的評論,這些評論將為當代歌舞劇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的意見指導。在當代歌舞劇傳播的過程中,能夠吸納更多的人對歌舞劇產生興趣,這些人中的部分將來很可能就會成為歌舞劇的愛好者﹑研究者,他們不同的專業特長,將為當代歌舞劇的發展注入新的素材,從而推動當代歌舞劇的發展與創新。推動當代歌舞劇藝術的大眾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歌舞劇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促進了歌舞劇相關產業﹑延伸產業以及周邊產業的發展,為整個歌舞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二)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難點
當然,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實現的,當代歌舞劇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大眾化傳播的過程中有很多難點需要克服??傮w說來,當代歌舞劇藝術具有演出人員多﹑表演時間長﹑劇情完整﹑場景變換多端﹑道具數量眾多﹑表演場地要求高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當代歌舞劇藝術在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具有以下難點:
1.傳播成本大
當代歌舞劇對人員﹑道具等要求很高,通常幾個小時的歌舞劇從劇本設計到最終彩排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大量的人員成本﹑道具成本﹑舞臺成本﹑乃至時間成本推高了當代歌舞劇的總體成本。而傳統的當代歌舞劇傳播模式是大眾前往劇院現場觀看,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也很重要,而這方面的成本也不少。
2.傳播渠道單一
傳統的歌舞劇傳播渠道就是觀眾到劇院現場觀看表演,因為歌舞劇的演員是固定的,劇院的場地也是固定的,因此一次歌舞劇表演最多能夠于人同時觀看,為了擴大傳播范圍,歌舞劇演員不得不循環演出。
3.傳播內容的信息量大
當代歌舞劇藝術動輒數個小時的時長,演員眾多,信息量非常的大,其中穿插著故事情節﹑音樂﹑臺詞﹑舞蹈等,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除非專業的歌舞劇人員或者研究者能夠一遍吸收這些信息外,大量的觀眾跟本無法一遍吸收所有的內容,而現場表演又不能重播,一旦錯過就將成為歷史。
雖然近年來,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但是由于高昂的制作成本﹑題材的限制等原因,當代歌舞劇藝術的推廣工作做得并不太好,這成為當代歌舞劇藝術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借助互聯網絡,通過某種數字平臺推進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顯得十分必要與緊迫。
(三)利用數字媒體平臺推進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的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數字媒體將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未來藝術傳播的主要平臺,通過比較各種傳播平臺的優缺點后,本文認為數字媒體平臺能夠解決上文提到的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它能夠多角度的展現當代歌舞劇的創作和表演的全過程,觀眾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跳躍性﹑間歇性﹑多角度的瀏覽錄當代歌舞劇數字作品。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隨時隨地觀看當代歌舞劇成為可能,這也為當代歌舞劇藝術的大眾化傳播提供了嶄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總體來說,數字媒體平臺打破了當代歌舞劇藝術在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復雜性,打破了傳播渠道的單一性,降低了當代歌舞劇傳播的成本,拓展了當代歌舞劇的觀眾范圍,實現了多角度﹑反復性﹑低成本﹑便利性的傳播目標,基本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依靠數字媒體平臺的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模式。因此,本文認為數字媒體平臺在未來藝術表演的傳播過程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有超越現場傳播的可能性,依靠數字媒體平臺能夠基本解決掉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既然數字媒體平臺能夠基本解決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那么就應該積極推廣數字媒體平臺的應用范圍,實現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目標。
(一)根據數字媒體平臺的特點編制歌舞劇
數字媒體平臺已經成為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主要平臺,因此,創作適應數字媒體平臺傳播的當代歌舞劇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社交需求的主要集散地,因此,迎合當代人的觀賞習慣,編制諸如此類的“微劇目”將會帶來更好的傳播效果。依靠數字媒體平臺傳播當代歌舞劇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獲得大眾的反饋意見,匯總這些反饋意見當代歌舞劇可以推陳出新。當代歌舞劇在編制時要對傳統的編制風格與方法進行變更,因為數字媒體平臺的要求和現場觀看的要求是由差異的,鏡頭的錄制視角的不同,就可以對歌舞劇表演的某些元素進行突出展現。
(二)研發適合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數字媒體技術
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主要傳播的是歌舞劇的音視頻文件,因此從數字媒體的技術層面上講應該加大對音視頻播放技術的研發,開發簡潔易用的大眾化收看終端,便于更多的歌舞劇愛好者接受相應的節目,更加流暢﹑舒適的觀看當代歌舞劇。必要的技術支撐是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的手段,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值得慶幸的是,歌舞劇數字媒體的傳播技術與普通的音視頻傳播技術沒有本質區別,而現今這類的視頻播放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歌舞劇節目完全可以依附這類比較大的﹑比較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平臺,或者吸取這類數字媒體平臺的開發技術,自主設計針對性的播放平臺。
(三)引進社會力量參與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
數字媒體平臺的參與者包括政府﹑高校﹑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他們管理﹑開發﹑研究﹑經營﹑使用著數字媒體平臺,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才使得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成為可能。因此,為了促進這一傳播效果,可以強化社會力量在當代歌舞劇大眾化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通過產——學——研的方式,將最新的技術﹑理論﹑方法﹑模式應用到歌舞劇的傳播過程中去,優化傳播的環境﹑擴大傳播者隊伍﹑疏通傳播渠道﹑更新傳播技術等,從而使歌舞劇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
本文主要基于數字媒體平臺介紹了當代歌舞劇的大眾化傳播模式,認為數字媒體平臺將成為藝術表演傳播的主流媒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歌舞劇傳播模式的消失,相反,隨著數字媒體的普及,觀眾對那種傳統的現場觀看變得越來越感興趣,我們正逐步面臨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因此,在傳播領域權衡好當代歌舞劇的傳播模式與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1]龐宇.音樂傳播“場域”中的當代原創音樂劇探析——以《金沙》為例[J].人民音樂,2013(02):70-72.
[2]田鈺瑩.從歌舞劇型影片《歌劇魅影》談藝術教學中類型影片的鑒賞[J].黃河之聲,2013(16):20-21.
[3]周耘.真山美保與新制作座對中日音樂文化交流的貢獻——當代中日音樂文化交流研究之二[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3):24-31.
[4]沈勇.構建民族文化藝術傳播傳承和發展的新理念——《印象·劉三姐》的傳播生態與啟迪[J].大眾科技,2013(11):184-187.
J842
A
劉雙,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是《當代歌舞劇藝術大眾化傳播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6YB2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