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欣欣
(南京市溧水區第三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200)
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民族民間音樂應該被很好地傳承下去,進而在我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廣泛弘揚民族文化。高中是一個培養祖國未來人才的搖籃,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因此把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作為課程融入高中的新課程中進行教學,以此可以體現素質教育的觀點,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操,又可以更好的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使高中生提高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進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地對高中音樂民族音樂的教學方式探討。本文主要闡述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不但要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專業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這對弘揚中國民族文化有重大意義。
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文化是學校的重大責任之一,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因此在高中教學中融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不僅豐富了學生課堂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情操和愛國情懷。
我國民族眾多,歷史悠久,不同的民族創造出不同的音樂形式,體現著各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特點,所以在高中課堂加入不同民族的因素,豐富了課堂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的音樂素養,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形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小培養學生學會尊重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因此每所中學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安排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對待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音樂內涵,在學習中豐富自身的見識。
在高中音樂課堂上,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內容,并且采用新穎的教學模式,漸漸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在課下,可以對學生喜歡的民族音樂進行判斷,然后截取一些好的音樂片段,然后綜合音樂教材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欣賞,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加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形式,把音樂教學和其它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創造新式的音樂,使學生眼界更開闊,發散學生思維的方式,培養高素質的全方位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目前大多數學校都設置了多媒體廣播站,一般在課外活動的休息時間都會播放一些音樂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廣播站就可以偶爾播放一些民族民間音樂,促進學生更熟悉民族民間音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的公共宣傳欄每周做一期關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專欄,用文字描述各民族音樂的特色,張貼一些民族音樂的舞臺照,這樣能使學生從聽覺和視覺不同角度體會到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在課余時間可以鼓勵學生收集不同民族民間音樂的素材,組織一些關于民族音樂知識的問答競賽,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進行深度思考,提高對民族音樂的認識。
音樂文化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文化以及民俗風格、美學特點和語言特點,是全民族的思想和靈魂,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包含了傳統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的生活習慣,是傳統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著民族的各方面。民族民間音樂可以提高高中生對民族的認同感,使他們了解民族特點,增強對民族的熱愛,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中,可以學習民族長期以來發展的歷史,體會民族擁有的獨特精神內涵。
中國民族眾多,擁有豐富的文化傳統,而民族民間音樂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傳統之一,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過程中,高中生可以學習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并在高中音樂課堂加入民族元素,使課堂內容不再單調,讓同學更加喜愛這種上課形式,增強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不斷培養學生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從而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民族民間音樂可以加強高中生的音樂素養,進行民間音樂教學可以使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不同的民族的不同民族特色都依靠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來,讓每個民族有獨一無二的民族審美觀。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看重不同節奏產生的不同旋律,演奏時可以給觀眾展示令人陶醉的意境,使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美體現的淋漓盡致,并且音樂的內容可以使學生的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給人以啟迪,使民族民間音樂對高中生的思想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內容,要學習多元文化民族知識,豐富課余生活,調動老師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在教師帶領學習下,讓具有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使命感。弘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要從教育的點點滴滴做起,漸漸提高高中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
[1]戴小榮.關于民族音樂走進課堂現狀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15(22).
[2]陳焦偉.如何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J].才智,2016(10).
[3]張京江.高中民族音樂的授課分析[J].音樂時空,2015(09).
[4]田慶鳳.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J].成功(教育),2010(10).
[5]戴瑞吉.中小學加強民族音樂教學的幾點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