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蕾
(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評價論》一書中將“評價的本質”解釋為“處于認識論與價值論交點上”,即通過合理的評價體系將人類頭腦中的認識與多種價值標準進行溝通。”[1]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建立的一種評價方法體系,通過評價可以發現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針對性調整,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學生也能夠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兩者實現良性互動,進而對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等進行準確定位和把握。
傳統教學的特點固定于“教師教、學生聽”這種單向的知識輸出模式,填鴨式教學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傳統的古箏教學只看到教學過程中的 “教”,忽略了“學”的重要性,將教與學孤立開來,課程教學因循守舊,難于創新,學生趕不上教師的進度,在理解和接受等層面上出現知識斷層。
“反饋是評價的又一個重要功能,傳統教育的反饋功能主要由教師根據授課課堂反應,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師也將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給學生,學生自行調整學習策略,教學和學習過程控制在教師手中,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良性互動過程。”[2]形成性評價通過教師對教學每一個環節和階段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根據反饋出來的信息針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實現學情分析與指導,從而使得在教師方面了解學生的接受度和教學成果效應,在學生方面能夠當即提出自己在聽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然后教師進行針對性解答并調整教學策略。如此一來,教學就顯得更加交互化、靈活化、人性化,教師也能夠在第一時間洞悉學生的真實狀態,掌握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而選擇加快(或延緩)教學進程、改進(或變革)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聽懂學會。“總之,運用形成性評價就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3]
“在以前的古箏教學中,教師講課的時間居多,學生練習的機會少,學生跟隨教師的步伐學習、練習,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訓練。”[4]古箏教學具有即時性、持續性等特點,給人的體會是一種對藝術的欣賞和享受,這就必然會介入聽者觀眾的個人情感和態度,他們會不自覺地對古箏演奏進行評鑒(或好或壞),教師的形成性評價就可以提升在正式表演時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演奏過程中的問題,同時還可以站在欣賞者的角度來領會和感受,給出較為客觀公正的建議和意見。
形成性評價不僅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還要求教師和學生對自身進行評價(即自評),這樣就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實現良性互動循環,教師就不再像傳統教學那樣唱獨角戲。學生和教師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溝通交流,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反思和評價,改革方式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在分層次教學和小組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情感交流與問題探討,教學相長,同學之間也可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5]如此一來,教師和學生都在發揮積極主動作用,使古箏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形成性評價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糾正系統,能夠保障在堅持教學的原則性基礎上兼顧教學的靈活性,體現古箏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古箏演奏中的錯誤并不像日常生活中的紕漏那么容易發現,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演奏過程中每一個細節的失誤雖說不上釀成滿盤皆輸的嚴重后果,但也會使表演大打折扣,成為音樂藝術作品的一個敗筆。而在此時,形成性評價就能很好地預防和消除這樣一個顧慮,使得每一步驟、每一環節都能夠嚴格按照正規標準化操作手法進行,從而提高演奏的流暢性和完美性。“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了古箏樂曲的人文內涵,才能夠將古箏樂曲演奏得更加富有藝術靈魂。”[6]
本文簡要介紹了形成性評價的內涵和傳統價值作用,說明了古箏教學過程中對于形成性評價的要求,展示了形成性評價和古箏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從以下方面論證了形成性評價對于古箏教學的重要性:從學生立場出發,形成性評價使得學生參與古箏教學,調動其積極性和自覺性;針對教學本身而言,使得每一個環節都能流暢通順,保障正確無誤,及時修正彌補過失;在教學過程上,將每一處教學要求落實到點到位,推動古箏演奏藝術性發展。
[1]王蕾,李德杏,周波,劉曉芳.論教師的主體認識對過程性評價實施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2014(08).
[2]宋戰凱,李波.論遠程教育學生形成性評價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14(07).
[3]吳澗石.論小學科學探究中的形成性評價[J].科學大眾,2011(04).
[4]魏巧曼.在古箏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克服厭學心理[J].大眾文藝,2015(03).
[5]潘玲玲.古箏教學中的移情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5(02).
[6]閆怡君.高校古箏教學創新及有效性提高策略[J].戲劇之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