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佳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00)
在實際的舞蹈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在舞蹈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懈怠、懶散、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對所學專業興趣減弱的情況。其學生狀態的改變不僅影響了他們自身學習的進度、教師的教學進度。更直接導致了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我們最擔憂的種種惡性循環。所以談舞蹈興趣教學的目的與好處是:教師針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以使得學生受益的教學方法,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創造和諧輕松的教學和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情緒愉悅中感受知識、接受知識和掌握知識,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興趣教學以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為基礎,特別強調育教于樂。
我們的第一堂民族民間舞課程上,大多教師在課堂中進行的的第一個環節便是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普及和講解。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和表演,首先得感受民族民間文化和民族心理。所以,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運用興趣教學讓學生們在學習民族民間舞蹈時首先對民族民間文化和民族心理“心領神會”,然后在表演和完成民族民間舞蹈時附有文化感,是非常必要的。據我發現,每當老師講說的時候,大多數的同學都心不在焉。我曾試問過自己,其實民族民間文化很有意思,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像一個個“故事”。2013年我在海南省歌舞劇院附屬芭蕾舞蹈學校進行教學實踐學習,我便作為一名民族民間舞教師將我的疑惑與思考帶進了這所學校,帶進了我的課堂。教學對象是中專五年級的男孩,年齡十五、六歲。我試著通過一個藏族愛情故事——《茶和鹽的故事》為主線,在介紹主人公外貌特征時將藏族地區天氣環境服裝特色以及獨特的藏族服裝對藏族舞蹈形成的因素融入其中。在介紹主人公在長期的放牧生活中建立純潔的愛情時將藏族人民的生活方以及長期放牧少有的娛樂方式便是對歌、對舞的生活習性帶入其中。在講女主人公祈愿愛人平安時將藏族人民虔誠的宗教信仰帶入其中,更通過介紹最后男主人公去世火化時將藏族喪葬儀式帶入其中。從他們安靜聆聽的氛圍和全身心放在我身上專注的眼神來看,我知道,他們感興趣了。
對于第一次接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時,我們首先關注的一定都是這個民族的符號。所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符號”,則是指從民間采集提取通過編排成為教材后,將民間獨有動態的元素動律或靜態的造型美化和強化,形成動態和靜態上對這個民族舞蹈認知進行審美意識上的“動律定形”。隨著對某個民族舞蹈的短到舞蹈詞匯,長到舞句、舞段的日積月累時,伴隨著這些詞匯、舞句、舞段的該有的民族情感“符號”卻常常被忽略,這一點,學生在組合的學習和完成中體現得非常強烈,似乎覺得組合只是漂亮的完成一套動作,對組合應該有的民族情感體會和表達不到位,導致學生在后期完成和表演組合時形“形滿而意空”。雖動作、節奏和風格正確卻始終覺得少了那么點“味道”。民族音樂是民族情感“符號”的體現,是民族審美情趣另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讓學生感受和理解民族音樂是學生想要完成好表演好中國民族民間舞讓他們對這個民族舞蹈和文化產生興趣重要又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可據我觀察和了解,絕大多數的學生對關注民族音樂對于民族民間舞的作用比起來,似乎更感興趣“我學了什么動作、我學了幾個組合”。我曾在年齡只有十四、五歲的四年級男班傣族舞蹈風格課前,做了一個小實驗,將藏族、蒙古族、彝族、傣族的音樂片段分別播放給學生聽,讓他們分別說出指定曲目的屬性。顯然,對于十四、五歲的孩子來講,讓他們去回答音樂的屬性是挺難為他們的,但結合音樂從配樂入手將各民族舞蹈和民族音樂的情緒及動態或靜態的“符號”結合進行簡單講解,藏族弦子音樂中的節奏配合膝部顫膝動律營造松弛優美的情緒,蒙古族馬頭琴配合蒙古族舞蹈肩背動律營造遼闊自豪的情緒...那些優美的聽覺“符號”和各民族的動態“符號”相結合總能讓他們產生興趣勾住他們的心。以傣族風格單元課程為例,葫蘆絲音色柔美、飄逸、恬靜、溫潤、細膩、飽滿又不失質樸和精神像極了樸實恬靜的傣族人民的性格。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像極了傣族舞蹈“符號”性的“三道彎”動律,在伴隨音樂的過程中,示范單腳跟點屈伸旁展翅動作并讓大家觀察和思考視覺上舞蹈動作的運動軌跡和方式是否與聽覺上音樂的曲風和葫蘆絲轉音滑音的質感一同與傣族“三道彎”動律雷同。這樣從聽覺到視覺的“眼見為實”讓孩子們覺得很有道理,紛紛“一探究竟”,我知道,這一次,他們又感興趣了。
一直覺得好多桃李杯獲獎選手在表演自己比賽劇目的時候,用強烈的風格、唯美的連接、令人贊嘆的技術技巧緊緊咬住舞臺,死死拉住觀眾的眼睛,有時候,看著他們在舞臺上表演,被勾起興趣的我都想上臺跟著跳一段,真是叫人拍手稱絕。然而跳出自己的劇目以后真的也同樣是一個成熟的演員嗎?我曾與不少老師聊過這個話題,結論是:選手站上擂臺之前,是多少個老師的付出才將選手訓練出來,那個獎,另一種程度上卻是老師的,是老師“摳”出來的。而這種純碎的“摳”卻是個枯燥無趣的過程。沒錯,無論是舞臺還是教室,這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學期的尾聲,教學進度和教學組合完成進入“規整”階段的時候,大多數老師會對本學期教授的組合進行整理和規整,用這種無趣卻又不得不實施的方式來讓一個班級的十幾個人統一動作,整齊劃一。老師辛苦但仔細的“一招一式”的“摳”,學生一遍一遍的來。不僅教師在一次次的重復和一回回返工里慢慢妥協,而且學生也在一次次重來和一回回消耗中慢慢懈怠。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常常聽到“還有點嫩”、“還是少了點什么”、“沒有做到極致”。哪怕最后一個班真的“一模一樣”了,跳出了教室,跳出了組合,真的還會跳舞嗎?而會跳舞真的只需要在教室里不斷的“摳”就能達到嗎?是不是唯獨只有經歷“摳”這個枯燥無趣的過程才是演員出師的必經之路?有沒有一種有趣的方式在給予學生興趣的同時給予他們思考,然后配合老師盡快完成“早熟”?當我帶著這些疑慮和擔心進入學期末這個“坎兒”的時候,卻經歷了一次不同的體驗。那節課,學生們帶著飽滿的熱情和看上去用不完的勁頭完成一個又一個或組合或片段,并不是因為風格的不準確或節奏的不清晰,可我還是覺得不好。仔細想想,也許問題出在表演時動作不極致和心理遞進不飽滿。
鋼琴是舞蹈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幾乎每個排練廳都有的物品。由于兒時接受過鋼琴的教育,且一直對鋼琴藝術甚是喜愛,覺得好的鋼琴作品總是能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我覺得,鋼琴演奏和舞蹈這個藝術門類在某種程度是相同的。我將學生集中到鋼琴旁,我利用鋼琴腳踏擴音踏板開始了又一次探索和實驗,我的實驗分別分為四個步驟讓學生聆聽且思考,首先,我演奏了一段非常簡單又好聽的即興曲,但不踩擴音板。曲畢,我問他們是否好聽,他們的回答是“好聽”。接著我踩下擴音板,將剛才的曲子重新演奏了一遍,同樣問他們是否好聽,這時他們的回答是“好像比剛才好聽些”。再次,我投入情感,配合擴音板又將一模一樣的曲子演奏了一遍。這次他們的回答是“比之前兩次的更加好聽”。最后,我將相同的曲子通過提速演奏的方式將原本柔美抒情的曲子變成了歡快清脆的情緒,他們直呼“太神奇,太有意思了”但這時大家似乎有了明白了卻又說不出來的感覺,紛紛陷入了思索的沉默……我告訴大家,第一遍演奏大腦僅限于記憶狀態,將頭腦中安排的音符通過鋼琴這個媒介顯現出來。同樣就像我們在學習一段舞蹈的時候,大腦僅僅限于記憶狀態,而我們的這些記憶也僅僅是通過我們肢體這個媒介去顯現出來,大家所說的旋律的“好聽”實際上等同于我們舞蹈或組合動作動率的“好看”,并不具備極高的欣賞價值。我第二次演奏運用了擴音板,音色聽上去潤色且舒緩了很多,沒有了之前的僵硬感、死板感。其實也等同于我們隨著舞蹈或組合學習的時間的推移,而且越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動作的表現越熟悉和到位。也如同我第二次演奏時的音色一樣,讓人覺得舒服了一些。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了,能抓住觀眾的眼睛了,但遠遠還抓不住觀眾的心。這個階段也是我們上文提到,老師總在埋怨“沒錯,但還不好”的階段。然而我第三次演奏相同樂曲中,不僅運用了擴音板,還在演奏中投進了我對曲子的理解,將我個人的情緒一同帶入曲中,使原本好聽的曲子擁有了我的靈魂,讓聽眾不僅有了直觀的聽覺,還有了無限的想象。我們的舞蹈不也是一樣嗎?擁有靈魂、能給人帶來想象與思考的舞蹈作品尚稱經典,而能去思考賦予舞蹈作品靈魂、想象與思考的舞者才能長成藝術家。我告訴他們,比起他們“天下大同”整齊劃一的完成組合,我更希望他們先思考先“美美與共”再“天下大同”。最后我通過在演奏過程中對相同曲子提速演奏的道理也很簡單,我只想讓大家思考,作為舞者,什么才是我們最最應該追求的高度和境界。如同鋼琴是我表現自我的媒介一樣,舞蹈動作也是自我的載體,而舞者本身才是主體。這就說明,同我演奏鋼琴的道理一樣,舞者這個主體內心活動的變化會讓一組相同的舞蹈動作呈現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我們的目的便也不再是學十個一百個甚至一千個舞蹈或組合,我們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靈魂,有感受,“有血有肉”的舞者。那節課大家聽得出奇的認真。首先安慰的是他們很感興趣,但最最欣慰的是通過這次“鋼琴”演奏小實驗,我的學生們從中得到了啟示,開始思考和關注自己的內心了。
當然,教學是長期積累的經驗。成為一位舞蹈教師,除了擁有對事業的激情與熱愛之外,更是需要保持學習,仔細觀察生活并且找到生活中任何與舞蹈教學有關的事并且運用到課堂,一定會在你的教學上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