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云
(海安縣曲塘中學,江蘇 南通 226000)
在網上讀到劉文的《女老師要漂亮,男老師要帥—音樂教師形象芻議》[1],我在朋友圈做了個小調查,51位教師中25人贊同26人反對劉文觀點。對此,我也想反駁一下。
劉文的大意是:劉在中學生中搞“你喜歡什么樣的音樂老師”調查時某男生說:“女老師要漂亮,男老師要帥”,劉邊大發議論:“有人認為素質教育與教師的外表、長相等所謂的‘形象’沒有什么聯系,主要依賴于教師的知識技能等。但今天學生能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學生對美育的渴求;學生把在舞臺上看到的經過包裝的明星之美、帥遷移到音樂教師身上是非常自然的事。作為美的傳播者的音樂教師面對講臺這小舞臺,我們要做一個粉面天使來滿足學生這渴求;教師要敢愛敢憎……用良好的個性語言、真摯的感情去感染學生;要做一個思想解放的老師。
首先,劉文的問題虛假且邏輯混亂。劉文說:“有人認為素質教育與教師的外表、長相等所謂的‘形象’沒有什么聯系”。我不知道誰會這樣理解,國家教育法規《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明確規定:“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各種教育理論中的“教師形象”無不重視教師儀表;以前報考師范還有身高、長相(五官端正)的規定。音樂專業加試時,長相、儀表絕對是影響得分的。劉文說:“今天學生能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對美育的強烈的渴求”。意即只是到了“今天”學生才提出這要求。其實,喜歡漂亮老師的學生無論何時、何地不能說全部至少占絕大多數,因為愛美是人的天性。此外,該文對“形象”一詞專門加了引號,意在表明是指“教師的外表、長相等”。這確實與“漂亮、帥”的內涵相一致。但劉文感想的第三點(語言、感情)、第四點(思想)顯然不屬于其“所指”范圍。
其次,其主張的“漂亮”說不合理。教師因長得漂亮得到學生喜歡是有的,但用這來“要”求教師就不對了。人的長相是爹媽給的,先天的。總不能為了學生喜歡去整容吧。盡管通過服飾修飾可以比原貌要“美”一點,但一般人不可能修飾一下就都變成“帥”的了。再說,即使本來漂亮的人于中年發福后或女性生過孩子后也不一定還漂亮怎么辦?“人老珠黃”即人越老越不漂亮又怎么辦?還有所謂的中性人怎么辦?學生喜歡漂亮教師本無可厚非,但用一個對許多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主張來要求教師就不公平了。再說漂亮還不全在客觀評價,幼教專家王克知說:“漂亮和帥各人有各人的標準,很難一致”。且教師因漂亮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的也有,如《青澀歲月里的蝴蝶胸針》一文描述,因漂亮引來麻煩導致惡名的也有,漂亮也不全都帶來好處!其實,正如幼教專家張美娟說:“我的老師費承鏗(人教社小學音樂教材主編)年輕時并不帥,但他任何一節課都會給我們帶來開心和驚喜!直至我已進入老年了,還會想起他上課時的認真,有趣!不論是鋼琴風琴,那彈的真是個好聽啊…他是個有德有才的好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2]
劉文認為作為美的使者的音樂教師也應該“美”,且這是學生對美育的渴求。表面上看這從音樂特殊性出發提出要求很有道理,但卻嚴重缺乏邏輯。“美”確實包括漂亮,但“漂亮”只是“美”這個筐中“一粒子”。把“美”作“漂亮”理解是我國人的習慣。而來源于西方的“美育”一詞中的“美”是指感性的完善。臺灣趙傳的歌“我很丑但我很溫柔”一炮打紅,這溫柔和丑都是“感性”即美育之“美”的范疇。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的馬修其實外表一般,但他后來能贏得學生喜歡的原因是他對學生的“愛”。此外,“漂亮”給我們呈現的主要是視覺體驗,而音樂教育主旨是培養學生聽覺體驗。正因此,盡管劉歡自己并不認為“帥”,但他無論在講臺上還是舞臺上都放出耀眼的光芒!電影《和你在一起》中那風流倜儻的余教授一出口便這樣教導:“你的琴就是武器,你的情感就是彈藥,你的工作就是征服”,音樂就是他要取得成功的工具。而那不修邊幅的江老師卻真正引領音樂神童劉小春走進了藝術殿堂。馬云說:“長相和智慧成反比”,這雖不能說完全對,但“人不可貌相”是個古訓。博導郭聲健認為:“音樂老師可以長得不漂亮不帥氣,但必須有活力有激情……音樂本是一門激情的藝術。”重視漂亮外表無非是想吸引學生更加關注音樂及其精神性的東西,而不是漂亮外表本身。如果像電影《鋼琴教師》中那漂亮的女教師那德行還能學到什么呢?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不僅長相不能算漂亮,就連歌也唱不好,但那執著到固執的負責任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因為她體現了教師的本質。
對音樂教師儀表提出高于其他教師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對外表的過分要求易導致長相歧視,而這也同樣存在于學生中。正如“愛上丑學生才是真正的愛”一樣,愛上不帥教師體驗到的定是音樂的育人魅力!
[1]劉志華,姜瑞云.女老師要漂亮,男老師要帥—音樂教師形象芻議[J]. 中國音樂教育,2002.
[2]吳躍華.平民音樂教育家費承鏗釋傳[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