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陽 翟思楠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我國的古典舞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態。其優美的舞姿以及形態陶冶著人們的情操,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古典舞的整體形態中都是非常講究的,注重形、神、勁、律四個方面,展現出舞蹈儒雅的一面。其中步伐連接是重要環節,是舞蹈的基礎,也是關鍵的組成部分。因此,應該加強分析步伐連接的各個方面的作用,從而深入了解步伐連接的作用以及古典舞的風格特點。
在古典舞中,身法是一種基本的工作,是指外在的一種形態。“形”是指舞蹈動作的銜接,表現出不同的體態和動作的變化,是直觀的表達,是對古典舞美的一種傳達。并包括造型的美麗以及氣質的要求,形成一種視覺上的盛宴。而步法就是指的舞步,需要調動相關的關節來完成一系列的舞蹈動作。主要構成元素有:膝關節運動、髖關節運動和踝關節的運動。膝關節運動是人體的下肢運動,能夠進一步完成跑、跳等動作。髖關節是人體上下身的一種協調配合,并承受住人體的重量。踝關節關系著舞蹈動作的離地和著地的過程,實現重心的轉換。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到步法的藝術表現和審美價值。
同時身法和步法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步伐體現古典舞的風格。古典舞的力量需要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來完成,并實現跳躍、行走、跑等不同方式的表達。這期間需要力量的轉化以及速度的變換,產生一種變化的風格。同時對于古典舞的步伐來說,它有著自身的獨特性。體現在圓場的時候非常靈活,漫步的形式體現出抒情的特點,以及造型的完美等方面特性。通過不同步伐的表現,不僅展現舞者的不同舞姿以及舞蹈水平,更能傳達出舞者的情緒以及情感的抒發。步伐的展現是舞者情感的外在表現,同時展現出古典舞的不同風格。有許多人喜歡用行云流水來贊頌古典舞,這其實是對古典舞身法的一種表達,體現出身法變化多樣的特點。在古典舞的表演中,身法是可以帶動步法的,是表演的一種銜接和延續。在跳舞的過程中,舞者需要多次嘗試,來體現其中的內涵,并找到一種古典舞的表演感覺。在圓場步法表演時,舞者需要找到一種向心力的感覺,使得上下身體協調配合,需要進行虛實的轉換以及實現以身帶步。身法帶到步法是一種對立統一,是一種協調和配合,展現出古典舞的美感和風姿。
在中國古典舞中,其特色在于身法和步法,其動作的表現是兩者的相互依存和貫通,也是訓練的重要環節。身法與步法有著剛與柔的不同性格,其伴奏既可抒情,也可奔放。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其中的不同規律和韻律,結合不同動作一起練習,從而實現不同舞姿的表達。
首先,對勁力的表達。“勁”是指舞蹈中點線之間的連接,需要用勁來展現,是舞蹈路線的整體規劃與呈現,以及節奏感的把握。在古典舞蹈形式中非常注重亮相,而這其中需要的就是勁的一種表達。需要舞者合理控制好勁的力度,來呈現出不同美的效果。“勁”說明舞蹈的力度有強弱以及輕重等區別,需要根據不同的形式進行不同詮釋。“步伐”在跳躍中需要這種勁轉換為一種能力,一種身體本身的能力,并借助一定的技巧,來爆發出不同的力量,實現古典舞的表達。其次,實現速度和力量。“步伐”在跳躍中需要一定的動作技巧來配合,使得力量的展現非常巧妙而不生硬。對于快速的動作,需要一定的動作技能以及自身的素質來完成,實現不同舞姿的造型。最后,實現反作用力。在跳躍過程中,體現出一定的運動規律,需要一定的過渡和轉換。這種反作用能夠幫助舞者完成一系列空中的動作,實現不同動作的連貫。這此過程中,表現造型優美的同時,也進一步傳遞出古典舞的神韻,以及完成音樂的整體律動。
在步伐的特性中,不僅需要力量的積累,而且更需要動的結合,并實現動靜結合的效果。從靜到動被稱為是“起范”,是舞蹈慢慢開始的環節,是舞者在進入跳躍前的一種心理準備。靜與動的過渡與結合,體現出一種形態的轉換,以及風格的起伏變化,最終突出動的特點,完成動的一系列動作。靜止的動作中傳遞出動的形態,實現動的傳達,體現出身法的帶動作用。同時步伐連接其作用在于更好地展示不同的舞姿,完成空中的表演。雖然是一瞬間的動作,但其中卻需要控制好動作的停頓、力度等元素,以及舞姿造型的控制,從而把這種瞬間的美進行有效地整合和凝聚,呈現出整體的美感,實現動靜的結合。還有,步伐連接既可以實現順勢連接,也可以實現逆勢連接,都展現出不同的韻律和姿態。通過步伐的變換使得不同技術進行組合,表現出起伏和變化,營造出一種充滿美感的舞臺效果,展現出一種和諧的美。
我國的古典舞是一種非常精彩的表演形式,不僅體現在連貫的動作,而且體現出優美的古典舞姿和旋律,彰顯了我國的古典風格和古典韻味。它的表演形式具有多樣性,既能平穩表演,又能起伏不斷,產生強烈的反差效果。其中跳躍是古典舞的非常高的環節,是對舞蹈演員一種更高的考驗,它需要更高的訓練標準。需要控制好速度以及力度等方面的因素,來做好跳躍的動作。因此,為了保證整體舞姿的連貫性,必須加強相應的鍛煉,控制好自身的舞蹈形態,并達到古典舞的標準。
[1]王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