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藝術設計系,廣西 桂林 541006
?
創新創業背景下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現狀調查與思考*
王 瑞*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藝術設計系,廣西 桂林 541006
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近年來獲得了快速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和社會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已成為世界性潮流。而社會實踐又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是大學生長知識、增才干、奉社會的重要途徑,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創業;大學生;社會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五年來,圍繞提高質量這一高等教育核心任務,實施了一系列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計劃,推動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在此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從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立德樹人以及提高教育質量等層面,論述創新創業教育在引領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從學期制度、學分制以及教育評價、暑期社會實踐等方面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對高等教育進行整體系統改革。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對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推行素質教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增長學生社會生活經驗都具有重要意義。各大高校在組織此類活動時,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模式有很多種:專業實踐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勤工儉學模式、創業實踐模式、暑期社會實踐模式。然而大學生的整體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高校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指導力度不夠,普遍認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只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其對學生的教育意義。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基層、服務大眾,直接感受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完善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部分高校暑期社會實踐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學院也缺乏對專業教師的培訓。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每個高校假期都要開展的活動,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大學生走進社會、聯系群眾、深入基層、學習知識、接受鍛煉。每年高校都會精心準備一些社會實踐項目,無論在經費還是在人力上都給予很大支持,但目前暑期社會實踐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一)大學生對暑期社會實踐認識不夠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第二課堂的教育主要陣地。新形勢下影響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因素很多,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普遍偏好,缺少思想建設。很多學生并不了解暑期社會實踐的意義,同學們對暑期社會實踐的熱度很高,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學生對暑期社會實踐的培養目標和意義并不是很了解。有些是帶著去玩的心情參加,有些是跟著小伙伴們你去我也去的想法,有些是為了參加后能在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時候加操行分,在這種盲從心理的驅使下參與其中。
(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內容單一
暑期社會實踐對學生的學業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使學生把課堂中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帶到社會實踐中。就目前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內容來看較為單一,如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基本在廣西區內完成,大部分立項圍繞廣西人文,參觀革命老區,感受傳統文化,或者圍繞廣西經濟調研,或暑期支教等等。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組織結構上就凸顯暑期社會實踐的單一。這些活動能夠使大學生們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操。然而,這些活動的意義與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目的是否一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真正目的是使大學生們將日常在書本上、課堂中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充分發揮專業知識的優勢,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才是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最佳途徑。
(三)暑期社會實踐激勵機制迷失
活動效果考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鼓勵大學生們積極參與活動的重要方式。關鍵是否有一個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來衡量暑期社會實踐的標準。目前高校基本都采用把所有參賽隊伍集中在教室通過PPT現場展評和回答評委老師的提問,或者一些高校是采取審閱材料的方式來評分,由于展示時間的局限性,大學生們暑期社會實踐的過程、質量很難表達完善,這樣忽略了大學生們在暑期社會實踐中的過程,只是單一的評價他們隊伍的結果,往往這樣評價出來的隊伍并非是真正能夠代表暑期社會實踐的優秀團隊,嚴重挫傷了大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每年這樣的考評機制也難免一些學生弄虛作假,走走形式,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日益加大,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全民創業的理念指導下,各高校也在傳統專業教育模式上進行各種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意見》中提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畢業生通過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由此可見,國家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通過創業實現就業,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力量,對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肩負著重大的責任。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知。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基層一線深入了解國情、社情和民情,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方面加強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理解,在實踐中培養探索精神,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喚醒創新創業意識。近年來,高校與企業間合作越來越頻繁,高校承擔了大部分基礎研發工作,但理論研究與企業生產實際仍然有很大差距,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深入企業內部了解企業需求,從而激發創新創業的動力。
(二)創新創業教育引領暑期社會實踐的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軟實力的象征。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體現了國家自主知識產權,有了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引領社會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回報社會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大背景下,如何將科技創新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調動起來,利用科技創新的成果進一步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促進高校與企業間的產學研結合,進一步推動社會科技進步。
(三)創新創業教育引領暑期社會實踐的對策
1.構建合理的評價隊伍。當前大多數高校沒有建立社會實踐評價的隊伍,應該組建由“學校領導+學院領導+院系團委(團總支)負責人+社會實踐指導老師代表+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代表”幾類人員構成的社會實踐評價隊伍,負責監控和評價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和質量,保證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和真實性,有利于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建立。
2.建立多元化評價標準。社會實踐評價應該將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相結合、實踐過程評價和實踐結果評價相結合、實踐內容評價與實踐形式評價相結合。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反映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鼓勵同學們在社會實踐中探索創新。
3.豐富社會實踐評價形式。除了以傳統的查閱社會實踐調研報告等紙質總結材料作為評價的形式外,還可以通過PPT現場匯報,或者運用微信等新傳媒展示社會實踐成果,發動同學網上投票等形式開展,進一步鍛煉同學們的總結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4.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激勵機制。高校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文件,將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與學生獎優評定、學年考核、推優入黨、推薦就業等掛鉤,激發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熱情。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Z].2015-05-13.
[2]冉永琴.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學院,2013.
[3]王淑濱.青春足跡-哈工大學生社會實踐方法與實例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2016年校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校級C類課題:基于創新創業背景下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模式探究階段成果。
王瑞(1987-),男,漢族,江西景德鎮人,武漢大學,碩士,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藝術設計系,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G
A
1006-0049-(2017)15-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