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麗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創新研究*
楊紅麗*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新媒體的發展與日臻完善在給我國高校德育環境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凸顯了目前高校德育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為了使高校德育環境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探討當前高校德育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成為當務之急。
新媒體;高校;德育環境
(一)新媒體本身就是一種德育環境
新媒體概念是由美國CBS技術研究所的戈爾德馬克在1976年率先提出的。但在隨后的研究中關于新媒體的概念大家眾說紛紜。總結來講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介形式,諸如數字電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及微博、微信等客戶端。相對性是其一個重要特征,新媒體會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逃脫不掉被下一時期新興的媒體取代而成為傳統媒體的命運。
新媒體對人們的影響主要是在新媒體作為媒介手段在向人們傳輸各種各樣的信息或幫助人們實現互動的過程中實現。新媒體、新媒體的具體形式、新媒體的具體傳輸內容等就構成一種新的空間。新媒體空間作為一種存在能夠對在新媒體空間范圍內的人的品德形成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新媒體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德育環境。
(二)新媒體作為一種手段影響高校德育環境建設
新媒體對高校德育環境建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新媒體為高校德育環境建設提供了一種新載體。傳統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大到學校整體建筑布局,小到名言警句的選排都呈現出一種單調、乏味的氣息,而新媒體以其更易于吸引學生的新穎性和潤物細無聲的隱蔽性顯然更勝一籌。其次,新媒體為高校德育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傳統德育知識的傳播一般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這種德育知識傳播形式因學生僅僅作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效果不佳。新媒體的發展為教師傳授德育知識提供了新的形式,與此同時新媒體也可以實現與學生的直接性傳輸德育知識的接觸。最后,新媒體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交互作用形式,這種交互形式的隱蔽性可以使我們最大程度的了解獲取學生的德行狀態,進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德育措施。
(一)高校德育環境建設觀念有待更新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人們往往容易記取前者物質的決定性作用,而忽視了后者意識的反作用。在高校德育環境建設觀念這一領域仍存在同樣的問題。忽視意識于物質的巨大反作用就容易固守觀念的藩籬。當前高校德育環境建設的觀念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德育觀念。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德育觀念最主要的體現為教師是德育知識的主要傳授者,學生是德育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雖然近年來也著重發揮學生在德育中的積極能動作用,但是因傳統的教師權威觀念根深蒂固,學生在學校德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并未能夠真正的體現。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德育觀念就決定了高校的德育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這種灌輸式的德育活動直接影響最終的德育效果。
(二)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內容有待充實
高校德育環境建設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直接導致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內容上的偏狹。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內容上的偏狹不僅體現為教師作為主要傳授者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還體現在德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既然教師是德育知識的主要傳授者,那么教師本身的道德知識、道德素養、道德視野、道德境界就直接影響學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學生是道德教育的對象,但學生也是一個個獨立的人,因此德育要將以人為中心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高校德育環境建設未能切實把握學生的階段性身心特征,采取泛化式的道德教育,德育成效未能很好實現。
(三)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德育環境制度的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高校德育環境制度的動態性特征決定了我們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完善德育環境的制度。目前高校的德育環境制度多是對應傳統媒介時代的特征建立起來的。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德育環境中呈現出新的特征、新的變化、新的趨勢,這必將導致兩個后果,其一是德育環境建設的相關制度不能夠解決新媒體背景下德育環境建設出現的新問題,其二是相對落后的德育環境建設制度會阻礙新形勢下德育環境建設的步伐。
(一)轉變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觀念
轉變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觀念應從提高德育工作者新媒體素養入手。只有高校德育工作者能正確認識新媒體、有效利用新媒體,高校德育工作才能很好地搭乘新媒體發展的快車。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應更新觀念,不能固守以往的以課堂講授為主而進行的道德教育觀念,應該認識到新媒體的到來能夠給德育工作帶來的便利性,從而重視新媒體在德育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其次高校應組織相關培訓,提高德育工作者利用新媒體的技能,更好地發揮新媒體在德育中的作用。
(二)發掘新媒體空間的德育內容
發掘新媒體空間的德育內容應與實現德育內容以人為本同時并舉。要求德育內容要以人為本是基礎性層面的要求。充分發掘新媒體空間的德育內容是要在實現以人為本基礎性要求的基礎上更加充分的利用新媒體的特征來發掘具有新穎性、獨特性、更具吸引性的德育內容,并借以新媒體這一新形式、新渠道呈現出來,發揮新媒體育人于無形無影無聲的作用。這也可以更好地契合學生心理特征,促使德育效果更好地發揮。
(三)完善高校德育環境建設的制度
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制度是高校德育環境建設的有效制度保證,高校德育環境制度的完善與否直接決定了高校德育活動能否順利有序的進行。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德育環境建設制度的動態性特征,而適時適勢的調整高校德育環境建設的制度。針對新媒體給高校德育環境帶來的新變化,德育環境制度的建設首先應擴大制度保障的范圍,將新媒體空間的德育環境列入管理范圍。其次應重點從新媒體給高校德育環境帶來的變化著手,有重點有層次的完善制度。最后應正視新媒體對德育環境的影響,制度的建設應以促進其優勢發揮和遏制其負面影響發生為標準。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正良.沖突與整合:德育環境的系統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戴鋼書.德育環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張靜芳,陳進華.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環境的挑戰及其對策[J].道德與文明,2012(6).
[5]尹曉春.新媒體環境下提高德育實效性思考[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4(4).
*寧波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新媒體條件下高校德育環境建設創新研究”。
楊紅麗,女,河南鄭州人,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虛擬空間德育環境建設研究。
G
A
1006-0049-(2017)15-0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