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楚晗
南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
微信時代大學生行為習慣及相應的引導策略研究
范楚晗*
南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當前,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體在帶給大學生生活更多可能的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行為習慣,甚至出現過度依賴社交媒體的現象。本文在結合切身體會和調查研究的背景下,以微信時代大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分析,針對一些不良現象提出引導策略。
微時代;大學生行為習慣;策略;研究
(一)微信的概念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
微信軟件依附于智能手機,同樣可登錄電腦版使用。傳統的手機短信,只能發送文字及圖片信息,且通訊質量較差。QQ通訊缺乏趣味且單調,微信支持語音聊天、實時對講、視頻播放、文件傳輸及群聊等功能,打破了運營商的界限,開辟了網絡通訊新視野,在滿足人們溝通互動的同時,顯現了微信強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保密性。
(二)微信時代引發的信息傳播新變化
創新的溝通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文字交流沒有情感的缺陷,繼推出小視頻后,可以隨時隨地分享眼前的世界,更有助于相互溝通和資源分享。在微信時代下,新型社交媒體加速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觀念。
第一,新型社交媒體更注重與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傳統媒體中,受眾被動地去接收和傳遞信息,缺少一定的反饋和互動。微信時代的新媒體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介的主題。第二,新媒體中,一幅圖,一段小視頻等都可以成為傳播的內容,信息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關注點,自由地表達情感。第三,新型社交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廣泛,這也彌補了傳統社交媒體的不足。
根據筆者的問卷調研,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在大學生中的使用率已達到了80%以上。新型社交工具的普及,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習慣。
(一)微信時代新媒體對大學生行為習慣的積極影響
1.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
新型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等,也使當代的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大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記錄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表達情感以及對事物的看法,獲取最新的新聞資訊。大學生們可以運用新型的社交工具,組建各類小組,利用群聊功能等交流學習。
2.鼓勵大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利用各類網絡資源
新型社交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在網上學習相應課程,這些課程涵蓋人文、歷史、科學、理工等多領域。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網絡資源獲取知識,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
3.拓展大學生的社交圈,提高大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網絡平臺中,大學生通過展示自己優秀積極的一面,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群,大學生的交際圈不再限制在一個小范圍內。通過新媒體平臺,大學生們傳遞信息,溝通交流,通過訂閱號、公眾號等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不斷地拓展大學生群體的社交圈。
(二)微信時代新媒體對大學生行為習慣的消極影響
1.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大學生隨時隨地查看手機微信、微博等已經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將近47%的大學生存在社交媒體依賴的傾向。他們過度關注朋友圈的評論內容、朋友圈有沒有動態更新等,很多學生上課玩手機,影響正常的學業。
2.虛假不實信息過多,侵害大學生安全利益
大學生涉世未深,對一些不實信息判斷甄別能力較差,很容易相信一些不實信息。大部分學生會在微信中如實填寫個人信息,造成自身的人身、財產、安全隱患,這就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大學生缺乏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不自覺地成為了低俗、虛假、暴力信息的傳播者,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3.現實人際關系異化,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新型社交媒體的出現,可以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效率,當然也出現大部分學生沉迷網絡、現實生活中出現人際溝通障礙等問題,這樣會導致學生焦慮、抑郁、冷漠等心理疾病的發生。受眾從有益的網絡信息中受到啟發,但網絡上不良的信息層出不窮。大學生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完善新媒體法律規約機制,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
建立相關的新媒體法律規約機制,有助于營造良好和諧的網絡環境,這是輿論被正確引導的根本保證。高校應制定微信時代法律規約機制,明確大學生的主體權利和義務,告知大學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了可行的制度,才能防患于未然。大學生的行為可以依靠規章制度加以規范,這對于處理網絡輿情事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創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理念,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教育工作者不是簡單的參與者,而要將灌輸式教育變為交往式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地去了解新媒體,適應新媒體,創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找到正確搜集信息的方法,不斷提升大學生能力。
(三)注重網絡輿論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以及對常見的網絡詐騙獨立辨識的意識,對于流言謠言能夠做到理性認識。新媒體是網絡輿情的指向標,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通過一些先進人物、典型事例等宣傳,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傳播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孫步寬.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與網絡成癮的調查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
[2]楊宏蘭.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現狀及對策[J].學習月刊,2011.
[3]鄭曉娜.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全國208所高校為例[J].網絡思政,2014.
[4]梁麗.網絡人際交往的異化[J].理論與當代,2011.
范楚晗(199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南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團委,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206;G
A
1006-0049-(2017)15-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