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靜 梁 娟
1.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永豐學校,北京 100094; 2.東趙鄉東趙小學,山西 晉中 030600
?
核心素養下英語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梁 靜1*梁 娟2*
1.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永豐學校,北京 100094; 2.東趙鄉東趙小學,山西 晉中 030600
核心素養一直是教育界熱烈討論的話題。在此背景下,英語學科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分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旨在對英語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提出一些方法。
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策略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國際間經濟貿易合作以及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多元文化交融的“地球村”格局已然形成。在愈發頻繁的國際交往中,語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語言性質的討論,已經由最初的工具性轉變成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英語作為國際交流中的主要語言選擇,其發揮的作用與價值,不斷被重新探究和認識。而對于英語教育,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能認識英文單詞,能聽懂幾句英語,而是能夠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完成學科育人的目標,能夠在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碰撞中謀求更好的發展。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頒布以來,深化課程改革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熱烈關注和討論的話題,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學生發展理念,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之一。
以培養“核心素養”的發展理念,對于英語學科的教學也做出了要求。正在修訂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將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了界定,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在此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策略也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因此,本文將首先分析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以實際經驗為出發點,探究英語課堂的教學策略。
我們都知道,英語學科素養包含四個方面:即,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生活的實際情境中,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獲取和傳遞信息,解析情感態度、了解意圖、達到文化理解的能力。學習能力主要指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組織學習能力、興趣、動力和毅力的綜合體現。而不同的語言體現不同的思維特點,反映人在思維的邏輯性、創新性和批判性方面的水平特點,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于英語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感知另一種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世界,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元化發展。語言承載文化,英語的學習,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對不同文化的感知。這四個方面相互包容,相互促進,構成了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學科亟待完成由“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的轉變,形成英語學科獨特的育人觀。當前,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教師關注的教要大于學生關注的學,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如何教好一堂課,而并非是學生如何去學,因此,
課堂的教學呈現模式化、表層化以及程式化。對于特定的教學內容采取特定的教學方法,統一模式,不做變化,教學停留在對表層結構的認識上,沒有對超越語言之外的思維品質,價值取向以及文化素養進行講解,而教學的程序也固定化,出現“只要會讀英語單詞,背熟英語課堂指令1000句,誰也可以做英語老師的”玩笑,但這種玩笑也反映出一定的問題,那就是英語教學的情感教育及價值觀教育無法落地,脫離實踐生活,思辨能力缺位,批判性思維缺失,學科價值觀錯位。
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理念,英語學科的教育,不僅僅應該使學生掌握英語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還要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態度、思維品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發展(程曉堂,2016)。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將全面踐行“學科育人”的教學理念,并指導教師在課堂教學策略中做出改進。因此,在進一步闡釋英語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及指出英語學科在教學操作方面存在的問題之后,作者結合北京和山西兩地的英語教學課堂經驗,對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做出了一些思考。
(一)情境教學
英語課堂教學應以創設情境,創設“問題與解決、與現實對接、提供可選擇的方法”這一反應鏈條,以“任務驅動,輸出促成”的理論為指導,對涉及到的問題進行積極性思考。比如,在On Your Bike 這一單元中,我們可以通過 The White Bike in Amsterdam 這篇文章,創設情境,聯系城市的環境問題及自行車使用情況,通過尋找方法,引導學生發現當下流行的摩拜單車以及OFO單車等多種方式,并且鼓勵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的公民,要為祖國的環境問題獻計獻策。同樣,在初中“How do you go to school?”這一單元,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使用共享單車,倡導綠色出行的理念。通過這種情景設置,學生可以進行有效的參與、評價、輸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且情節設置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感覺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二)信息化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是適應信息時代對人的自我實現、工作世界和社會生活的新挑戰而誕生的概念,它指向于構建我國信息時代的課程體系(張華,2016)。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將信息化的手段帶入課堂,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將傳統的教學媒體,與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結合起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思維,師生間“情感態度”形成共振,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的興起,將網上課程和資源搬入課堂成為可能。這也是對傳統教材以及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挑戰。因此,要真正實施信息化的課堂教學,就要重新解讀書本教材。對學生來講,教材也只是個例子而已,如何圍繞話題以及功能,有選擇的整合教材,補充其他閱讀材料,是每位英語教師思考的問題。對于英語學習也有不少可供選擇的APP,比如盒子魚,一起作業,批改網的使用,以及MOOC,網易公開課等網絡資源的選用,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以及課下作業檢測模式。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方法,有趣的話題選擇,具有思維挑戰性的材料閱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不同的文化世界,從而提高英語核心素養。
(三)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
英語是以閱讀為支撐的課程,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英語語言的意識和興趣,加深英語文化修養。在閱讀當中,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方式,如“翻轉課堂”“對子活動”、“小組活動”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英語閱讀應當指向核心素養,摒棄傳統以獲取表層信息為閱讀目的的方式,通過閱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把握對話題的感知,通過批判性思考,建構讀物所傳達的內在價值。因此,英語“閱讀圈”對于英語學科的學習能力、閱讀水平、文化素養的提高有極大幫助,能夠使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在英語“閱讀圈”中,每個學生都承擔了一定的角色,分別包括:閱讀組長(Discussion Leader),總結概括者(Summarizer),文化連接者(Cultural connector),實際生活聯系者(Connector),單詞大師(Word master)以及篇章閱讀者(Passage person),通過明確的分工,根據自己的角色,經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匯報的過程,完成對英語閱讀材料的思考、解構與重新建構,同時,每位學生在小組中承擔一定的角色,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
自2005年以來,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以及探討的話題。在核心素養的指引下,英語學科形成了特有的英語核心素養,即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格與文化品質。核心素養的提出,同樣映射出在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存在程序化、模式化、表層化的問題。基于對上述問題的簡要分析,本文對英語課堂教學的策略進行了探究,認為英語課堂教學應注重情境創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體驗,使話題貼近學生日常,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完成思維、文化品質的提升,從而達到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完成全面育人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1]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全球教育展望,2016.04.
[2]劉學惠.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推進英語自主閱讀.江蘇教育,2016(09):35.
[3]廖國榮.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閱讀教學.亞太教育,2016.25.
[4]羅少茜,李紅梅.閱讀的力量和熱情—通過“閱讀圈”燃起對英語閱讀的熱愛.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6(07-08):03.
梁靜(1989-),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任教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永豐學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梁娟(1985-),女,漢族,本科,任教于榆次區東趙鄉東趙小學,英語教育專業。
G
A
1006-0049-(2017)15-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