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淺析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點及演唱方法
趙 麗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我國北方草原上經過千百年流傳至今的一種獨特的曲種。它以歌唱的形式講述了草原的寬廣遼闊游牧生活以及草原人民對河流山川、愛情生活的贊美。本文主要是從長調民歌的內容與形成 、結構、特點和演唱方法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長調民歌;內容結構;特點和演唱方法
蒙古語“烏日汀哆”是長調的翻譯,“烏日汀”被翻譯為長久的意思,“哆”被譯為歌的意思,它是北方草原民族千百年來日積月累下來,最有特色的一個歌種。也是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真實的寫照。由于額爾古納河流域的流向不斷地向內蒙古高原遷移,從而導致內蒙古民族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從原來的狩獵逐生活逐步轉變為畜牧業生活,音樂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狩獵歌曲和舞蹈﹑贊頌英雄史詩等等漸漸發展為節奏特色鮮明﹑音域遼闊寬廣﹑充滿詩情畫意的長調民歌,描繪出了牧民豐富多彩的游牧生活。
長調中演唱的內容大多是贊頌大自然的牛羊駿馬和自己的家鄉以及贊頌父母長輩和遠方到來的賓客。歌詞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充分表現了草原人民熱愛生活,熱情好客的美好幸福生活。在歌曲的題材上也與其他民歌不同,蒙古國學者格·參普丹達布認為“長調民歌最主要的一點是,對一切不存在偽和善的思想,而是用真摯的感情去闡述生活的意義。與此同時,沒有詼諧﹑諷刺性的長調民歌,這也是這一歌種的本質特征。”①曾有研究人員對長調民歌的題材做出統計,多數的內容為祝壽﹑禮儀﹑婚嫁和贊頌,其次為思念家鄉﹑思念父母和男女愛戀等內容。
長調民歌的曲體結構和內部的劃分有別于其他民間聲樂作品的結構,我們一般將小結﹑節拍﹑樂句作為歌曲結構的重要依據,但在長調民歌中,卻不具備這些要素。在一個完整的作品中,它不是以節拍和小結為單位的,而是以歌唱中的每一個呼吸為單位,人們又稱它為“呼吸句”。根據“呼吸句”的結合形式,我們可以將長調民歌的結構分為單段體結構和多段體結構兩類,單段體也稱為一段體,多段體由兩個以上不同樂段的對比和并置的結構原則而構成的結構形式 。
(一)長調民歌的特點
草原上長期的游牧生活和蒙古族的語言,造就了長調民歌的生成,在聽覺上很明顯有別于其他的民歌特殊的旋律律動。歌詞和曲調是構成民歌的重要元素,其歌曲的律動是在追求作品的完美程度中逐漸形成的。長調民歌的最大的特點是詞少腔長,從而形成蒙古長調悠長而舒展的旋律特征。
蒙古族的長調民歌具有以下八大特征:②(1)歌曲的氣息寬廣而又遼闊,速度平緩自由,同一民歌的內部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2)長調民歌的節奏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重音和循環的規律(3)旋律和節奏的律動為非均分性,沒有重復性(4)句法自由,沒有嚴格的對稱性,整體結構為非方整性,氣口為一句(5)曲式規模比較龐大,音域較為寬廣(6)腔體較長﹑其中的歌詞較為疏少(7)具有特定的音色和特殊的演唱技巧(8)﹑其意境較為悠遠而且又含蓄。
(二)長調民歌的演唱方法
當你聽到蒙古長調悠長的旋律,在欣賞的同時,你可能會感到好奇,這樣優美的聲音是怎么唱出來的?在內蒙古草原上,從古至今一些歌唱藝人自成體系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演唱方法和發聲技巧,我們普通的聲樂發聲方法并不能和它相提并論,而且任何歌唱方法都不能替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歌唱發聲方法是“諾古拉”,大概的意思是“打折﹑彎曲”。也就是在內蒙古民歌長調和呼麥中常常用到的裝飾音,也有些類似于美聲唱法中的顫音,但它們并不相同。其次就是長調中獨特的伴唱方法,“潮爾齊”也就是歌曲低聲部的持續低音唱法,在演唱時形成一種類似于被煮熟的粥在鍋里不斷冒泡翻滾的聲音,這也是在其他聲樂唱法中特別罕見的。在演唱長調民歌時,由于不同的人唱同一作品的理解感悟和想抒發的情懷不同,所以演唱出的作品也不相同。
但不管是哪一類歌曲,氣息的正確使用才是最重要的。在內蒙古民間,有一種一直延續流傳下來的氣息訓練方法,就是裝一盆水,然后整個臉都浸在水中做憋氣的練習。一首長調的旋律結構比較長﹑大,其中有較多的倚音和裝飾音,再加上樂句長,所以對氣息的要求也特別高。
作為從小出生在內蒙古的我,每每聽到蒙古族長調,或者是它在耳邊回響時,都會不禁地想起草原的壯美和遼闊,在你聽到這優美旋律的背后,殊不知演唱者要花費多少時間來練習。在我看來,氣息才是長調民歌最難處理的一部分,總之,蒙古族長調的演唱難度較大,在學習和演唱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其獨特而又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演唱,這樣才能完整地表達長調民歌的情懷與內涵。
[1]格.參普丹達布.蒙古民族的烏日圖音道[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1991.
[2]楊娜.論蒙古族長調民歌及保護與傳承問題[J].赤峰學院學報,2010.
J616
A
趙麗(1991—),女,漢族,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學生,聲樂碩士,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