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代旖 鄭志欣 張雪飛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
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因素分析
鄒代旖 鄭志欣 張雪飛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常見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在就業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因素,從社會、家庭、性別差異、學歷差異、個體心理及高等教育大眾化六個方面探討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就業;心態
心態,即心理狀態。心理過程是不斷變化著的、暫時性的,個性心理特征是穩固的,而心理狀態則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既有暫時性的,又有穩固性,是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征統一的表現。大學生就業心態是指高校畢業生在求業的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俞敏洪曾經說過:“我最擔心的不是大學生的就業,我最擔心的是大學生的心智,和他們的心態和知識結構?!贝髮W生的就業心態支配著大學生對就業目標的期望、定位和選擇。良好的就業心態最后可能會有意想之外的收獲,而相反則可能讓你流失很多好的機遇。因此,就業心態就是大學生就業觀的一種集中體現。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形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經濟、家庭背景、性別差異、個體心理、社會大眾,這些因素綜合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而就業心態又同時用于大學生的就業過程。
高等教育收費改革之后,部分學者研究了當代大學生完成高等教育的成本與他們的就業觀念及就業心態的對比。地方高校受到了地方支助,就要為地方經濟服務,就必須培養有服務意識的大學生。因此高校必須解決培養有能力,同時又愿意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大學生的問題。林志良、李文勝等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了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形成,認為,相應的付出應有比較理想的工作,這就涉及到家庭的經濟投資及學生的精力付出與所期望值不平衡。大學生承載著家庭的希望,對于部分家庭而言,培養一個大學生會花費家庭經濟的一大部分,因此在學生就業后,他們就渴望找到一份高薪酬的工作,以返還和慰藉家庭的付出。
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與家庭背景息息相關,家庭背景,是影響大學生就業心態形成的最大因素。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及能否及時充分就業,和家庭主體的社會資本是具有密切關聯的。忠慧琴等學者通過調研證明了,大學生就業受到家庭因素的很大影響。家庭因素具有兩面性,使就業心態有積極也有消極,社會輿論導向應放大積極縮小消極,平衡兩者的關系,促進大學生的就業。鄭潔分析研究認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形成家庭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心態最大因素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我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是要從大局出發,個人要服從集體利益,過于重視人際關系和權力等級,從而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社會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資本是無形的,家庭及其關系網成為推動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資本的發展,且進一步的深化和擴展。
由于性別的差異影響了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性別差異對女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包括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廣義上講,是因歷史文化背景與現實就業困境密切聯系;狹義上講,則因女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如社會發展太快無法適應,定位和自我認知不清楚,想要依靠社會關系加快實現理想就業目的,缺乏自強自立的精神,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
部分學者對學歷對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做了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劉曉洪、劉曉瑜通過對江西省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的學歷層次及就業心態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大學生的價值觀及就業心態受到學歷層次的影響,并且在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之間就業心態的差距相差勝遠。廖君華的研究認為,高職學生的就業心態存在一些誤區,如認不清就業形勢,就業意識不堅定,過于依賴他人意見,期望值和定位過高,過于重視職業的穩定性,缺乏創新開拓精神,從眾心理過重,缺乏創業意識。余彬關于大學生學歷差異導致就業心態不同的原因給出了以下結論,大學生由于學歷差異導致就業心態不同的影響因素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專業能力、職業理想、職業興趣和價值取向??陀^因素包括政策因素、經濟因素、高校自身的因素、企業的因素、社會媒體的因素以及家庭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家庭、社會背景、個人經歷及所學專業等。就業心理差異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和職業選擇結果有顯著影響。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結束后,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就業制度具有靈活的雙向選擇制度,而這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越發嚴峻的同時,就業觀念和心理發生了較大波動。在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面對人才的激烈競爭,大學生多數會產生焦慮心理及工作適應障礙,隨之影響大學生正確就業觀和積極就業心態的形成,同時,還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機會,進而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長期在家庭保護下成長的大學生,不管是學業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碰到困難或挫折時,多數都會產生焦慮和依賴心理,這在很多媒體中都有報道。原因是因家庭的過于溺愛,及主導家庭意見的支配,潛移默化中養成了依賴習慣,默認被支配的心理狀態。面對復雜的就業環境和激烈的就業競爭,就更加突出其就業心態的不足,缺乏主見和自信心,在選擇就業上,大程度上依賴高校、輔導員、父母及各種社會關系等客觀因素。
高等教育大眾化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業崗位需求無法滿足如今數量逐年增長的畢業生。第二,高校設置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存在差異;第三,企事業單位的用人標準與畢業生的實際狀況存在差異;第四,高校畢業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認識非常不足,就業心態存在問題;第五,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實效性不強。同時高等教育大眾化造成大學生就業心態的變化有五個原因:第一,大學畢業生的期望值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差異性;第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造成畢業生與市場需求產生供需矛盾;第三,人才需求結構因教育產業結構調整而產生矛盾;第四,高等教育本身存在著供需矛盾;第五,缺乏規范完善的人才市場機制,造成了供求矛盾。
我國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化教育,這對高校畢業生來說,對他們建立起正確、積極的就業觀和就業心態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必須做到,首先認清目前發展形勢,對自己有準確定位,其次,不要過于看重對口專業崗位,期望值定位不要過高或適當降低;最后,避免受到親朋好友不正確觀念的灌輸,將就業問題不要寄托于通過社會關系來實現自身的職業理想。
G
A
1006-0049-(2017)10-0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