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婧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歌曲《黃河怨》的藝術價值探究
石 婧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歌曲《黃河怨》是冼星海《黃河大合唱》套曲中的第六樂章,為女高音獨唱的藝術歌曲。《黃河怨》在《黃河大合唱》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具有較為獨特的創作手法,屬于演唱難度較大的曲目。本文為探究作品的藝術價值,挖掘《黃河怨》的深刻內涵,印證其在《黃河大合唱》的重要作用,剖析其曲式結構和主題旋律發展手法,論證其創作特色,詮釋其聲與情的高度統一和歌唱它的藝術處理,體現其極高的的藝術價值。
《黃河怨》;藝術價值;演唱
《黃河大合唱》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大型合唱套曲,整部合唱套曲的藝術價值極高,影響力巨大,是中國群眾大合唱經典代表作。其中第六樂章為女高音獨唱《黃河怨》,主題鮮明,情感深刻而撼人心肺,內涵深邃,具有獨特的審美內涵,能展現出較高的音樂形象和藝術表現力。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從演唱特色﹑創作手法兩個角度來研究歌曲《黃河怨》,筆者將其歸納﹑總結,提升到藝術價值﹑審美的層面來探究,揭示我國早期藝術歌曲探索歷程以及歌曲《黃河怨》在我國藝術歌曲中的歷史地位。本文主要從《黃河怨》在《黃河大合唱》中的作用﹑《黃河怨》的創作特色﹑《黃河怨》的演唱價值體現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歌曲《黃河怨》的內涵表現
歌曲《黃河怨》是一首女高音獨唱曲,曲調簡樸,感情跌宕,表現了丈夫﹑孩子慘遭殺害的婦女,在受盡日本鬼子的蹂躪欺辱后,羞辱難奈,不得已準備跳黃河自盡的悲涼心情,有力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滔天罪行,表達了反抗侵略﹑誓死保衛家園的堅定決心和堅定信念,也喚醒了人民群眾的覺悟和不屈不饒的革命斗志。“它作為一首十分感人的作品,曾以那難以抑制的悲憤情緒打動了無數國人,一字一音,給人斬釘截鐵的感覺。伴奏與獨奏聲部之間的呼應,形成一種‘緊打慢唱’的效果,使人聯想到中國古代悲劇中竇娥﹑秦香蓮等悲劇人物。”這些都表明,《黃河怨》具有東方“悲劇”的審美內涵。
(二)歌曲《黃河怨》在《黃河大合唱》中的“冰點”作用
《黃河怨》在套曲《黃河大合唱》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雖然沒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曲目,運用船夫號子的音調來創作,表達人民面對苦難勇往直前﹑英勇斗爭的精神。第二樂章《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通過歌頌黃河贊美祖國壯麗河山。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首配樂詩朗誦。第四樂章《黃水謠》是一首歌謠體裁的女生齊唱,深刻表現中國人民慘遭侵害悲痛場面以及廣大人民堅信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是男聲對唱與二聲合唱,吸收山西民歌曲調來創作,表現無家可歸流浪群眾的慘痛經歷。第六樂章《黃河怨》是一首女高音獨唱,表現當時戰后淪陷區廣大婦女悲慘遭遇。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形式的歌曲,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英雄形象。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首四部混聲合唱,完整的展現出中國人民英勇抗戰以及取得偉大勝利的決心。
(一)聯曲體的曲式結構
歌曲《黃河怨》是以通譜歌的寫作方式(通譜歌是旋律和歌詞從樂曲的開始到結束不重復),多段體的聯曲結構,可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和一個引子。
歌曲四段的安排既沒有起承轉合,也沒有平行重復或者再現,只是四段的歌曲連綴,這種多段體連綴手法是屬于聯曲體。歌詞表達內容在講述一個婦人悲慘故事,而故事情節的發展決定音樂的創作不可能重復平行的寫作方式,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創作手法才是作曲家對音樂結構設計的用意所在。
(二)貫穿式的主題旋律發展手法
歌曲《黃河怨》與一般藝術歌曲旋律寫作方式有些不同,全曲找不到唯美婉約的旋律線條,也沒有波浪壯闊的旋律起伏,具有歌劇宣敘調的敘述性,又具有詠嘆調的抒情性,國內眾多學者把該曲定義為詠敘調的風格。四個樂段是完全不同,也不是單純的段落連綴,而是通過主題旋律發展的貫穿方式,讓音樂風格得到統一,更有邏輯性。
全曲四段的旋律發展都是圍繞第一段主題的三音組來展開,運用三音組的主題,以不同方式貫穿在全曲各個部分,循序漸進,旋律線條從平穩到起伏,節奏從寬松到緊湊,節拍從單拍子到復拍子,使得音樂情緒從平靜推向激動,從平穩走向高潮。旋律貫穿式發展一氣呵成﹑連綿不斷,以極具層次感的方式展開。
歌曲《黃河怨》屬于戲劇性女高音作品,歌曲生動的刻畫出主人公內心的痛苦,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需要細致分析才能演繹出歌曲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該曲的音樂表達較為直接,與一般的的藝術歌曲相比,歌曲《黃河怨》的音樂情緒更易打動聽眾,更注重心里活動對演唱歌曲的感受。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是引進西方的曲調,套用中國的韻律的歌詞,顯得歌曲內容單一,曲式﹑和聲都會過于形式化。 冼星海創作歌曲《黃河怨》突破了這種套用西方藝術歌曲框架創作形式,更注重音樂內容的表達需要進行創作,打破了西方哲學中三部曲式(呈示——展開——再現)的模式。主題旋律的發展利用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哭腔,同時又結合西方歌劇中的宣敘調的發展方式。歌曲《黃河怨》作為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典范,其不僅有很好的研究價值,還有很高的演唱價值。
綜上所述,歌曲《黃河怨》不是一首獨立形式藝術歌曲,其藝術的情感表現要縱觀套曲《黃河大合唱》音樂表達主線,而歌曲《黃河怨》作為《黃河大合唱》套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樂章,承上啟下,是整個合唱套曲的橋梁。在創作上大膽運用了聯曲體的結構,采取山西民歌的哭腔音調,關系大小調的安排,靈活多變的節拍設計,貫穿式的旋律發展手法,把一個婦女悲慘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唱《黃河怨》需要聲與情高度統一﹑更細膩的藝術處理,才能體現其藝術價值。歌曲《黃河怨》是中國早期藝術歌曲重要代表作之一,極高的藝術價值足以成為藝術歌曲中典范,非常值得我們從事聲樂學習和教學的同行們探究。
[1]嚴良.我與《黃河》60年——答黃葉綠.黃河大合唱縱橫談[M].149-163,155.
[2]劉怡.淺析歌曲《黃河怨》的演唱與處理[D].首都師范大學,2011(04):14-15.
[3]張潔.淺析歌曲《黃河怨》的演唱處理[J].黃河之聲,2012(08):106.
J6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