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壯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0
“趣味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展現方式
蔣 壯*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0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因為要兼顧高中生自身的身心特點,所以必須在此過程中展現一定的“趣味性”,這并不意味著就對歷史學科的嚴謹性與科學性產生負面影響,如果正確加以利用,反而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趣味性”能夠發揮其作用,又需要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高水準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敢于突破教材現成體例的精神作為內在支撐。
趣味性;歷史教學;知識儲備;表達能力
鑒于高中生處于一個身心趨于成熟的臨界點:也就是逐漸學會用理性客觀的方式認知學習中的問題,但是還沒有完全擺脫未成年人感性與幼稚的心理活動狀態。那么就要基于他們這樣一種兼具求知欲和好奇心普遍的特征,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內涵和作用值得廣大教育者去研究和探討,它對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有著雙重的改善以及提升作用。
談起“趣味性”的問題,廣大教育工作者多認為“趣味性”充其量是一種輔助工具,多而無益,甚至可有可無。不得不指出,這樣一種觀點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會使應該達到的教學目標大打折扣,而且這樣一種觀點也過于陳舊刻板,不符合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處于一線教學崗位的教師沒有對“趣味性”的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歷史學科的范圍之內,往往認為過于講求“趣味性”,會有損歷史史實的嚴謹,這往往就把“戲說”和“趣味性”混為一談,認為兩者一樣,都是在夸張地加工、杜撰歷史,把歷史“故事化”。顯然這是一種誤解,行之有效的“趣味性”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在其中也有更加豐富的內涵,這又要通過它所發揮的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趣味性”具有擴展知識面的作用。如果只把它當成一種可有可無的輔助,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從教材的角度來分析,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無論是哪一個版本,都比較注重知識點的概括和相關歷史脈絡的整理,是一種專題化、模塊化的形式,知識點的呈現都具有凝練和簡潔的特征,那就意味著需要教師應該用到更多教科書以外的歷史知識進行“有機的擴展”,以作為學生理解知識重難點的支撐。所謂“有機的擴展”,指的是對教科書以外的歷史知識的講述要具有目的性,緊扣教科書的重難點,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嚴重脫離主線方可。“有機擴展”的做法豐富了教科書本身所羅列的有限的歷史信息,也從相反的角度證明了現行各版本教科書有很大的“潛在空間”值得去利用和開發,教師在講述與教科書聯系緊密的課外知識的同時,也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歷史的“趣味性”,并且很好地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講述必修一政治史中羅馬法的主要內容的時候,教科書是以羅馬法體系的不斷演變為線索,著重講述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而這樣的內容又伴隨著古羅馬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到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的歷程,也正是因為疆域的擴大,才使羅馬法體系一步步的完善。因此,羅馬法的發展基本上也是與整個古羅馬的疆域擴張相照應的。若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樣一個事實,那就必須涉及到整個古羅馬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歷史,而這些我們現行的教科書中講述的比較簡略,基本都是一言以蓋之,這就形成了上文所說的“潛在空間”:教師就可以在這個范圍內設計并且傳輸一些沒有被教科書所包含的古羅馬歷史。這其中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隨著古羅馬的擴張,羅馬法也會隨之演變的歷史趨勢,而且會牽扯到課本之外的一些人物和事件,這既形成了“有機的擴展”,以重難點為主線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教學內容豐富而鮮活,有效地增加了“趣味性”并通過知識面的擴展體現了其價值。
其次,“趣味性”在擴展知識面的同時,因為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引入,使得歷史知識在學生面前鮮活生動起來,這也照應了所謂“趣味性”可以調節課堂氣氛的輔助作用,不過更關鍵的在于,學生在這樣的階段里,更可以從教科書以外感受到一些人文價值:過往歷史事件與人物對于學生來講,本身就具有濃厚的吸引力,在吸引學生的同時,又可以從人物身上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從事件本身汲取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對學生情操的陶冶、價值觀的養成有著極大的作用,這也就涉及到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的達成。由此可見,“趣味性”不但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課堂輔助手段,而且能夠以它自身的作用,極大地幫助課堂的教學目標獲得實現。
依舊以羅馬法這一課為例,在講述古羅馬擴張歷程的同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入這一歷史時期對羅馬國家政局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與事件,尤其是為羅馬從共和國發展為帝國的這一階段發揮重大影響的凱撒、龐培、克拉蘇的“前三頭”政治聯盟與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的“后三頭”政治聯盟等等,用精煉又極具渲染性的語言,講述這些人物的為人與經歷,以及他們與元老院進行斗爭的艱苦、曲折的經過,讓學生們從前人的履歷感受到每一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伴隨著復雜的、來之不易的歷程,并以此給予學生心靈上的震撼,這在“趣味性”實現的同時,又可以使學生在個人情感上得到升華,很好地照應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
“趣味性”的作用能否得到體現,與教師本人的能力的高低密切相關。所以有必要說明教師自身對此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換句話說,教師本人即是其中最為核心的要素。仔細進行劃分,則需要做到三點:第一,之前所提到的“潛在空間”,即是由于新課改之后各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的知識點敘述的簡潔凝練,注重線索和條理,每一段歷史之中的人事方面細節在課文段落里沒有相應的空間得以展示,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可以理解重難點,就需要教師對內容進行人為的擴充和支撐,這樣以來也可以使課文內容有所豐富,“趣味性”也就隨之增加。顯而易見的是,與知識點相關的歷史人事細節的擴展,依賴于教師本人深厚的知識素養,這要求教師在平時備課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的積累,不然的話“潛在空間”的利用和“趣味性”的達成就無從談起。換言之,教師的知識儲備也是一個最為基礎的層面。
第二,教師的知識儲備是為輔助學生理解教科書中的重難點而準備的,無法通過書面語言,只能通過教師自己的加工以口頭形式把相關知識儲備表達出來,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了教師要有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所謂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指語言的專業性與流暢性,更要在在前提之下利用語言充分展現出一種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并且引發他們的好奇心與專注度。在此必須要指出的一種普遍現象是:近些年來由于教學硬件、軟件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多媒體設施的采用,造成很多教師在講課時過于依賴課件上的現成內容,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代替原本的語言描述,抑或對課件上的內容不做更改地進行陳述。這不但在實質上弱化了教師本身對知識的掌控與思考(皆交于課件解決),而且更直接的表現是,很多教師一旦脫離了多媒體課件,就會變得沒有頭緒,不知如何進行課堂教授。由此可見,熟練的語言表達不僅是最根本的要求之一,而且也是教師講課最為堅實的依靠。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可以與課件中的圖文相媲美而毫不遜色,不僅可以產生“趣味性”,而且更是教師本身體現人格魅力的重要渠道。
第三,教師的知識儲備和語言表達都是圍繞著教科書進行準備的,然而眾所周知的是,教科書有著本身有著對單元與章節固定的劃分措置。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根據這樣一種情況,依照單元、章節的先后順序
進行線性教授。可如果只依靠教科書本身體例、嚴格按照順序羅列分析知識點,是難以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的,也使“趣味性”的作用難以施展。況且,教科書現成的體例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需要教師在實際操作中,根據具體情況適宜調整。新課改后把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基本內容分割為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進行論述。而每一個時段的歷史都是由這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而有所發展變化的。教科書的體例劃分與真實的歷史進程規律是有出入的,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任一方面,都有其他兩個方面的作用,那么教師在講授過程之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突破現有體例,涉及更多的方面,在講述必修一政治史的同時,必然會涉及到必修二經濟史與必修三文化史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單純地僅僅按照每本教科書現有的內容進行線性教授。因此,教師要勇于突破教科書現成體例,也就利用了前文所提到的“潛在空間”進行“有機擴展”,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教師針對高中生自身特點而需要具備的一種教學要素,從表面來看,是一種課堂調劑,往深處考慮,是教師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技巧。它不僅可以使課堂氛圍變得鮮活,自身在得到體現的同時也包含了一系列的歷史知識。總之,“趣味性”圍繞著教學重難點,連接著每各個教學環節,對它的利用和把握既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到,也極大的考驗著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郭建勛.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4]黃加紀.新課程歷史教學中如何實施三維目標[J].新課程,2010(7).
蔣壯(1991-),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師范大學,2015級歷史學科教學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
G
A
1006-0049-(2017)06-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