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楊
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常熟 215500
談談中職生家長群使用中的群體心理現象
黃 楊*
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常熟 215500
家長群作為一種適時媒介,在中職生家校互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在給家校雙方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如表現出盲目從眾性、感染性、匿名性與去個性化、非理智與情緒化、突發性與演化迅猛等現象。在家長群的使用中應注意群體輿論的導向與疏導以及群體規范的制定。
家長群;從眾;感染;群體極化;信息
進入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巨大革新為家校互動提供了多種新型的媒介,如以家校路路通、冀校通等為代表的短信發送平臺和以QQ、微信為代表的網聊平臺等。這些技術使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QQ和微信平臺支持建群功能,家校雙方可以通過聊天群,實現多位教師與多位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多對多的實時互動。依托這些信息技術建立了中職生家長群,其目的是為了方便老師與家長間及時溝通、家長與家長間的互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管理,家長們與教師們以本班學生的生活學習為主題進行相互交流,一般沒有成文的規范。家長群出現以后,家長間的交流途徑變得多樣,這為家長間交流育人經驗、處理共性問題提供了新的平臺。
不過,現在,對家長群表現出謹慎態度的教師和家長越來越多了,家校互動在邁向“群”居時代的道路上,還有很多棘手現象需要面對。
一、從眾性。家長群里的信息供需不對等給家長和老師帶來困擾。家長入群最根本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與自己孩子相關的各種信息,如下周一回校時學生需要帶齊的東西、學校平時開展的教學活動情況、放假通知、家長需要為孩子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學生各科成績、平時表現等等,不滿足這些條件的信息會被視為“無用”信息?,F如今,群中很多信息都是重復的、多余的。比如老師每發一次通知,曬一張圖片,許多家長就會覺得若自己不跟帖回應,會失了禮儀,于是紛紛用一些溢美之詞附和老師,如“老師您辛苦了”、“謝謝老師”,最簡單的也要回答一下“收到”,發個搞笑圖標。這樣一來,真正有用的信息很快被淹沒。其實,老師建立家長群的目的無非是發通知、發布學?;顒有畔ⅲ苑奖慵议L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些單向信息是不需要家長們進行互動的。
二、感染性。除了比孩子的成績,家長們喜歡在群里曬費用。有家長在群里爆料,孩子入學兩年,蘋果手機換了三只,每出新款,都要家長出錢購買。表面和諧的家長群里,實則暗流涌動,想要擺脫,卻又欲罷不能。很多家長既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同時也不愿自己的小孩生活得比別家差,容易產生攀比心理。但是,每個家庭條件不同,每個學生都存在個性差異。家長群應是一個工作群,不是一個消費群,過多的談論家庭經濟瑣事,只能增重家長心理負擔。
三、群體極化。網絡群體極化具有鮮明的非理性與情緒化、匿名性與去個性化、突發性與演變迅速等顯著特征。在家長群里,家長們的聯系存在不可控性,有時會發生一些較為棘手的事件。如本市中職校內3+4開放本科班因學制的特殊情況引發家長群體鬧事。3年中職后轉4年電大本科,電大本科是開放式教學,很多家長不理解開放式教學的管理模式,以為學校對學生放任自流,不再管理,讓他們自生自滅。任憑班主任的多番解釋,一些家長就是不愿接受,匿名在群里語言攻擊班主任,傳播危言聳聽謠言。
家長對問題的擔憂焦慮有可能會產生針對教師、學校或者教育體系的較為偏激的語言或行為。此時,家長群的存在恰恰能夠為個別家長的極端心態提供公眾場合下的表達和呼吁,不明情況的家長或者同樣有不滿情緒的家長將有可能被煽動聯合,在無教師參與家長群里,群起攻擊教師或學校,由此產生群體性家校關系問題。非但當事教師可能在班級所有學生及家長間失去威信,無法繼續勝任教學或班主任事務工作,更有可能引起家長和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抵觸和抗拒,長時間影響到該班級教育教學的正常實施。
說到底,家長群只是一種便利的群體交流工具,它本身不具有教育的功能,也沒有任何的正負作用。要想用好家長群,就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給家長群中的信息分流。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通過家長群發送,通過更有針對性的交流來達到良好的家?;有Ч?。
第二,要注意群體輿論引導與群體規范的制定。教師應深入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家長的內在需求與承受能力,從而更好地把握家校互動的實施效果,加強權威信息的及時發布。
第三,要視情況有效使用家長群。一旦發生群體性事件,極端家長在教師監管薄弱時間段(如深夜、凌晨)連續發言討論,或對教師污言攻擊,造謠弄事。班主任應該及時踢除或屏蔽這些極端家長號,避免溝通危機的出現和擴散。
家長群作為一種新媒介,為家?;犹峁┝藦V闊空間。但在家長群的使用過程中也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家長群的清靜,應由家長和教師共同維護;其喧囂,也應由兩者共擔責任。廣大家長和教師應當認識到家長群與現實世界相通的復雜性,以及網絡對現實情況的無形放大,意識到自己的一些網絡言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影響,合理使用家長群。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家長群的作用,營造和諧的群體輿論環境,達到家校互動的目的,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1]劉正榮.從非理性網絡輿論看網民群體心理[N].現代傳播(雙月刊),2007(3).
[2]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5.
[3]吳明.老師微信群曬學生表現你怎么看[J].遼寧教育,2016(2):31.
[4]安仲森.基于新媒體之維的家校關系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5):15-17.
黃楊,漢族,江蘇常熟人,碩士研究生,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中學一級,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
B
A
1006-0049-(2017)06-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