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美
(云南省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德宏 678400)
今天,“中國風”歌曲受到了非常多青少年的喜愛,它之所以可以深入人心,與其文化內涵是不可分割的。“中國風”歌曲把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元素與音樂元素結合起來,非常生動形象的體現出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引發了中華民族普遍的美學共鳴。在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過程中選擇“中國風”歌曲,能夠有效加深本專業學生對我國民族藝術的認同感,提升其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所以,“中國風”歌曲在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從我國音樂的發展歷史我們能夠了解到,從上世紀開始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后就逐漸促進了中西音樂文化的融合,在差異性的社會背景下,不同的歷史時期也表現出音樂文化的不同含義。五四運動打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大門,在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和“科學”之下,我國音樂迎來了新的發展熱潮。在我國流行音樂創作實踐過程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早有應用,比如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老歌,便把民族元素與美國爵士樂進行了融合;八十年代的西北風開始融入北方民間音樂特別是陜北民間音調[1]。而對于流行音樂怎樣和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卻遲遲沒有受到重視。直到二十一世紀開始,在流行音樂中產生了西方音樂和我國傳統文化融合的“中國風”熱潮,在這一風潮之下,在流行音樂中應用民族傳統元素也引起了國內音樂界的廣泛討論。和上世紀初的音樂文化運動比起來,同樣是兩個世紀的開始,同樣也處在社會重要的轉型時期,都產生了這樣的東西方融合的音樂發展趨勢,這并非歷史的巧合。“中國風”歌曲所帶來的創作理念是否會和二十世紀的新音樂文化運動一樣可以引領未來我國流行音樂的潮流呢?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跡。從專業意義上來說,中國風已經開始形成一種文化,也讓更多學生開始重新認識流行音樂。實踐證明,在流行音樂中融入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實施創作,能夠讓西方流行音樂更好的為中國服務,其創作理念所引起的爭論必然會給流行音樂演唱專業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此同時,“中國風”歌曲對繁榮當前音樂生態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也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生態的多元性。
首先是社會意義。流行音樂屬于一種通俗的大眾文化,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它所欠缺的恰恰是被認為和它對立的主流社會文化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東西。而“中國風”歌曲的出現和“精英文化”對立的同時也非常巧妙的補充了流行文化中的這種缺失,它把傳統的東方文化、古典的西方文化真正很好的融合起來,昆曲的題材唱腔、京劇的唱腔以及黃梅戲的唱腔等傳統藝術符號被應用其中,很好的滿足了當今時代青年人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符合大眾的社會文化需求,符合受眾的文化選擇。“中國風”歌曲的出現,對繁榮今天的流行音樂生態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同時也是它對我國流行音樂未來不斷發展指向的現實意義。
其次是文化意義。“中國風”歌曲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族的認同價值。一個民族的認同必須要有值得向心的元素與向心的力量,唯有擁有了這樣的向心元素和力量才能夠得到選擇和認同。民族認同感可以說是后天逐漸形成與培養起來的,特別是與所處的民族文化環境非常密切。“中國風”歌曲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就擁有這樣的向心力,能夠形成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民族情感,能夠潛移默化的讓人們接受它,又能夠在不知不覺之間應用其所闡述的價值觀來引導人們的思想觀念,同時也逐漸成為我國文化族群圈中的重要一員[2]。
“中國風”歌曲屬于一種音樂藝術文化形象,其主要的目的和價值在于可以潤澤廣大受眾的心靈,更好的滿足廣大受眾精神方面的需求。所謂潤澤心靈即是讓人們的內心精神、思想以及情感等得到鮮活的生命力。“中國風”歌曲作為流行音樂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其中的內容也包含了很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神,比如說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意識、傳統禮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這些思想文化對于滿足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維持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更多內涵必然會隨著“中國風”音樂這一載體而逐漸的傳承與發展下去。
“中國風”歌曲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并在短期內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所追逐的時尚呢?我們可以追溯到2000年,周杰倫音樂專輯中的《娘子》,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娘子》與“中國風”音樂的標準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然它的走紅就連方文山也說道:在剛剛創作《娘子》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想要在其中加入“中國風”的元素,在其中融入傳統古詩詞單純的是為了讓整個歌曲的旋律更加優美,而后來市場反饋的積極評價讓我們始料不及,可以說《娘子》這首歌中的“中國風”起到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3]。從這一點我們能夠看出,其實大眾心中早就希望能夠聽到一些能夠凸顯出中國特色的歌曲,而非是一味的照搬西方的音樂。
和古典、民族音樂比起來,現在很多學生喜愛的依舊是流行音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合理的選擇一些吸收了傳統和民族音樂元素的流行音樂,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引發學生的共鳴,這也是民族和流行的很好的結合,是當前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中的一種新的嘗試。首先,進一步協調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的關系,借助于引入“中國風”歌曲的教學來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喜愛之情,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接近學生的生活并回歸生活,比如說現在很多國內的音樂節目中都出現了一些比較優秀的原創“中國風”歌曲,我們能夠從中選擇一些比較熱門的歌曲來引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其次,淡化自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多專業教師常常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教學中所應用的歌曲,而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選擇他們所喜歡的音樂類型。這樣的教學理念是不科學的,過度的自我意識影響了學生理性化思維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想法,從他們的興趣出發來組織教學活動;最后,在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中應用“中國風”歌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我們不能夠總是局限在傳統流行音樂的圈子中,要認識到的是,實際生活中也存在曇花一現的“高雅”音樂,而“中國風”歌曲中也不乏有很多經典作品,所以必須要做到胸襟開闊,才能夠適應學生的各種需求。
“中國風”歌曲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民族音樂文化形式,它所具備的獨特旋律和節奏感更加適合國人的審美觀,流行音樂演唱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融入“中國風”歌曲,應當盡可能地突出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突出民族音樂特征,了解各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了解民族樂器在某些特殊環境中所能夠呈現的意境,能夠領悟“中國風”歌曲中的深層次含義,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予以重視,把握好分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入一些比較經典且學生喜歡的“中國風”歌曲,例如說周杰倫的《青花瓷》、《發如雪》、《菊花臺》等,讓學生從這幾首歌曲中去思考周杰倫是怎樣對音樂力度進行調整的、是怎樣使用宮商角徵羽的五音宮調譜城旋律,尤其是歌詞中常常會看到疊詞,讓歌詞更加接近于傳統漢語言;又比如說王力宏的《花田錯》、《蓋世英雄》中所選擇的民族樂器,讓曲風變得更加悠揚,傳統戲曲唱腔的融入也更加突出了民族親切感[4]。讓學生細細的品味和思考這些“中國風”歌曲,從中有所啟發和提升,這是我們教學的主要目的。
“中國風”歌曲屬于我國流行音樂的一種偉大嘗試和創新,雖然它還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然而從其產生開始到現在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與認可,代表其自身依舊擁有巨大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若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尤其是新一代學習流行音樂演唱專業學生的重視,那么我國的流行音樂文化必然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在國內傳統音樂在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沒有受到廣大受眾關注的情況下,以周杰倫與王力宏等人為代表的新生代流行音樂人承擔了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責任,周杰倫與王力宏為代表的等滿腹才華的流行音樂人,借助于自己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將很多民族文化元素和中國傳統元素與流行音樂歌曲結合起來,由此也產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風”歌曲,讓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得以弘揚和發展。這種新穎的流行音樂形式為廣大受眾帶來了視覺上與聽覺上的雙重震撼,讓人們內心的民族認同感得以激發,進而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追求時尚與個性的青少年對“中國風”歌曲的喜愛。時代在發展和進步,各個時期特殊的社會環境對音樂風格的形成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唯有堅持與時俱進,文化藝術才具有其價值與意義,“中國風”歌曲的出現印證了這一觀點[5]。所以,針對“中國風”歌曲,我們要用一種包容的態度來看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大部分學生對流行音樂的熱情,把“中國風”歌曲引入到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中來,增加一定的欣賞課程,定期組織開展不同形式專題講座,邀請名師、名家為學生們講解“中國風”歌曲的發展歷史、文化內涵,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去學習和了解“中國風”歌曲,同時還應當強化管理工作,堅決抵制不良文化垃圾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播,盡可能的把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降到最低,積極支持學生建立各種形式的“中國風”愛好者社團,開設校園文化廣播站,積極創設一個健康、優雅的學習環境。相信借助于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必然會得以發揚廣大。
“中國風”歌曲可以說是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是國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靈活應用,我國傳承五千年的文化藝術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璀璨而寶貴的財富。“中國風”歌曲對古典文化的現代演繹,讓越來越多的受眾也開始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讓中國文化開始更多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魅力。“中國風”歌曲也是吸取西洋文化并聯系自身特點實現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典范,借助于把西方音樂中的有用元素應用到本土音樂創作過程中,不但保持了傳統的文化風格,同時也融合了更多流行元素,讓我國的流行音樂受到了越來越多外國友人的喜愛與稱贊[6]。今天的世界可以說是一個開放的大家庭,“中國風”歌曲是一個充分展示中國精神面貌和文化藝術的窗口,為促進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讓其他國家更為清楚準確的認識和了解中國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更好的國際環境。與此同時,在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過程中應用“中國風”歌曲,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完美的結合起來,對于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藝術,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教育價值。
總之,“中國風”歌曲在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實際實踐過程中依舊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完善和改革,例如學生對于演唱技巧方面如何掌控好唱腔之間的切換。這些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更加深入的研究,強調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和學生一起多學多練,不斷總結問題和經驗,為“中國風”歌曲在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中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和作用做出自己的貢獻。
[1]徐橋梁.“中國風”流行音樂藝術特征之探索——以周杰倫歌曲《青花瓷》為例[J].藝術評鑒,2016(02):50-51.
[2]靳靚慧.詩性的輪回談“中國風”流行音樂何以流行[J].藝術教育,2016(01):84-85.
[3]楊丹萍.基于“中國風”流行音樂的價值研究[J].戲劇之家,2015(18):76.
[4]張潔.“中國風”流行音樂的價值研究[J/OL].音樂時空,2015(15):106.
[5]周美彤.“中國風”流行音樂教育實踐研究[J].藝術教育,2014(10):112.
[6]武敏.“中國風”流行歌曲中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合[J].藝術教育,2008(12):70,68.